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管类本科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盐城工学院经管专业学生为例
2019-05-24张成联
□ 宋 辉,张成联
(盐城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1 引言
地方本科高校(本文的地方本科高校指本二高校)承载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对口人才的重任,经管类专业则向社会不同行业培养和输送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优越生活条件反成为部分在校大学生学习懈怠的温床,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这种懈怠更加明显,原因之一在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习与认知水平的评价标准弹性过大、主观性较强。调查数据显示(以盐城工学院经管专业学生为例),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学生平时能够做到“每天学习,我都按计划进行”的比率分别是43.7%、61.9%、19.3%、26.0%,平时能够做到“我会积极参与课堂并认真听课”的比率分别是67.0%、81.0%、12.1%、33.3%,平时能够做到“我会定期总结巩固学习”的比率分别是47.0%、50.5%、30.0%、28.8%,虽然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常规性学习习惯”较好,但总体看来(尤其是大学三年级)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常规性学习习惯现状值得担忧。由于习惯是经过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性格的最基本材料,有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揭示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内在机理,这无论是从高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角度提出大学生成长的建议都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 相关研究及理论假设
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受其学习(行为)潜能及诉求影响。王永生、魏佐涛(1999)在论述大学生锻炼身体习惯养成时,提出应当注重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体育能力、体育需求心理、自学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2],可见,大学生习惯养成是建立在其潜能(有待培养的能力)的开发、当前需求的满足等学习潜质(潜能与品质)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培养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目的的话,那么学习目标诉求、学习潜质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金卫东、李志方(2007)认为通过大学体育课堂、体育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推动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3];林冬妹(2011)认为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行为做事道德习惯的重要渠道之一[4]。
高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习惯等品质的影响。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欠佳除了受自我认识、专业、高校教育教学的缺陷等原因的影响外(詹宏伟,瞿亚辉,2013)[5],还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薄运玲,2013;邓俊,2014;牛亏环,2015;赵杰,李可,廖启云,2015;闫祥林,李阿特,2015)[6-10],当然,高校教育及家庭等外部刺激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帮助作用(杨翠芬,2010)[11]。邓江凌、杨全海(2014)强调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来推动大学生正常认知习惯的形成[12];也就是说,在大学生认知习惯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教育是动力源,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心理预期是传送带;王健、陈琳(2009)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阅读心理的不良倾向问题时,强调及时调节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以及调整自己原有的阅读心态、预期、态度和方式等对培养良好网络阅读习惯的作用[13],这说明,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认知潜能、还取决于自身对网络阅读的成就预期。
综上,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高校教育、家庭、高校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质及未来诉求的影响,基于既定的研究,提出如下经管类大学生学习习惯品质养成的理论假设。
H1:大学生学习潜质正向影响着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H2:大学生对未来诉求有助于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H3: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具有正向影响。
H4:高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潜质的塑造。
H5:高校教育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对未来的诉求。
H6: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具有正向影响。
H7: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潜质的塑造。
H8: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对未来的诉求。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指标设计
多角度对五类指标进行设计。在高校教育指标方面,关注高校的学习设施、学习环境及大学生兴趣培养三个角度设计了7个评价指标变量;在家庭因素方面,重点放在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及其榜样作用上,设计了4个评价指标变量;在学习潜质方面,从大学生自信心、意志力及学习潜力三个视角设计了6个评价指标变量;在大学生未来诉求方面,按诉求等级分别设计了基本诉求、能力诉求及自我实现三个视角,共设计了8个评价指标变量;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常规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两个视角,共设计了5个评价指标变量(表1)。
表1 经管类本科生学习习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3.2 结构方程分析法
习惯源于后天养成,既接受个体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个体自身内在需求的影响,是人们各项素质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人们各项素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一个人的习惯是个体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自身内在潜质、诉求的综合体现。因此,大学生学习习惯是其接受各方面信息的综合反映。鉴于结构方程在研究观测变量(显变量)与潜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优良性质,故采用该方法研究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机理,期望本研究能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教育与管理提供对策支持。
4 问卷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基本概况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国际贸易、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其中金融学专业开设于2016年,目前在校生共3055人。为了全面调查学生阶段性诉求:调查放在11月(2017年)中下旬进行,这个时候的四年级学生还在学校学习,依然还处于学习的状态;调查对象尽量实现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均衡;调查以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实际收回658份,去除因填写不全的12份及无效填写问卷65份(同一份问卷的不同问题选项为同一个答案的或连续多个选项答案没有变化的),实际用于分析问卷共581份,在校学生调研率为20.9%。
4.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对调研问卷的5个分量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其对应的Cronbach系数如表2所示,都高于0.70的统计标准,表明调研问卷中每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通过了信度检验。
表2 量表信度检验
