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与优化设计*
2019-05-24邹毅峰谢如鹤刘广海
□ 邹毅峰,谢如鹤,刘广海
(广州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随着物流业迅速发展,我国物流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快速发展。在短短的10多年内,物流本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单个本科目录外专业发展为包含多个方向的一类目录专业,初步形成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体系。但是,广东的物流类本科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物流人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学校物流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物流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虽然物流类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已为大家熟知,但具体到不同的学校,由于其所处的区域、产业与经济的结构、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同以及生源质量的差异,都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产生重要的影响,必须结合实际进行定位。但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笼统、宽泛,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1]。因此,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广东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国内同层次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与改革的方案,对促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1.1 比较样本
本文的比较样本分两个方面:广东省内高校(简称省内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省内高校和国内其他省份高校(简称省外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目前,广东省有36所学校(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33个、物流工程专业5个;普通高校20所(其中211及985大学4所),民办高校(独立学院)16所。本研究选取了省内13所、省外7所本科高校的物流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见图1),其中,985高校4所,重点本科高校6所,一般本科院校10所(见图2),基本符合我国物流类专业的层次结构。比较样本包括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8份,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份,也基本符合我国物流类本科专业的分布情况。
1.2 培养目标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人才类型、毕业生目标去向和毕业生适应岗位三个方面。
1.2.1 培养人才类型
综合所有样本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
图1 培养方案样本地区分布
图2 培养方案样本层次分布
①绝大多数985高校将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设定为培养目标,占比达到75%;而其他普通高校则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占比为62.5%,无一所普通高校提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可见我国物流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层次,985高校培养高端管理人才,对于大多数高校(包括211、一本、二本)而言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②一些高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复合型和应用+复合型人才合计占比达到35%。这也是符合物流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特点的,因为物流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较全面。
表1 四类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占比
1.2.2 毕业生目标去向
有17份样本培养方案明确描述了毕业生的目标去向,其中,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学校的占比分别是100%、41.2%、52.9%、23.5%(见图3)。可见,企业是吸纳物流类高校毕业生的主力,所有高校均将物流及相关企业作为毕业生的首选去向。但是,也有52.9%的高校将政府部门作为毕业生去向之一,这与物流类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在目前公务员岗位火热的竞争态势下,能够进入政府部门就业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还是非常少的。
图3 物流类专业培养目标去向
与省外高校相比,广东高校在制定物流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较少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学校列为毕业去向(见表2)。省外高校培养方案中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列为毕业生去向的占比均为60%,而广东高校的占比则仅为50%和33.3%。另外,有60%的省外高校将“学校”列为毕业生去向,而广东仅有1所高校,仅占8.3% 。这表明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培养目标更加聚焦于企业,更加务实。在目前的就业结构中,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和科研机构,对于物流类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少的。如此多的学校将政府部门、学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目标去向,一方面显得雷同,另一方面也表明专业定位不太准确。
表2 物流类人才培养去向
1.2.3 毕业生适应岗位
针对物流类专业的目标岗位,有17份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描述,其中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规划设计、科研教学咨询分别占100%、35.3%、58.8%、29.4%(见表3)。所有高校将“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类毕业生的目标岗位并不意外,但是仅有35.3%的高校将培养“物流运作”岗位人才作为目标,说明定位有些模糊。因为既然大多数高校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就应该都能适应“物流运作”岗位需求。另外,有多达58.8%的高校希望毕业生能够胜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工作,说明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的融合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掌握相关的规划设计和系统优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才能胜任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
表3 物流类人才培养目标岗位
1.3 专业特色分析
在参与比较的20份人才培养方案中,有14份对专业特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说明,其中省内10份,省外4份。比较表明:
①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对专业特色进行任何描述。虽然没有对专业特色进行说明可能是撰写时的疏忽,但是也表明部分院校专业特色并不显著,缺少可圈可点之处。
②省内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凝练更重视、更具体。比较发现,省内高校有约80%的高校描述了专业特色,而省外高校不到60%。另外,省内高校对专业特色总结更有个性,如某高校突出“强外语,重实践;多规格,应用型;高品质,国际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而另一所提出“基于工程化教育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特色”。
③省内专业特色重合度较高。如大多数省内高校都将“国际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作为特色之一。虽然反映了广东国际物流发展领先的现状,对国际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但也说明专业特色重合度太高,体现不出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真正特色了。
1.4 知识结构要求分析
分析各学校对于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见表4),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①物流类专业知识面要求广泛。各校物流专业涉及的知识多达9个学科,包括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统计学、外语、人文社科、计算机科学、法学等,跨度非常大。这与一些高校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相吻合。
②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如省内某985高校把博雅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宗旨,在培养过程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③省内高校对外语的要求高于省外高校。有三分之一的省内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对外语知识提出了要求,而没有省外高校提及外语知识要求。这与省内大多数高校对于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④省内高校对工学和统计学知识要求比省外高校多。剔除物流工程专业对工学的要求,省内高校仍有25%的物流管理专业对工学知识提出了要求,而省外却没有一所。这说明省内高校更倾向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⑤省外高校对法学、运筹学的知识要求比省内高校多,说明省外高校对理论知识和要求高于省内高校。
表4 物流类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
1.5 能力要求比较分析
能力要求在各高校培养方案中是表述最多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差异度较大的地方。如有的培养方案提出了10多项能力要求,而有的只提出了5~6项能力要求。表5是10所省内一般高校和5所省外一般高校物流类专业排位前10项的能力要求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①省内高校对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物流运作管理能力更重视。70%的省内高校提出了这两项能力要求,而仅有40%的省外高校提出了这些要求。这也可能是培养方案编制没有规范的原因,因为物流类专业不可能对此两项专业能力不做要求。
②均十分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有985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大多数其他高校也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要求,说明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已经成了物流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③省外高校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比省内高校高,有80%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而省内高校仅50%。
