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区域化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分析

2019-05-24魏玮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溢出效应

魏玮

内容摘要:旅游区域化是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实证分析了我国旅游区域化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趋势,并以东部长三角、西部成渝经济区和中部华中地区为代表,通过VAR模型检验了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旅游区域化程度总体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但西部地区旅游区域化水平明显较低。旅游业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溢出效应,起初主要表现在本地化作用,之后会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总体来看,流通业长期溢出效应要强于其短期溢出效应,且长期溢出效应影响更加广泛。

关键词:旅游区域化   流通产业   溢出效应

引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流通产业的支撑,而流通产业的发展也无法脱离旅游业而存在。一个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能为其带来一定游客资源,从而可以通过其对交通、零售、住宿、餐饮等各行业的消费刺激本地流通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区域间旅游“抱团”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对经济的贡献作用逐渐增强,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基于旅游区域化发展视角,研究了其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以此丰富国内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提出一定的理论参考。

我国旅游发展现状及区域化程度分析

(一)我国旅游发展现状

如表1所示,2017年我国国内游客共50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总收入达45661亿元,同比增长15.9%;入境旅游游客共计1.39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过夜入境游客0.61亿人次,同比增长2.5%;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同比增长2.9%。从我国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国内旅游的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增长较快,入境旅游游客及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较为平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休闲旅游消费,这促进了我国国内旅游业较快发展。

从国际旅游来看,2007-2017年期间,我国入境游客由1.32亿人次增长到1.39亿人次,增速较慢,在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次达到低谷,仅为1.26亿人次,十几年来,我国入境游客人次呈现出波动式小幅上升的趋势;入境过夜游客由0.55亿人次增长到0.61亿人次,增速也较慢,入境过夜游客占总入境游客的比重稳定在40%-44%之间。虽然我国入境游客数量增幅较慢,但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较快,从2007年的419.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234亿美元。

从国内旅游来看,我国国内游客增速大幅提升,由2007年的16.1亿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50亿人次,增长了2.1倍;国内旅游总花费由2007年的7770.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5661亿元;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从2007年的482.6元增长到2017年的913.2元。

(二)旅游区域化程度测算

1.理论模型。区位熵是区域经济学中测量区域化集中程度的重要衡量方法,其反映了产业的区域专业化发展水平,用以判断旅游区域化的集聚程度。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LQ表示区位熵,xi表示区域旅游业的产出水平,Xi表示区域产出水平,n表示旅游产业部门的数量。当区位熵大于1时,表明该产业的区域化水平较高,即该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当区位熵小于1时,表明该产业的区域化水平较低,即该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2.变量与数据。旅游业产出水平。本文采用旅游收入来反映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区域产出水平。区域产出水平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一般采用地区GDP和人均地区GDP来衡量。这两个指标中,前者更能体现区域性的经济规模总量,因此本文采用地区GDP作为区域产出水平衡量指标。数据样本为我国2007-2017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旅游年鉴以及统计相关网站等。本文将我国大陆30个地区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新疆等11个省市或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8个省。

3.结果分析。通过区位熵模型测算,本文得到我国2007-2017年的旅游区位熵指数,然后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区划,并分别计算三地区的旅游区域化程度平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07-2017年间,全国旅游区域化程度总体上较高,均超过1,且呈现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区域化发展也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区域化集聚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旅游区域化程度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旅游区域化发展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

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实证检验

(一)模型选取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旅游区域化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VAR模型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提出,通过该模型可以检验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的动态关系。根据VAR模型原理,可构建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yt定义为一个包含k个维度的内生变量,xt定义为一个包含d个维度的外生變量,A1,…,Ap是关于变量y的系数,B1,…,Bp是关于x的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

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需确保模型系统是平稳的。对于一个平稳的VAR系统,要判定模型的滞后期数,因为不同的滞后期数对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别,一般可采用极大似然比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故,在使用VAR模型进行分析过程中,必然要对其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实质上是对一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在确定了一个滞后期以后,若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表明一个变量的滞后项与另一个变量当期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反之,则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可以通过VAR模型得到旅游业区域化发展对周边地区流通业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其时序变化路径。这里需要对有关设定值进行说明:第一,设定VAR模型建立的最大滞后期数为6,即观察滞后1期到滞后6期的结果;第二,设定Granger因果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10%,即只要满足检验得到的p值在10%以内,就可以认为是显著的;第三,过短的冲击期限可能无法充分解释一个变量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溢出效应,而过长的冲击期限对溢出效应研究的实际意义并不大。综合比对,本文选择冲击期限为12期。

(二)样本说明

为了定量研究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本文选择区域旅游业集聚程度和各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其中流通业增加值数据采用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业态增加值的数据进行求和得到。将数据两两组合,构建VAR模型。样本期限为2007-2017年。本文主要涉及旅游业区域化对流通业带来的地理溢出效应,因此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特征尤其重要。由于我国新疆、内蒙古、西藏这3个自治区幅员辽阔,其溢出效应仅通过一个地区范围内就可能被明显弱化,故本文在分析旅游区域化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时剔除了这三个自治区,仅选择我国大陆其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样本。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VAR分析中,对任意一个地区如北京、上海,都会涉及到该区域旅游业集聚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分析,因此对每一个地区一一分析显然过于冗长,为了简化分析,本文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并各选择一个代表性区域以此分析该区域的旅游区域化对其他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其中,东部地区选择长三角,数据为上海、江苏和浙江数据平均;西部地区则突出成渝经济区,选择四川、重庆两地,数据为两省市平均;中部地区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组成的华中地区,数据为三个省平均。

