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屏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

2019-05-24陈学洪

云南农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农业

陈学洪,李 群

(1.石屏县农业环保工作站,云南石屏 662200;2.石屏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石屏 662200)

近年来,石屏县充分利用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优越自然禀赋,按照“生态优先、农业稳县”和“四种两养”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特色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几大支柱产业。2018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3 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4.16 亿元,同比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 万元,同比增长10%。

一、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杨梅、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名优品牌,着力抓好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生物药材等特色种养基地建设。

1.蔬菜生产。坚持“基地设施化、互补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夏秋、冬春两大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建设外销蔬菜基地,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率和精深加工率。2018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75 万 hm2,产量88 万t,产量稳居全省前列。

2.特色水果。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生产,重点发展杨梅、火龙果、枇杷、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2018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55 万hm2,总产量17.49 万t,产值9.62 亿元,比上年增收1.04 亿元,增长12.3%。

3.水产养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扩大稻田、冬水田养殖技术覆盖面。推广大闸蟹、鲟鱼、青鱼、观赏鱼、石蛙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完成养殖面积4000 hm2,全年水产品产量1.03 万t,实现渔业总产值1.56 亿元。

4.畜牧业生产。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持续提高全县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针对日益增长的牛羊肉消费需求,积极开发草山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产业。2018 年,生猪存栏82 万头,牛存栏19.51 万头,羊存栏21.62 万只,禽存栏235.12 万羽。出栏生猪123.53 万头,肉牛8.19 万头,肉羊11.25 万只,家禽出笼394.33万羽,禽蛋产量1.02 万t,全县肉类总产量12.81 万t,实现畜牧业产值22.31 亿元。

5. 生 物 药 材。 累 计 种 植三七、露水草、石斛、重楼、黄精、万寿菊等生物药材2400 hm2,其中,三七种植面积1300 hm2,露水草种植面积300 hm2,实现产值4.22 亿元。

(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14 年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购肥、按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63 万hm2,推广配方肥施用面积1.10 万hm2,配方肥用量8200 t,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杨梅等多个产业,覆盖112 个村委会,涉及农户6.28万户。

(三)全面推广农业科技

2018 年,推广种植业科技增产措施14 项,实施面积11.97 万hm2;推广粮豆、蔬菜、水果等新品种20 余个,示范面积4100 hm2;开展病虫草鼠害指导小春作物防治3.12 万hm2;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18 万hm2,挽回粮食5300 t;完成牛品种改良9400 头,猪杂交改良9.77 万胎(次),种植牧草5600 hm2,青贮饲料9.92 万t,氨化饲料1.79 万t。开展技术培训1819 场,培训农民105 664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71 851 份,出黑板报2975 版、广播录像宣传8075 期。其中,完成冬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1283 场,培训农民54 734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 572 份,出黑板报宣传1573 版,广播录像宣传4268 期;完成秋收农业生产技术培训643 场,培训农民51 008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9 370 份,出黑板报宣传1420 版,广播录像宣传3683 期。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校等16 个、科室 15 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40个。全县有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56 人,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2 人,有正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 人,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45 人,中职技术人员66 人,初职技术人员20 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32 人,有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18 人,中职技术人员62 人,初职技术人员52 人。自2013年起,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县乡两级在编农技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农技人员超过1000 人(次),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全县农技人员始终致力于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推进工作,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研究,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

扶持云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蔬菜标准园、石屏县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石屏县润农科技有限公司杨梅加工厂改造、石屏县坝心镇老街杨梅专业合作社杨梅交易市场、坝心镇新海资大枇杷专业合作社枇杷标准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延链增值,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农企双赢。2018 年,全县农业生产企业发展到36 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 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完成营业收入11.82 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利润总额0.61 亿元。龙头企业、协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累计带动农户52 004 户;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7.22 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42 家,注册资金6.27 亿元,入社农户9358 人,带动农户数5.98 万户,农作物总面积1.12 万hm2,农作物产品总产量19.41 万t,畜禽产品产量8.35万t;统一销售农产品27.43 万t,总值9.37 亿元。

