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克何德霉致儿童掌黑癣一例
2019-05-27赵星云刘小明刘晓云
赵星云,刘 洁,刘小明,张 杰,马 刚,刘晓云,于 波
掌黑癣(tinea nigra)是一种浅表的皮肤真菌病,临床表现为掌跖部位褐色或黑色的斑疹或斑片,常单发,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近期我科门诊收治1例掌黑癣,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儿,女,4岁,广东深圳人。因右手掌小鱼际出现褐色斑片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掌出现类圆形浅褐色斑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之后皮损逐渐增大、颜色加深。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皮肤科检查:右手掌小鱼际处可见类椭圆形褐色斑片,颜色尚均一,边界清楚,表面粗糙无鳞屑(图1a)。皮屑真菌镜检:可见大量褐色分隔、分枝菌丝(图2a)。真菌培养:取少量皮损处皮屑接种于沙堡培养基,37℃培养,2周后可见数个圆形黑色酵母样菌落,表面灰黑色絮状菌丝,菌落周边呈墨绿色柏油样;3周后培养基表面长满黑色柏油样菌落(图2b,2c)。培养物基因测序:采用Biospin真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对 rDNA ITS区段以 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对 rDNA D1/D2区段以NL1:5"-GCATATCAATAAGCGGAGG AAAAG-3",NL4: 5"-GGTCCGTGTTTCAAGACGG-3"为引物分别进行扩增。最后将扩增的 PCR 产物纯化后送广州艾基生物公司进行测序。ITS区测序与荷兰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CBS)117.90 (威尼克何德霉,Hortaea werneckii) 比对结果相似度为100%,D1/D2区测序与荷兰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CBS)107.67威尼克何德霉比对结果相似度为99.64%,鉴定结果提示该菌株为威尼克何德霉。诊断:掌黑癣(威尼克何德霉所致)。治疗: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0.1%他扎罗汀乳膏每晚1次,共2周,皮损完全消退(图1b,1c),随访1个月皮损未见复发。
讨论
掌黑癣是一种少见的浅表皮肤真菌病,其主要致病菌有威尼克何德霉(既往称威尼克外瓶霉)及曼逊枝孢霉两种,均属于浅表暗色丝孢霉病。最早于19世纪90年代在巴西由Cerqueira描述,并将其命名为掌黑色角质真菌病[1]。掌黑癣多发于热带、亚热带国家,我国较少见,目前明确报道的有8例[2]。本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感染率更高。威尼克何德霉是一种环境致病菌,这种真菌被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嗜盐环境中,并被认为是探索真核生物耐盐机制的一种新模式生物[3]。
图1 掌黑癣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图2 掌黑癣患儿皮屑真菌镜检及培养(沙堡培养基,37℃)
掌黑癣常表现为掌跖部位的褐色或黑色斑疹或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该病少见,可能被误诊为色素痣、各种色素性皮肤病,甚至是恶性黑素瘤[4,5]。因此,正确的诊断尤为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或过度治疗,如活检、手术等。本例患儿临床表现典型,虽发病前无明显外伤史,但患儿居住在沿海城市,常去海边游玩,且该致病菌嗜盐性,因此考虑患儿是海边游玩时感染所致。患儿皮损真菌镜检可见大量褐色分隔、分枝菌丝,真菌培养可见数个圆形黑色酵母样菌落,表面灰黑色絮状菌丝,基因测序ITS区与荷兰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的威尼克何德霉比对结果相似度为100%,D1/D2区与荷兰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的威尼克何德霉比对结果相似度为99.64%,综上可诊断为掌黑癣。掌黑癣的治疗简单、预后佳,一般外用抗真菌药联合角质剥脱剂2~4周就可完全治愈,且不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