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穿通性痣一例
2019-05-27高艳青
李 娟,张 明,高艳青,孙 欣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因左臀部蓝黑色结节10余年,于2017年6月1日就诊。10余年前,患者左臀部出现一灰蓝色丘疹,缓慢增大,无不适,未予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情况:左臀部可见一黄豆大小的蓝黑色结节,颜色均一,边界清,表面光滑,质中,无触痛(图1a)。肿物皮肤镜镜下表现为均质无结构的蓝黑色(图1b)。初步诊断:蓝痣?行肿物完整切除术,切缘距肿物边缘外扩3 mm,深达脂肪层。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可见自上而下分布的楔形肿瘤团块,肿瘤浸润上部较宽,与皮肤表面平行,深部锥形损害沿血管、神经、毛囊和汗腺向下穿透深达真皮深部;肿瘤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内有大量色素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图2)。修正诊断:深部穿通性痣。术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图1 深部穿通性痣患者臀部皮损与皮肤镜镜下所见
图2 深部穿通性痣患者臀部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讨论
深部穿通性痣(deep penetrating nevus, DPN)由Seab等[1]于1989年首次报道,国外至今陆续报道了近400例。国内马东来等[2]于2010年首次报道了发生于右手腕及骶尾部的2例患者,常建民等[3]于2017年报道了发生于右手背者1例。DPN临床上较少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1,4],少数患者出生时即有[5]。本病多发生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也有发生于掌跖及黏膜[6]的报道,临床上表现多为轻度隆起的蓝色或黑色丘疹或结节,直径通常<1 cm,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呈线状分布[7]。通常无症状,个别有疼痛感或局部感觉迟钝。
本例患者是1例发生于臀部的后天获得性DPN,不属于DPN好发部位,但既往文献也有类似报道[2,5]。皮损皮肤镜下表现为均质无结构的蓝黑色,与蓝痣皮肤镜表现类似,但与黑素瘤的皮肤镜表现有明显不同。DPN皮肤镜镜下表现目前仍缺乏共识,既往一些个案报道[6]表现为均质性、多彩性,因此其诊断仍主要依靠于组织病理检查。DPN组织病理示皮损呈楔形位于真皮,深部锥形损害可深达真皮下部的网状层或皮下脂肪是其特征性表现,真皮上部的黑素细胞较小,排列与皮肤表面平行,真皮深部的黑素细胞多为梭形,并沿血管、神经、毛囊和汗腺等附属器结构呈丛状分布,少数有异形性。免疫组化示痣细胞S-100及HMB-45表达强阳性。本病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蓝痣,又因皮损多为后天获得、颜色较深,临床及组织病理均模仿黑素瘤的模式[8],因此要与二者相鉴别:普通型蓝痣常发生于手足伸侧、面部、头皮,由梭形或树突状的黑素细胞组成,多与表皮平行,聚集于真皮中上部,并伴有胶原增生;细胞型蓝痣最常累及臀部、骶尾部、头皮,由含较多色素颗粒的树枝状黑素细胞组成,很少或缺乏色素颗粒;黑素瘤和DPN均表达S-100及HMB-45,目前无合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区分二者,但黑素瘤的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均较DPN明显。
DPN很少出现转移和恶变。既往有淋巴结转移的报道[9],但有学者认为其最初的诊断是黑素瘤的可能性较大,属于误诊范畴。本病单纯手术切除后很少出现复发,既往报道切除后复发的患者可能与切除不彻底有关[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