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19-05-27曹爱华
曹爱华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山东 淄博 255200)
急性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急性症状[1]。急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或压榨性闷痛、疼痛,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很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事件发生,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急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而该类患者又常存在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给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3],因此对急性心绞痛进行相关治疗时还应该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4]。本研究就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分组分别给予常规与心理护理,探讨心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程度,皆在给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6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48)给予心理护理,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3~86岁,平均(62.65±1.30)岁;对照组(n=48)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4~86岁,平均(62.47±1.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绞痛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无血液系统疾病者。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病情监测和药物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再给予心理护理:①基础护理:积极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并积极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更新错误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5];②系统强化: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中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后,对患者系统性的心理干预,并邀请其家属参与,给予患者支持,让其感受到家属的温暖,有助于干预措施的实施,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③放松训练:急性心绞痛发病时,患者常会感受到濒死感,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疼痛、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取半卧位,通过语言指导患者进行慢呼吸、深呼吸,放松肌肉来缓解,同时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6];④健康教育:通过通俗易懂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并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和正确使用药物,同时还可以介绍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⑤社会支持: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和经济情况,若患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可为话只能寻找医保等帮助,促进患者回归社会信心的提高[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以及心绞痛发作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①负性情绪:包括焦虑和抑郁程度,分别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均包含20个条目,分值20~80分,50分为临界值,重度或抑郁焦虑:≥70分;中度或抑郁焦虑:60~69分;轻度或抑郁焦虑:50~59分[8];②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自评量表(SAQ)评价,包括疾病认知程度(3个问题)、治疗满意程度(4个问题)、心绞痛发作情况(2个问题)、心绞痛稳定程度(1个问题)、躯体活动受限程度(1个问题)5个维度,共11个问题,所有问题均由患者自行回答,且需在5 min之内完成,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越好[9]。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n(±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n(±s)]
负性情绪(分) 时间 观察组(n=48)对照组(n=48) t P SDS 干预前 57.6±5.4 57.8±5.2 0.1848 0.4269干预后 38.2±3.8 47.3±5.2 9.7891 <0.0001 SAS 干预前 56.5±3.2 56.3±3.0 0.3159 0.3764干预后 42.4±2.6 48.3±3.4 9.5501 <0.000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Q评分对比[n(±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Q评分对比[n(±s)]
SAQ(分) 时间 观察组(n=48)对照组(n=48) t P疾病认知程度 干预前 57.6±7.0 57.4±7.1 0.1390 0.4449干预后 91.9±7.8 78.4±7.3 8.7550 <0.0001治疗满意程度 干预前 61.2±7.2 61.7±6.8 0.3498 0.3636干预后 89.5±7.6 74.5±6.7 10.2573 <0.0001心绞痛发作情况 干预前 64.2±7.4 64.7±7.0 0.3401 0.3673干预后 87.8±8.4 72.5±7.6 9.3576 <0.0001心绞痛稳定程度 干预前 47.5±3.6 48.1±3.0 0.8871 0.1887干预后 95.7±3.7 76.8±3.5 25.7097 <0.0001躯体活动受限程度 干预前 60.8±7.2 60.4±7.5 0.2666 0.3952干预后 89.6±7.7 70.5±6.8 12.8815 <0.0001
2.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对比[n(±s)]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对比[n(±s)]
组别 例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8 1.3±0.3 32.3±4.5对照组 48 3.6±1.4 46.8±10.1 χ2 - 11.1294 27.3002 P-<0.0001 <0.0001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5%/25.00%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心绞痛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又是由冠心病引起,其常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或压榨性闷痛、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10]。由于心绞痛发作时会产生濒死感,此外还有很多心绞痛患者伴有X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11],因此很多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负性情绪,而这类情绪又会诱发患者产生胸痛,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这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十分必要[12]。
心理护理为一种影响患者心理活动的干预措施,由医学心理知识融入日常护理形成,可疏导患者的心理疑问与顾虑,并通过安慰、劝解、解释、说服、启发、诱导等方式有效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患者预后[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5%/25.00%对比差异明显(P<0.05)。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