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塑造

2019-05-23张经武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本体空间文化

〇张经武

英国电影学教授大卫·克拉克(David B.Clarke)认为电影能够在空间维度塑造城市,他说,“电影场景不仅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1]显然,他所说的空间主要是就社会和文化等抽象空间而言。其实,“空间”首先意味着物质属性,它是地方、场所或建筑,是具体可感的体积、容量和位置关系。其次才可以引申到抽象或者主观的空间领域,或者进一步引申到主客观融合维度,如列斐伏尔(H.Lefebvre)社会关系生产意义上的空间、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的“他者空间”(又译作“异质空间”)和爱德华·索亚(又译作苏贾)(Edward W.Soja)倡导的“第三空间”等。电影从物质空间塑造城市,这是探讨电影塑造城市的基础性角度。没有物质空间的根基,抽象空间将变得虚无缥缈。具体说来,被电影塑造的城市物质空间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一、本体空间

电影首先在城市里塑造它自己,在城市母体里生产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空间——本体空间。因为电影的物质性存在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所以电影塑造本体空间也是在塑造城市空间。“本体空间”以电影艺术的创作与接受为核心,与电影生产、制作、放映等环节直接相关,主要涉及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电影院等场所。

电影作为工业,它与工厂相联系,电影制片厂也就成为电影工业的物质空间。电影制片厂首先是电影机械化、规模化、复制化、类型化生产的物质表征,这一空间又是电影产品和电影文化的起锚地,还是城市文化现代性的象征物。摄影棚、制片厂、影视基地、电影创意产业中心分别代表电影工厂的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制片厂一般体量庞大,占地较广,涉及到一系列分支部门和环节,其存在如同一座“城中之城”。在欧美国家,一般只有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大城市才拥有坐落于该城市的电影制片厂。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制片厂曾经发展到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的规模。但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原来的一些电影制片厂不再生产电影,渐渐沦为电影遗产地或者被毁掉,成为一种“迁移空间”。而新的影视制作基地或者电影产业中心的崛起和聚集,又代表了电影本体空间的继续发展。

电影作为商业,它需要电影公司的经营,电影公司也就是体现电影商业性的物质空间之一。电影公司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现代城市中,电影公司的大楼往往既是一种文化地标,又是一种商业综合体,它兼容了文化、商业、地产等多种领域。在电影公司办公大楼发生的种种经营和管理活动,成为电影从生产到消费的关键环节。电影一般都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做好投资策划和管理,电影公司这一本体空间的存在,确保了电影在商业流通上的可能性和流畅性。

电影作为艺术,需要电影院这一物质空间完成艺术的呈现和接受。电影院直接关乎电影艺术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直接象征电影艺术接受的开始,所以影院空间成为蕴含最丰富的电影本体空间。从早期寄居于戏园茶楼到专业化影院的诞生,从独立影院到今日影院商业综合体的大量出现,从单厅影院到多厅影院,从电影院到“影城”,影院空间的变化书写了城市文化的历史,也成为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证据。影院空间成为连接现实空间和梦幻空间、工作空间和休闲空间、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中介桥梁和魔法城堡。影院空间还通过其连带影响促进了城市消费空间的聚集,甚至促使了城市空间多中心化局面的形成。

