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探讨
2019-05-24伍正兵
伍正兵
(姚安县农业局,云南姚安 67530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大都越来越关爱生活、爱护生命。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食用菌产业正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姚安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人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把人工食用菌产业作为高原特色产业来培植。姚安县的食用菌产业,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得到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成为全县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情况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姚安县人工食用菌产业已由初发展期的单一品种发展成为以香菇、金针菇、平菇、茶树菇、双孢菇、鸡油菌、黑木耳、金耳、白参等为主的十多个品种,由农户零星、分散种植发展成为大户种植和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的基地生产;工厂化周年生产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销售由本地市场发展成为以昆明、楚雄、大理、攀枝花等大中城市为主的国内市场销售。
2.农户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效益逐步凸显。姚安县于2002 年引进双孢菇种植,种植户11 户,种植面积2000 m2,户均种植面积为200 m2。到2016年,全县种植人工食用菌27.36 万m2,实现农业产值8347 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26 518 万元的6.6%,实现农民收入2552 万元。其中,种植双孢菇1 万m2,产值190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10 万元);种植大球盖菇4900 m2,产值19.8 万元;种植茶树菇20.75 万m2(1552.79 万袋),产值6279.73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1090.4 万元);种植香菇1 万m2(12万袋),产值104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33 万元);种植平菇5800 m2(7 万袋),产值48.5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17.5 万元);种植袋装黑木耳1.02 万m2(30.53 万袋),产值696.18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85.5 万元);种植金耳2 万m2(16 万袋),产值904 万元(包括菌棒收入256 万元);种植白参4800 m2(8 万袋),产值48 万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有种植大户20 户,种植企业3 家。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种植效益已初步显现,人工食用菌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从事人工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从2002 年起,姚安县通过内引外联,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到姚安发展人工食用菌,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到2016 年底,在姚安县从事人工食用菌种植、生产、营销的龙头企业有3 户,分别是姚安县农哈哈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姚安旭光实业有限公司和云南顶兴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
姚安农哈哈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于2006 年成立,主要从事人工食用菌生产,该公司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工人技术培训和公司管理。2006 年,公司种植优质大球盖菇20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拥有的“回颜”牌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公司已育出茶树菇新品种回颜1 号、2 号、3 号;公司研发的用松木屑代替阔叶林木屑种植食用菌的处理技术于2013 年4 月取得发明专利证书; “茶树菇工厂化环境自动控制及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经楚雄州科技局专家委员会评审,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6 年,姚安农哈哈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茶树菇802.29万袋,折合面积11.46 万m2,产量达2459 t,实现产值2950.51 万元。
茶树菇种植
树菇菌种
香菇种植
姚安旭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 年,公司目前拥有1000 级净化车间1116 m2,35 m3菌柜两个,日产3.38 万袋装袋生产线2 条,5300 m2168间自动化控温、控湿出菇房,已具备日产鲜品茶树菇16 t 的能力,茶树菇已实现工厂化种植。2016年栽培茶树菇750.5 万袋,折合面积9.29 万m2,产量达1865 t,生产茶树菇菌棒436 万袋,总产值达3329 万元。形成了集食用菌菌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企业。
云南顶兴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以发展香菇为主。2014 年底该公司种植香菇50 万袋,发展带动种植8 万袋以上的农户12 户;2016 年种植香菇5 万袋,生产香菇菌棒11 万棒;种植平菇5 万棒,种植白参8 万袋,种植金耳6 万袋,总产量143 t,实现产值269 万元,是一个在人工食用菌种植方面技术较为全面的龙头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人工食用菌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姚安县近几年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还存在常规品种多、种植季节性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市场的需求多样化不相适应。
(二)产品质量与市场优质化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生产过程中分散经营及种植方式不统一,导致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出现两极分化格局,低质低价的食用菌产品出现滞销,高档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二者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不能为市场提供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对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双孢菇种植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发展要有成熟的技术作保障,还要有必要的培训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经费。由于姚安县财政十分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对菇农无专业的技术指导,在推广过程中必要的培训和试验基地建设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正常开展,直接导致制种工艺简单、菌种混杂、盲目引种,给种植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县现有较大规模的食用菌龙头企业3 家,这些企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广大菇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辐射面不广,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带动能力弱,与菇农之间的利益衔接不够紧密,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等一系列问题。现有的龙头企业与菇农仍然停留在一买一卖的较低层面合作关系上,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共享的关系。食用菌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加工、流通环节占有,生产环节的利润相对较薄,有的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使菇农的种植回报率相对偏低,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将损伤菇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产业发展。
(五)缺乏实体性专业协会
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进入,它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十分脆弱,在市场中始终处于弱势,对获取市场信息、产品技术相对困难。实体型专业协会对联结市场和农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姚安县正好缺乏实体性专业协会,食用菌产品依赖一两家龙头企业组织销售,价格波动大,菇农的利益难以保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姚安县人工食用菌产业十分不利。
(六)产业缺乏规模优势
