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分析
2019-05-27贾晓霞
贾晓霞
(辽阳辽化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疾患,呈现起病急及进展快的特点,若未对患者予以有效救治,则必将会增加其致死率。但是,因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表现的多变性,导致其救治难度较大,于对症救治的基础上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为患者赢得救治时机的同时,使其快速摆脱疾病痛苦[1]。对此,抽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思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详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1:1分配原理,将患者随机划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即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上限为80岁,下限为45岁,中位数为(62.37±9.22)岁。试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上限为82岁,下限为46岁,中位数为(62.42±9.31)岁。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路径,即包含镇痛、吸氧和心电监护等基础护理[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急诊护理路径,即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构建急诊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兼任小组组长,护士为组员,通过急性心肌梗死培训、学习等组织活动的施行,逐步增强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②患者入院时,护士应于1 min内对患者症状表现、病情进展予以详细观察,通过短期内病情评估,创建抢救通道,即先抢救再挂号;通知急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且在抢救前120 s内吸氧,速率约为3~5 L/min,5 min内构建静脉通道,10 min内采集血液标本且检测;要求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约为0.5 mg;时刻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症状表现的变化,若在静脉滴注的前提下仍未得到改善,则可再次给药硝酸甘油;抢救期间,护士长应向抢救人员详细阐述患者病情,以便可做好术前准备;稳定患者、家属情绪,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施行[3-4]。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加以汇总处理。即±s表示计量资料,组建数据执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执行χ2检验。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患者显效32例(71.11%)、有效8例(17.78)、无效5例(11.11%),即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试验组患者显效41例(91.11%)、有效4例(8.89%)、无效0例,即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康复情况:试验组患者抢救情况、康复情况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康复情况[n=45、±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康复情况[n=45、±s]
组别 试验组(n=45)对照组(n=45) t P急诊停留时间(min)10.11±2.27 19.35±4.53 12.2330 <0.05评估时间(min) 1.17±0.50 3.25±1.32 9.8851 <0.05急救时间(min) 36.56±3.83 59.15±2.87 31.6628 <0.05球囊扩张时间(min)72.17±10.50120.26±15.65 17.1175 <0.05住院天数(d) 8.88±3.14 15.23±3.59 8.9312 <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血流供应障碍问题,继而导致心肌急性或持续性缺氧、缺血,最终滋生心肌坏死的问题。同时,诸多患者呈现胸骨后剧烈、持久性疼痛,多见清晨时分,口服硝酸酯类药物难以得到疼痛缓解的目的,若未对患者予以及时救治,则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另外,急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高效的护理路径,借助机械化护理模式向主动化的转变,使其可在优化护理内容的同时,为患者赢得最佳救治时机,避免护患纠纷的出现[5]。依本文数据,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抢救情况、康复情况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急诊护理路径的有效使用,可在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的同时,优化其抢救情况及康复情况,故存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