(三)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分析东部地区长三角旅游区域化对其他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经检验,所有地区关于长三角旅游区域化的VAR模型至少能在某个滞后期满足平稳性,且对于1-6阶滞后期,除个别省份外大部分均满足其平稳性。本文根据1-6阶滞后期中满足平稳性的VAR模型分别进行长三角旅游区域化与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当选择滞后1期时,只有江苏和上海两个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当长三角旅游区域化加速发展时,长三角内部江苏和上海两个地区的流通经济最先受到影响;当滞后期为2期时,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四个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时长三角的浙江省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流通业开始受到长三角旅游区域化的冲击;当滞后期为6期时,浙江、山东、北京等12个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认为,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滞后6期时,山东、湖北、天津等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将受到长三角旅游区域化的溢出效应,而江苏与上海两地此时的溢出效应变得不显著,长三角内部浙江省的溢出效应仍然显著。这表明,长三角旅游区域化发展,起初可通过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外化为本地流通经济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区域化对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不断向周边扩散;从滞后6期的12个地区也可以看出,这种溢出效应更多地表现在与长三角位置较近的地区,西部地区并没有明显接收到溢出效应。从纵向来看,长三角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长期溢出效应要强于短期溢出效应,且长期溢出效应更加广泛。其次,分析西部成渝经济区旅游区域化对其他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根据1-6阶滞后期中满足平稳性的VAR模型,分别进行成渝经济区旅游区域化与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结果,当滞后期为1期时,仅四川一地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成渝经济区旅游区域化发展最先刺激四川省流通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区域化对流通经济的本地溢出效应;当滞后期为2期时,四川和重庆两个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短期内成渝经济区旅游区域化发展对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更多地表现在本地化;当滞后期为3期时,云南、重庆、陕西3地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滞后期为6期时,云南、广东、湖北等8各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范围也在逐步扩大,而且溢出效应也更多地表现在邻近地区。纵向来看,成渝经济区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长期溢出效应要强于短期溢出效应,但是对本区域内四川、重庆两地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持续时间较短,这也反映了该区域内旅游发展对流通经济的本地化溢出只局限在短期内。最后,本文分析了华中地区旅游区域化对其他地区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但限于篇幅不在此列出检验结果。根据结果可知,当滞后期为1期时,仅湖北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滞后期为2期时,湖北、湖南、浙江三地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滞后期为3期时,湖北、河南、北京和四川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滞后期为6期时,北京、四川、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天津10个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华中地区的结果也充分说明了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范围随着时间递延而不断扩大。滞后6期时,相比成渝经济区,华中地区旅游区域化对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范围更大,但相比长三角则华中地区的溢出范围较小。

结论与启示

本文搜集了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或自治区旅游业和流通业方面的指标数据,测算了各地区旅游区域化发展程度及趋势,然后通过建立时滞性的VAR模型,选择东部长三角、西部成渝经济区和中部华中地区,实证检验了三大区域旅游区域化发展对我国各地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结论如下:第一,旅游区域化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旅游区域化程度总体上较高,2007-2017年間我国旅游区位熵指数均超过1,且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旅游区域化发展较为超前,西部地区的旅游区域化发展水平最低;第二,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旅游业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在初期主要表现为本地化作用,随着时间的递延,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范围逐步扩大,且溢出效应也更多地表现在邻近地区。总体来看,旅游区域化对流通业发展的长期溢出效应要强于短期溢出效应,且长期溢出效应更加广泛。比较之下,长三角旅游区域化对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范围最高,华中地区其次,成渝经济区溢出范围最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旅游的区域化集聚发展,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外化为本地流通经济发展,而且在长期会通过溢出效应将影响作用扩散到其他地区。由此提出以下启示:第一,流通业的发展谋划要重视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各地区流通业的培育发展,不能仅局限在本行业孤立发展,要注重流通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关联作用,在政府对本地流通业发展的谋划中,要适度考虑旅游业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明确流通业发展路径和制定政策时注重流通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优化流通发展环境,提高对旅游业溢出效益的承接能力。地方政府要把握旅游区域化发展对流通经济的溢出效应,加大对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的有效投入,优化本地流通业发展环境,促使本地流通业能有效承接内外部旅游业的溢出效应;第三,要打破行政壁垒,加速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各地流通企业要把握好旅游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旅游发展合作,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资源要素共享,提高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更要重视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旅游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业的对外溢出效应,这刺激了本地与周边地区流通经济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凤顺.流通业与旅游经济互动推动城市发展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2.赵华,于静.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测算和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2016(3)

3.王军军,杜英,王建平,张爱宁,姜玲.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其集群化测度研究——基于山西省11个地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4)

4.梁红艳.物流业集聚、空间外溢效应与工业生产率提升[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5.吴旭,庞世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北京为案例地[J].商业经济研究,2017(24)

6.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溢出效应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