关于伪Smarandache函数m次补数的一类均值
2019-05-27李江华
孙 忱,李江华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1)
Z(n)的前几项数值分别为Z(1)=1,Z(2)=3,Z(3)=2,Z(4)=7,Z(5)=4,Z(6)=3,Z(7)=6,Z(8)=15,Z(9)=8,Z(10)=4,Z(11)=10,Z(12)=8,Z(13)=12,Z(14)=7,…。
伪Smarandache函数是David Gorski教授首次提出来的[1]。同时也研究了Z(n)的许多初等性质,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例如:
1) 如果p≥3为一个素数,则Z(p)=p-1;
2) 如果n=2k,则Z(n)=2k+1-1;
3) 假设p是一个奇素数,则Z(2p)=p,如果p=3(mod4);Z(2p)=p-1,如果p≡1(mod4);
4) 对任意奇素数p,p|n且n≠p,有Z(n)≥p-1。
关于Z(n)的算数性质,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结果。例如,冀永强[2]解决了Z(n)的上下界问题:
(2)
Lou[3]用初等和解析的方法证明了下面的结论:
(3)
与此对应,所谓的Smarandache函数S(n)=min{k:n|k!}。Le[4]证明了如果n是一个完美数,则有如下等式成立:
S(n)=Z(n)
(4)
1)n=4p, 其中p≡1(mod8);
2)n=2kp(k>2), 其中p≡1(mod8)且p|(2k-2-1)。
文献[6]研究了伪Smarandache函数的一个混合均值问题,并给出了渐近公式:
(5)
这里P(n)是n的最大素因子,ai为可计算的常数。
事实上,Z(n)与P(n)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对Z(n)函数与其最大素因子P(n)的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受文献[7]的启发将利用初等和解析的方法研究Z(n)及其最大素因子在m次幂补数am(n)上的均值分布性质,并给出两个较强的渐近公式。式中ζ(m)表示Riemann zeta函数。
定理1对任意实数x>1,任意正整数m,有渐近公式:
(6)
定理2对任意实数x≥3,任意正整数m,有渐近公式:
(7)
1 几个引理
为了完成定理的证明,我们需要以下引理。
引理1[7]对任意素数p≥3和任意k∈N,有Z(pk)=pk-1。
引理2设k≥2是给定的整数,那么对任意充分大的正整数n,有:
证明:
(8)
因此,根据Z(n)的初等性质有:
Z(am(n))=Z(Pm-1(n))=Pm-1(n)-1
(9)
Z(am(n))=Z(Pm-1(n))=Pm-1(n)-1
(10)
引理3设m≥2是给定的整数,那么对任意实数x≥3有估计式:
(11)
证明:
根据Z(n)的初等性质,可得Z(n)≤2n-1。则有:
(12)
引理4设p为素数,其中k为正整数,则有估计式:
(13)
证明:
参阅文献[8]。
2 定理的证明
这节将完成两个定理的证明。
对任意正整数n>1,由Z(n)的初等性质和集合A的定义,则有:
(14)
故由上述引理1得:
(15)
对于集合B,我们根据Z(n)的定义和引理2的1),有:
(16)
由Abel求和公式[9]有:
(17)
其中π(x)为x的素因子的个数。ai(i=2,3,…,r)是可计算的常数。
根据式(16)~(17),我们有:
(18)
综上所述,结合式(14)~(18)有:
(19)
故定理1成立,接下来我们证明定理2。
Z(am(n))-Pm-1(n)+1=0。 故:
(20)
再根据引理3,可得:
(21)
对于情形a)和b)中的n,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有Z(am(n))-Pm-1(n)+1=0。故这两个和式分别为0。而对于c)中的n,当m≥3时,有:
Z(am(n))=Pm-2(n)-1
则有:
(22)
故结合式(20)~(22)及引理4,有:
(23)
于是完成了定理2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