二、衍生空间

“衍生空间”是电影文化衍生出的相邻空间,它与电影人才培养、电影周边消费、电影事业管理、电影遗产保护和利用、电影衍生产业相关,主要涉及电影教育机构、影院外围场所、电影文博机构、电影管理机构、电影物质遗产地、电影主题公园、城市外景地、电影拍摄基地等城市空间。电影学校、电影学院、电影文化商业综合体、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电影档案馆、电影文物收藏馆、电影事业促进中心、电影审查与管理部门、电影名人故居、老电影院和制片厂(已失去传统用途)、老电影机械厂和洗印厂(已失去传统用途)、电影公园、电影取景特定街区、影视城等场所就是电影衍生空间的具体所指。这些空间数量众多,体量庞大,在相关城市里形成了一条条电影衍生空间带。这一空间带对城市其它空间又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在众多电影衍生空间中,每一种都有其特殊价值,值得电影研究者予以关注。但就文化典型性和产业意义而言,电影学院、电影文化商业综合体、电影博物馆、电影主题公园、影视城等场所尤其令人瞩目。电影学院是电影人才培养的最高教育机构,它是完成从普通人到电影人转变的关键中介,还是电影明星的摇篮。它成为一种造梦和造星的双重文化象征,让大众趋之若鹜。电影文化商业综合体往往是以影院文化为核心的外围空间,一般以大型购物中心为常见形式,也有不少以文化产业街区为存在样态。它们以庞大的体量形构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大空间和中心地带。比如武汉汉街,就以影院文化为核心,涉及到零售业、餐饮业、品牌代理业、房地产、文化服务业、娱乐业等众多产业,绵延1.5公里,成为武汉中央文化区和新的商业中心。电影博物馆是电影文化遗产收藏、保护和展示空间,它既是电影历史文化的纪念馆,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古董店。在这一空间中,电影历史和城市文脉交相辉映,电影文化资源在古董化和矿藏化的同时,孕育着重新影响新世代的无限潜力。电影主题公园是充分运用电影科技和经典影片文化资源潜力来设计多样化创新娱乐项目的城市公园,这一空间形式是另一意义上的电影院,是电影院的公园化或者电影院的延伸和拓展。以视觉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开发多种感觉体验为方法,以刺激性、梦幻感为审美旨趣。往往在影院3D视觉效果上增加到4D、5D甚至6D层面的统觉效果。同时,电影主题公园又成为另一种商业综合体,形成了自己的衍生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影视城将影视拍摄、影视旅游、真人秀表演、景观剧等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兼容了酒店业、餐饮业、培训业、表演业等众多衍生产业,成为一种超大体量的文化产业托拉斯。它对城市的塑造意义甚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浙江横店,就完全是由影视拍摄基地塑造而成的影视之城。

三、迁移空间

“迁移空间”是电影文化促发的相离空间,一般与电影本体空间有距离感或隔代感,但又与电影技术和电影文化元素紧密相关。主要涉及除电影主题公园外的其它城市主题公园、城市景观剧场、城市其它产业电影化创意场所等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形式表面上与电影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要么借助电影技术来营造项目卖点,要么借助电影文化资源作为项目创意元素。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电影元素创新但目的不指向电影,电影塑造城市的空间路径发生了偏离于电影之外的某种迁移。

其它城市主题公园是指除电影主题公园之外的主题公园,电影主题公园的主题还是围绕电影,其它主题公园的主题一般偏离于电影之外。它们中的一部分,像迪士尼乐园、世界之窗、欢乐谷、华侨城、方特梦幻王国等主题公园品牌,虽然电影不是其主题,但这些公园的大多数室内项目都借助了电影技术或者电影文化元素来展开项目创意,营造视觉奇观和刺激体验。其创意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过山车+影像+现实元素模式。游客座椅类似于过山车,下有轨道,可以移动甚至旋转,轨道设计有一定坡度起伏和路径弯曲。过山车轨道两侧甚至四周都是奇观呈现的舞台,舞台奇观呈现采用多维度形式,影像与现实元素叠加,奇观效果与过山车的速度、节奏、动作相结合,营造出刺激体验。一是剧场+真人实物+电影光效模式,即在类似于电影院的黑暗环境中利用相对固定的剧场演绎真人与电影特效相结合的影视经典桥段。剧场上的真人与光效投影的虚拟景物或人物同台呈现,这样的剧场奇观体现出三种结合: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戏剧与影视相结合、剧场和公园相结合。

