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现状与问题辨析——以49所试点院校3385篇论文为例
2019-05-23祝西冰赵杨周敏
祝西冰,赵杨,周敏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技能在提升个人与群体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福利、维持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也正因此他们逐渐成为改善民生、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要求大力发展并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被推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最新公布,2009年中国内陆首设MSW,首批开展试点教育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部委属院校18所和地方高校15所,涉及20个省份;其中,211高校22所,占比66.7%;随后,2010、2011、2014和2017年分别扩充招收单位;截至2018年3月,除西藏和海南外,其它省市均有MSW授权点,全国累计近150所。
与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不同,MSW对各院校提出更高要求,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性与实务性能力[1],也注重锻炼学生专业思考与总结能力;因此,MSW应在大量专业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对社会发展与建设存在实际价值且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学位论文。特此,学位论文的设计与撰写,也就成为国家与社会衡量各试点院校MSW教育水平高低与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从已有研究中可见,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普及与扩招伴随诸多问题,尤其体现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方面[2],包括:一是行文表述缺乏连贯性[3];二是选题不新颖且重复居多[4];三是文献综述梳理不完整且缺乏条理[5];四是学位论文在目录、摘要、参考文献等方面规范不够[6];五是论文内容空而浅[7];六是缺乏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可信度不高、研究结果可靠性不足[8];七是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且数据分析不够严谨[9]。由于MSW属于社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严峻,比如,社会工作硕士课程设置不合理[10]、实践性教学存在缺陷[11]、师资力量实务水平不足[12]、教学缺乏本土化理论和方法[13-14]。然之,学界对MSW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关注较多,对体现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学位论文关注较少。
鉴于此,本研究将对各试点院校在CNKI上已发表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描述和总结全国MSW学位论文的写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丰富专业学位论文相关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用样本源于试点院校在CNKI上已公布的MSW学位论文,以搜索方式“学科专业名称+时间”为标准,检索出满足条件的共49所院校公布的学位论文累计3707篇;其中,985院校14所、非985的211院校18所、非211院校17所。排除不可读、重复、打开错误等因素,最终选取3385篇,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单位:篇)
注:统计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31日23点30分。
(二) 研究变量
为描述样本论文的基本状况,本研究将论文操作化为选题、研究问题、文献回顾、研究设计、主体与结论五个部分;其中,选题涉及研究方向与论文形式,研究问题以有无为标准,文献回顾以展现形式为依据,研究设计关注思路图、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主体与结论包含主体章数、内容分布、研究结论和实务反思等内容。
(三) 资料编码
在初步统计基础上,以省份、毕业院校和论文完成年份为指标,对样本论文进行编码。一是各省份(直辖市)拼音首字母,如北京、天津、河北对应BJ、TJ、HB。二是对所有试点院校进行编号,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应2与5。三是试点院校的英文简称,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对应RUC、CASS、NKU。四是论文完成年限,如2012表示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为2012年。五是按省份、院校序号和名称、论文完成年限进行编码。比如,“BJ1PU-2011-1”表示北京市北京大学2011年的第1篇学位论文,“JS39NJU-2012-10”表示江苏省南京大学2012年的第10篇学位论文。
(四) 分析思路
基于3385篇有效学位论文样本,本研究首先对作者的毕业院校[注]涉及学校所在方位、MSW首招年、院校性质等变量;其中,学校所在方位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MSW首招年包括2010、2011、2012、2013、2014、2015,院校性质分为985院校、非985的211院校、非211院校。、指导教师[注]涉及导师姓名与导师职称两个变量;其中,导师姓名为文字录入,故未做进一步分析;导师职称包括无、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论文基本情况等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归类;其次,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揭示全国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现状;最后,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各变量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 内容分析