(六)品牌效应得到提升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以当地名优农产品为重点,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石屏大杨梅”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石屏青绵羊”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志保种名录。实施名牌战略,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用名牌占领市场。培育了云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红屏”蔬菜、辣云红食品有限公司的“辣云红”酱菜,石屏大杨梅、石屏豆腐、石屏煎鱼、“石屏青绵羊”等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目前,全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3 家、产品19 个,认证面积1700 hm2,产量4.98 万t,产值1.80 亿元;认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2 家、产品24 个,认证面积5100 hm2,产量24.64 万t,产值4.97 亿元;有机食品认证面积0.03 万hm2;“石屏杨梅”地理标志认定面积6700 hm2,产量7.50 万t,产值1.50 亿元,地理标志认定“石屏青绵羊”年出栏5 万只。

二、存在问题

(一)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处于“零、散、小”的状况,规模效应不突出。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

部分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达产达标;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设备老化,急需更新,特别需要适合产业特征和县情的节能减排设备。

(三)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品牌意识不强

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五)产业体系不健全

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缺乏深度开发。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围绕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改革引领试验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围绕粮、油、果、菜、菌等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企业基地与农户、协会之间联合与合作,促使传统农业转变成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形成“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按照“二湖三河四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以重点产业核心区辐射带动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即“二湖”:沿异龙湖、赤瑞湖两湖流域,大力发展以杨梅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三河”:沿马鞍山河、大桥河、新城河流域,大力发展以黄瓜、辣椒为主的无公害精品蔬菜产业;“四区”:河谷热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北部山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农业,沿湖坝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南部山区大力发展烟草干果种植产业。

(三)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带

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还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强力打造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学习观摩、科普教育、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规划在异龙湖连接坝心镇环湖南路沿线、宝秀镇、大桥乡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带,主要打造异龙湖环湖南路杨梅观光园、高豆塘蔬菜观光园、郑营村大闸蟹生态农业区、大桥乡火龙果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形成带状休闲观光农业带。

(四)打造农产品购销网络

大胆探索“互联网+农业”,在现有的石屏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基础平台上,建设县、乡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并以其为核心,建立9 个乡(镇)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大户、生产科技示范户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形成一个开放互联、管理灵活、资源丰富、高效服务的能满足农业市场宏观调控和微观导向服务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在基层农科队伍中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员队伍,做好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发布。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及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广泛宣传石屏县农产品,不断提高石屏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在高效农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扶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农民搭建直接参与市场销售的平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减少中间销售环节。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参与农产品流通,实施农超对接,提高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帮助农村经纪人与外地客商建立联系,形成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农产品顺利销售。

(五)抓高产创建 促粮食增产

集合项目、集成技术、规模种植、标准生产,主攻单产,节本增效,示范带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在全县建设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万亩高产示范区,开展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全面提升石屏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水平。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积极争取县质检中心工作经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争取通过计量、资格双认证。拟定标准,规范行为,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开展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准确掌握和控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同时要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生产企业、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配备检测仪器,开展自检工作,达到“有标准、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的“五有”要求。二是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使用农业投入品要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合理使用农药投入品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防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进一步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指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档案,教育农民增强法律意识,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投入品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根据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与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组织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落实监管责任人。三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证。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基地面积占到全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50%以上。四是加快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理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增加人员和经费,不断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执法能力。

(七)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应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全县实现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90%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一是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为一周期,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原则,增施有机肥面积1 万hm2,增施商品有机肥20 万t。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逐步加大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农田有机与无机肥施用比例达到3 ∶7。二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专家咨询系统、肥料配方制定和发布机制,完善的配方肥生产供应网络体系,形成“按方生产、定点直供、定向服务”有机衔接的配方肥生产供应格局。

(八)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抓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村级示范户”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力度,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和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三是建立健全高效的动植物重大疫病灾害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的危害。加大植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农作物病虫灾害预警能力,建立县、乡(镇)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科学用药技术培训。

(九)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是打造中国西部杨梅之都,在现有面积6700 hm2的基础上发展到8000 hm2,实现产量12万t,产值15 亿元。二是做特做优蔬菜产业,发展无公害蔬菜4000 hm2,其中,辣椒套种玉米700 hm2,采用冬马铃薯—叶菜类—豆类种植模式1300 hm2,韭菜薹700 hm2,慈姑500 hm2,茄果类、豆类800 hm2,实现蔬菜产量12 万t 以上,产值12 亿元。三是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发展以异龙湖为主的生态养殖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7333.3 hm2,产量1.2 万t,产值2 亿元。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