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贫视角的安徽省农村电商物流模式研究*
2019-05-24朱菊隐
□ 朱菊隐,李 嘉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国务院于2014年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的政策体系和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列,2018年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使农民成为市场化的主体,更有利于脱贫工作的实施。安徽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跨空间和高效率的优势,让农村电商不断释放红利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安徽省乃至全国扶贫工作和农村发展工作推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方向。而物流配送网络在衔接供应商和消费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进行安徽农村地区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于电商扶贫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电商扶贫内涵研究。其中较为经典的是扶贫开发说,即电商扶贫就是将互联网时代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作用于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改进扶贫开发绩效的理念与实践[1]。此外还有“精准扶贫说”[2]、“开办网店说”[3]等;②电商扶贫模式研究。学者分别从“贫困户+互联网”的自主模式[4]、“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电商”的驱动模式、“利益联结”模式[5]等进行实证研究,但少有文献对各种模式的特征、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归纳。而针对电商物流网络,大量学者主要从配送模式、服务质量和政府作用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不健全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电商配套物流体系,并据此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对策势在必行。
本文在结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扶贫的视角切入,基于目前安徽省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安徽农村电商扶贫的对策和建议,进而为我国扶贫的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
2 扶贫背景下安徽农村电商物流模式现状
安徽省积极开展电商进农村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20个以上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4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徽有亮点有特色的反贫困经验模式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因此,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安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进行案例研究,为农村地区进一步通过电商发展解决扶贫问题提供参考。
2.1 怀宁:“电商+贫困户”模式
怀宁县坚持将电商振兴乡村工程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采取多项举措。一是积极搭建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服务、物流配套和乡村网点全覆盖;二是紧抓贫困户就业帮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形式保障贫困户成为电商经营主体。同时组织贫困户为核心的返乡青年、电商服务点负责人等开展电商培训并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对经营绩效优异的个人或企业给予适当奖励,鼓舞带动其他群众走出贫困。通过“农村电商+贫困户”模式,2018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8亿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83%。
2.2 徽州区:“电商+基地+贫困户”模式
黄山市徽州区将深化电商精准脱贫等方面作为发展重点,积极构建“电商企业+农副产品基地(农户自产自销产品)”经营链条。首先鼓励由村集体将闲置山场等资源流转给企业或大户,作为农副产品基地发展相关产业,有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分红为村集体实现稳定性经营收入。其次重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并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帮助“徽母臭鳜鱼”等企业在淘宝等相关网站上线,同时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运营帮带,有效带动中小自营者发展并降低他们的经营风险。2018年底,全区实现1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其中炕上村盈利突破7万元,贫困户均收益4000元。
2.3 砀山县:“电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
砀山县依托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和项目拉动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地建设,为生产和加工环节提供保障,成为联结分散小农和大市场的媒介。接着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淘宝网等多家电商平台入驻,进一步加大基地和合作社与市场的对接。并通过对接县内贫困驿站的形式,针对贫困户开展电商实用性培训,为电商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贫困农户提供生计渠道。另外,砀山县利用邮政公司已有的城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徽商城”等线上平台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进一步推动电商、合作社、基地和贫困户对接,截至20118年底,砀山县有效带动1.26万户、2.51万人脱贫。
3 安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设施落后,电商物流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短板。首先,省内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物流系统网络化建设进程仍较为滞后,在产品的运作链条上缺乏实时的信息共享;第二,缺乏贴合农村特点的物流配送系统,加之农民住地分散等因素,促使物流成本增加;第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农村电商物流市场管理。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对厂房和仓库的地皮需求不断攀升,某些地方滋生了私下划分市场的现象。且对于小微型电商企业,其运作模式和基础技术设备多有不足,特别农产品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导致产品耗损严重。
3.2 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电商积极性不高。尽管农村电脑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逐步上升,但使用上仍偏向于娱乐方面。其次,尽管开展了大量的培训,但由于贫困地区个人发展空间狭小,生活环境较差,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3.3 政府主导过度,政策体系不健全
扶贫背景下,政府主导过度导致电商主体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凸显。例如,砀山县的扶贫产业几乎全由政府指导,政府既是资源的垄断者又是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容易陷入政府失灵的怪圈。其次,缺乏对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相对分散,布局混乱等问题愈发突出,制约了产业发展[7];第三,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不到位。目前,农村电商建设的主体多为企业、大户和合作社,尚未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解决生产和销售问题,缺乏贫困农户进入电商项目的利益机制设计。
4 基于扶贫视角的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快建成电子商务配套的网络、公路和乡村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偏远地区的电商物流末端网点布局;其次,通过税收扶持,鼓励农村物流企业加快村镇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第三,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村电商物流市场信息化平台,在整个生产、运输和配送量链条上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
4.2 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加强农村电商物流创新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物流系统,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仓储中心的建立,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土地流转;其次,通过各村物流服务站点集中进行揽收和配送,将传统的单向物流转变为双向物流和信息流。同时经专业化分工,吸纳简单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分别进行基础包装、物流和技术维护等工作;第三,农村电商为村民提供统一售后和质量保障等服务,且通过强化田间地头集配功能建设,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在贫困地区发挥辐射作用。
4.3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有关部门应定期开展电商物流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培养和锻炼农民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相关企业和政府应开展人才引进项目,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尤其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建设;第三,社会要通过物流企业、电商协会等知名组织传播行业发展的前景和前沿动态,并增加相关岗位的待遇,吸引院校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图1 农村物流系统示意图
4.4 完善农村电商发展政策体系,突出主体市场地位
首先,统筹建立以县为主体的农村电商物流标准体系规划,强化相关管理机制和行业要求,规范市场主体参与的标准制度建设;其次,建立和完善电商示范网店与建档立卡贫苦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例如,对帮扶贫困户脱贫的农村电商主体提供必要的税收政策优惠,从而实现共赢;第三,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中各方权责义务规章制度建设,例如,交易人的交易隐私保护问题、运输保险等问题,确保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有法可依、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