城市景观剧场是城市景观剧、实景剧演绎的场所,这一场所虽然更接近于剧场空间,但其演绎的方式与电影科技和电影文化元素紧密相关,其影像特质、奇观效果与电影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桂林《印象刘三姐》、武汉《汉秀》、杭州《印象西湖》、丽江《印象丽江》、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秦皇岛《海上生明月》、三亚《三亚千古情》、西安《阿房宫赋》、襄阳《草庐诸葛亮》、敦煌《敦煌盛典》、拉萨《文成公主》、太原《又见平遥》、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承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泰安《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理《希夷之大理》、张家界《天门狐仙》、韶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安顺《阿依朵》等景观剧和实景剧的成功实践,为所在城市形象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游客旅游满意度的大幅增加。这些综合了电影、戏剧、话剧、音乐剧、山水风光、城市风景、城市文化遗产等丰富元素的崭新演艺形式,不仅塑造了崭新的城市物质空间,也带动了城市其它产业。

城市其它产业电影化创意场所涉及到众多产业领域,它主要与电影文化元素的创意利用有关。这些空间多利用电影文化的一种或多种元素进行创意,来营造特定产业消费体验的某种电影化效果,以形成商业卖点。如电影主题餐厅、电影主题婚纱影楼、电影主题书店、电影主题房地产、水幕电影公园、电影光效建筑等。它们都以电影作为创意元素,将电影符号作为一种包装或标志,让顾客不仅消费这些空间的物质使用价值,还消费空间中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蕴含。

结语与余论

电影向城而生,依城而长。电影其实是一种城市文化,它与城市具有一种原初关系和紧密的互动关系。本体空间、衍生空间与迁移空间,这是电影塑造的三种城市物质空间。分析这三种物质空间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能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关于电影文化的常识,那就是电影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性存在,还是一种物质性存在。电影从其诞生之初一直到现在,一直有物质性的一面。我们的电影研究不能总是让精神遮蔽了物质。二是能让我们对电影文化产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更科学地发展电影文化产业。对应于三种城市物质空间,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其实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电影本体产业、电影衍生产业和电影迁移产业。电影产业的这三种层次又分别对应电影消费的不同领域,电影本体消费、电影衍生消费和电影迁移消费。电影本体消费主要指影院购票观影,这是电影消费的核心领域。电影衍生消费,指各种电影衍生产品的消费,这是电影消费的次生领域。电影迁移消费主要指电影旅游和电影元素商业创意消费,这是电影消费的再生领域。

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电影不仅仅生产上述本体空间、衍生空间和迁移空间,电影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城市整个空间都是电影化的,也就是被电影塑造而成的。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说,“美国城市似乎也是从电影中活生生走出来的”,[2]这样一种观点实际上也深刻反映了电影重构人们城市认知的事实。“在美国,电影是真实的,因为被电影化的是整个空间”。[3]电影建构了美国城市的主观空间,这一主观空间势必作用于物质空间,让美国城市整个空间成为一种主客观交融、现实与电影混合的“拟像空间”,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真实与幻想交织的“完美的拟像”。[4]考察电影与洛杉矶城市空间的互动史,拉米雷兹(Ramirez)发出疑问,“电影是洛杉矶的逻辑缔造者?抑或这个城市只是这一独特产业在物理空间中的投射?”[5]对于洛杉矶这样彻头彻尾的电影之城,这种疑问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大卫·克拉克(David B.Clarke)继承了鲍德里亚的思想,“有许多人曾经在街头漫步时,突然有着仿如走在电影布景间的那种奇妙感觉,那么毫无疑问地,这就是电影的一部分。”[6]正是在电影塑造这种奇妙主观感觉的同时,城市客观物质空间也被电影塑造。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尼尔·加布勒(Neal Gabler)眼中,“电影与电影院里的黑暗环境一起施展了魔法,使人们从现实走入电影的幻象中,直到两者浑然一体,虚实难辨。”[7]其实如此体验不仅发生在影院空间之中,还发生在现实城市的街道之上和生活之中,在观众走出影院之后。

猜你喜欢

本体空间文化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