姚安县人工食用菌产业虽经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但仍存在种植分散,没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的生产态势。由于种植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及种植过程中对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认识不统一,直接导致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投入产出比例低,比较效益不明显,影响了产业发展。由于多数生产经营者分散,龙头企业的作用不强。一方面菇农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和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分散种植,龙头企业在对菇农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时会增加成本,不利于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对策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全县要把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作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目标考核奖励机制,并从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人工食用菌的专项扶持及对完成情况较好的企业和农户进行考核奖励。县级各部门要根据职责范围,在项目资金上向食用菌产业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人工食用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小额信贷支持农户发展人工食用菌生产,重点抓好抓出一批示范乡和示范村;要通过政策推动、规划牵动、效益促动、典型带动等办法,调动农民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
(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
姚安县目前龙头企业存在少、小和销售渠道还不够宽的问题,只有在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形成规模的同时,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力量,最大限度地畅通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半径,才能为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强化市场营销力量的最直接、最有效办法,是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有规模、有水平、有驾驭市场能力的龙头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决定着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产业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有开拓市场能力的商贸企业。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引进和培育带动力强、幅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努力增强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后劲。
2.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发展县内人工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积极推广和采用“农户零风险参与模式”,逐步实现人工食用菌的规模化、周年化和工厂化生产。努力做好优良菌种繁育及供应、示范基地建设、产品收购及技术服务等工作,与种植户实行订单种植,给予种植户比较合理的菌种和产品收购价格,指导农户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种植,逐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人工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三)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
科学规划,推进规模化发展。各项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要统筹考虑,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人工食用菌发展区域要规划在交通沿线和适宜坡地上,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气候、能源、交通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品种,走规模发展的路子,形成“一乡一品”、名牌带动、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1.在前场、左门等山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资源持续利用为目的,发展香菇、金耳、木耳的袋料栽培。依靠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栎类林的持续利用为目的,改革香菇、金耳、木耳等木生食用菌以段木栽培为主的方式,重点发展木屑袋料栽培香菇、金耳、木耳,以利节约木材资源,提高利用率及生物转化效率。
金耳种植
2.在栋川、光禄等坝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生菌类。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发展以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国内外市场前景良好的草生菌,进行“菇—粮”间套作,发展“粮(粮食作物)→秆(秸秆)→菌(食用菌)→肥(菌类栽培下脚料)→粮(粮食作物)”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四)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要以新品种引进繁育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重点突破口,提高人工食用菌种植的科技含量。在品种上,要加快品种引进、驯化和更新步伐,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要突出抓好茶树菇、大球盖菇、香菇、红托竹荪、黑木耳、金耳、白参等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对金针菇、平菇、双孢菇等常规品种的规范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在技术上,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尽快形成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抓好菌种管理,严格实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并认真进行资质审查,搞好菌种选育,尤其应围绕发展主打品种,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育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当家菌种。在设施上,要加快高效节能设施的推广,突出抓好制种设施、新型大棚的推广使用。要尽可能地与一些科研院所及试验中心建立联系,努力提高全县人工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要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
1.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尽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人工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技术和操作规程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
2.切实抓好无公害生产。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人工食用菌生产环境评价力度,确保源头净化,对环境评价不符合要求的区域,坚决禁止食用菌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及农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大力推广环保型投入品的使用;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要加大检验检测力度,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增加抽测次数和样点,定期公布检测结果,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警示处罚,确保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
(六)创建人工食用菌名牌产品,提高人工食用菌市场占有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界2000 多种食用菌资源中,我国有938 种,其中实现人工栽培的50 多种,形成批量生产的20 多种,如平菇、凤尾菇、茶树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猴头菇、黑木耳、银耳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品种,只有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主打品种,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标准化生产,打出自己的品牌,最终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发动、引导龙头企业和业主积极宣传姚安县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打造“生态牌”,争创省或国家级人工食用菌名牌产品,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以销促产,进一步推动人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