效度检验。第一,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检验表明,KMO值为0.925,说明统计数据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第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基于大于1特征值标准的要求下,共抽取5个因子,特征值分别为8.967、5.790、2.03、1.570和1.126;5个因子对系统方差解释程度达到64.97%。基于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矩阵显示的因子与问卷设计的5个研究指标变量完全吻合。也就是说,问卷中每个量表中设计的每个问题都适合于该量表。第三,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采用Lisrel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观测变量sch14与dsr42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分别为0.36和0.41,都小于0.50,为此,删除这两个变量再次进行验证性因子运算,这时潜变量sch、fam、cpt、dsr和hbt对应的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范围分别是(0.565,0.885)、(0.656,0.930)、(0.563,0.811)、(0.687,0.935)和(0.670,0.820),这说明,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从属关系。
4.3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
①结构方程模型运行与修正。
基于理论假设H3-H8,研究学校教育(sch)与家庭父母言传身教(fam)对学生素质因素学习潜质(cpt)、未来预期(dsr)与良好学习习惯(hbt)的影响。结构方程运行结果显示,dsr与hbt之间的MI值(最大)是97.79,故添加从dsr到hbt之间关系(理论假设H2)并运行;结果显示cpt与hbt之间的MI值(最大)为68.21,故添加从cpt到hbt之间的关系(理论假设H1)并运行;结果显示fam对hbt影响系数的T值(不显著)为-1.012,也就是说,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习惯养成影响不显著,故删除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再次运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潜变量之间的T值、还是MI值都满足了规定的要求,此时五个潜变量之间的标准化影响系数如图1所示。
②经管类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作用机理。
第一,地方高校常态运行条件下的制度和评价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严格的考试制度是保证合理鉴定学生知识水平提高与能力培养层次评价的保证,常态情形下,严格的考试制度在高校师生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该形成敬畏的尊严,学生因为在严格考试制度下而形成的真实成绩是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综合素质真实体现,高水平的成绩应该成为大学生短期内的重要诉求。但是问卷显示出的观测变量sch14(学校的考试制度很严格)并没有被“高校教育”合理解释、dsr42(学习成绩好可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培养自豪感)也没有得到大学生“未来诉求”的合理解释,两个常规条件下重要的观测变量被排除出结构方程,意味着目前地方高校考试制度的运行及因此而导致大学生对未来诉求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导致了考试制度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
第二,家庭父母言传身教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未来诉求激励上。首先,结构方程模型运行说明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并不能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发现就排除了理论假设H6,却与现实情形相符,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学生多数是远离家庭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显然受远在外地父母的影响程度在下降;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独立性逐渐增强,“逃离”父母的约束也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的追求。家庭父母言传身教的主要贡献在于促成大学生对未来的诉求,前者对后者的标准化影响系数是0.796;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学习潜质的标准化影响系数是-0.328,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这与当代大学生和他们父辈之间存在着学历水平差异直接相关,对于地处苏北的盐城工学院来说,生源主要也分布于该地区,这种父子两辈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会更为明显,这一结论明显与理论假设H7正好相反。
第三,高校教育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潜质的开发上。高校教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还对大学生的学习潜质及大学生未来诉求都发挥着影响,其直接影响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159、0.603、-0.161,这说明目前高校经管类教育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重在开发大学生的潜质,这两点与理论假设H3和H4基本一致。但是在大学生对未来诉求方面的激励作用远远没有发挥,甚至出现抑制其对未来的诉求,这一点与理论假设H5相违背。
第四,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直接动力来源于其未来诉求及学习潜质,并且前者的作用远大于后者。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未来诉求与学习潜质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化影响系数分别为0.719和0.441,这与理论假设H1和H2相符,只是前者的作用远大于后者。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现,高校教育与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50和0.428、影响总效应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08和0.428,也就是说,高校经管类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作用不及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一现象值得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育深入思考。
图1 经管类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作用机理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考试评估机制存在着低效率问题;高校教育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只是发挥着间接影响;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综合影响效应却小于家庭父母言传身教的综合影响;两者在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上呈现互补特征,前者主要通过大学生学习潜质、后者主要通过大学生未来诉求间接发挥着对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鉴于以上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强化高校地方高校考试制度。在学校教育评价的指标当中,之所以“学校的考试制度很严格”并没有显著的被“高校教育”潜变量所解释,这与我国地方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考试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表现在对考试未通过学生的学期补考、重修再考、毕业前大补考等多重课程学习过关机会,再加上获得补考的低成本(课程学分的收费低),这样就导致,看起来高校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执行起来被学生重视的程度是相当低的,助长了学生懒散和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规范考试制度、强化学分制、降低补考机会是强化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改革学校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和增强并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诉求激励、学习习惯养成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动手和动脑内容,一改以前全部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深入的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专项课题等方式,强化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路径实现对其学习潜能的开发;定期聘请专业或行业的成功人士举行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态势、社会发展趋势、个人成功经验等方面的讲座,形成课程内外相结合的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未来诉求的激励机制,改变地方高校目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面临的窘境。
第三,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及时反馈大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行为表现,发挥高校培养学生潜在能力的品质优势和家庭培育学生诉求观念的优势。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地方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学校单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诉诸心事”的心理咨询平台,及时排解学生在对前途感到渺茫、或一时心结难以打开时所面临的困境;同时,打造高校、家庭之间的沟通平台,比如采用通讯手段、茶话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家庭对学生的期盼,规避部分大学生短期、突发性的生活或学习困难对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