表5 省内外物流类高校对于能力要求
1.6 素质及学分要求分析
各高校对素质要求差异不大,基本从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意识几个方面进行要求。不过,985高校大学对文化艺术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更多。
在学分要求方面,分析表明:①985高校的最低学分要求相对其他一般高校要少一些,参与比较的方案中,985高校学分要求最高是175分,最低是150分,平均158.3分;而其他高校最高是187.5分,最低150分,平均164.5分。②省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分比省内要求稍高,但并不明显。省外高校平均要求学分165.5,省内高校是163.5,差距不大。所以,总学分160分左右是大家的共识。
1.7 课程结构分析
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课程首先分为必修课、选修课,然后再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等,可以称之“课程性质”型;第二类是先按课程类别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然后再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等课程模块,可以称之为“课程类别”型。目前采用这类课程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多;第三类是按照课程模块来分类,例如,首先分为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然后,再细分为多个课程模块,可以称之为“课程模块”型。采用大类招生后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采用此课程结构。
2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物流类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聚焦、清晰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成功的前提,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3]。虽然省内高校物流类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将为企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但仍有一些高校将政府部门、学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目标去向,与广东省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符,培养目标聚焦度不够。另外,仅有35.3%的高校将培养“物流运作”人才作为目标,而一线物流运作人才是目前企业需求量较大的人才类型。根据国家职业统计部门的报告显示,物流人才缺口巨大,且从需求结构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的比例为 1:50,目前物流企业用人以实际操作为主[2 ]。而且既然绝大多数高校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就应该都能适应“物流运作”岗位需求,以培养基层运作管理人才为主。
2.2 专业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凝练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对专业特色进行任何描述,即使对专业特色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的样本中,专业特色重合度较高。如大多数省内高校都将“国际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作为特色之一,难以体现各院校物流类专业的真正特色。
2.3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标准化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兼有管理学与工学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经济学的属性[4]。从分析样本来看,各校物流类专业涉及的知识要求多达9个学科,包括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跨度大,培养规格和要求差异很大。另外,各学校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庞杂,除了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物流运作管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大家都比较统一外,其他诸如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获取信息与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培养方案中没有达到共识。
2.4 课程体系还不适应大类招生的需求
因为各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导致对课程体系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学校还不能按照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偏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差距。
3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广东高校本科物流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建议如下。
3.1 以需求为导向,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议除研究型高校外的其他高校将“主要为广东省培养物流管理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广东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生产制造企业、国际物流服务企业、港口企业第一线物流人才。根据《广东省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广东将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相适应的行业管理政策体系。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枢纽的建设,广东物流业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采购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分析等活动将不断纵深化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对能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存在大量需求。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应以“懂技术、会管理”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并以此指导专业建设,明确为物流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流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
此外,应建立物流管理人才岗位层次表,作为一般本科高校,应当将培养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3.2 抓住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凝练专业特色
目前,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物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新的物流业态发展很快。例如,以商贸模式创新见长的广州,新零售、新消费等业态变革带来发展,商贸、物流、生鲜食品、跨境电商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又如,广东省已建立起海、陆、空立体的电子商务物流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珠三角地区已初步搭建起社会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以电子商务物流平台为核心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管理。淘宝、亚马逊、当当网、一号店等知名大型电商企业都在规划扩大仓库面积,不遗余力地大力建设物流仓储基地或运营管理中心。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商贸活动环节繁多,呈现“文化多元化、政策多样化、岗位多层次化”的特征,对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英语能力(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人才[5]。另外,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食品需求快速增长,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对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很大[6]。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类专业应注意与这些社会需要、地方需要结合,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3.3 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知识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突出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一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教学的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实践训练机制[7]。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上实现互相渗透和互相促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每一个课程平台下面,设置若干课程模块,由学生按该规定的学分要求并结合自身兴趣和学习规划选读。
图4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平台”示例
3.4 建立较为统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
目前,全省高校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虽然各高校物流类专业可能各具特色,但是在能力和素质要求上,应该具有很多的共性。所以,建议建立较为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能力标准。然后,各高校参照这些能力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根据前面20份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物流类专业毕业生应主要有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8项。然后,根据能力要求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物流类专业应在专业课选择、实践环节的设置、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上重点研究,设计出能够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体系。
4 结论
综上,目前广东省高校物流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之处,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较为统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等,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物流专业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