(一) 选题部分
国家要求MSW学位论文以社会工作实务或实践为主,涉及实务研究、政策研究和项目设计与评估三种形式。综合论文现状,本研究将“研究方向”操作化为本土社工实践梳理、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与社工有关的社会学研究及其它;“论文形式”操作化为实务研究、项目设计与评估、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见表2)。
在选题方向上,82.6%的样本论文以本土社工实践梳理为主,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与社工相关的社会学研究次之且比例偏低。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学校所在方位与MSW首招年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关。首先,在华中、华东、华北、华南地区有62.9%的试点院校所公布的MSW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明显偏向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这些学校更多处在社工发展较为密集的大城市,学生更可能获取实务经验。其次,首招年为2010—2012年的院校所公布的学位论文,也更多以本土社工实践梳理为主,这与这两年论文数量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该选题方向与MSW实习体验相契合,能充分体现社工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更易操作,比如,以某一问题为切入口探索社工介入策略。
在论文形式上,70.7%的论文以实务研究为主,基础研究、项目设计与评估次之,政策研究较少。详析发现,学校所在方位、院校性质、选题方向与其相关。首先,分布在华中、华东、华北、华南地区的50%以上试点院校所公布的MSW学位论文以实务研究形式为主,这可能也与这些区域相对容易获取实务经验有关。其次,各院校对MSW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985、211院校比非211院校更重视政策与基础研究。最后,论文形式与选题方向呈现一致性,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论文中87%选择实务研究,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方向论文中69.6%选择政策研究,与社工有关的社会学研究论文中93.1%选择基础研究。
可见,国内MSW更青睐实务经验提炼,其学位论文更多呈现实务性;当涉及学校所在方位、院校性质和MSW首招年等因素时,论文选题方向与形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这种现象与国家要求极为契合,也符合社工专业性质。
表2 MSW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与论文形式
注:**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 研究问题
大多数研究都始于研究问题,而清晰明确的研究问题利于提升论文质量。
基于此,本研究将“研究问题”操作化为有无研究问题两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注]本研究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即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来反映两个数据变量的关联程度,后文不再赘述。同时,本研究主要列举了显著性水平在0.01以下的变量,即统计学意义上存在相关性的变量;但限于篇幅,未对关联性强弱与方向做进一步分析。:86%的样本论文并无清晰明
表3 MSW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
注:**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确的研究问题[注]统计发现,仅14%的样本论文有清晰明确的研究问题;鉴于比例过低,本研究未再对研究问题进行细分。,毕业院校、导师职称、MSW首招年、选题方向与此存在联系;其中,所有试点院校中仅有三所重视研究问题,导师职称为教授的更倾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越早招收MSW越关注论文的研究问题。致使这种情况原因有四:一是占所有论文比重较大的实务型论文,更重视社工实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非研究所需的学术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现实问题等同于学术问题;二是MSW注重实务能力即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即研究问题提出意识;三是MSW招收时间较短且大部分试点院校也在摸索以实务为核心的学位论文何以兼顾学术性,仅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较为重视科研规范性;四是随首批试点院校学生完成实务型学位论文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务型论文被相互借鉴模仿,以致于越来越多MSW学位论文更少探讨研究问题。可见,问题提出意识的缺乏、实务问题代替研究问题已为常态,MSW学位论文的科学性亟待商榷。
(三) 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也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它要求聚焦于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问题,梳理并评述前人的研究进展。经分析发现(见表4):大部分样本论文以“国内外”和“论文主题”为框架呈现已有研究现状,仅0.8%的样本论文纳入时间变量并进行历程分析;排除回顾是否全、论文质量是否高、成果是否新、观点归纳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进行文献评议等常规问题,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趋同性,即聚焦于论文所在领域的知识梳理而忽略对研究问题的及时回应;相关分析还显示,各试点院校在文献回顾写作方式选择上相对相似,本土社工实践梳理和与社工相关的社会学研究方向论文更倾向选择“主题”作为文献归纳方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与各院校规定的论文写作格式有关,大部分院校对文献回顾有要求,比如要求国内外文献分开呈现;二是与归纳内容有关,实务型论文多以某一实际问题为切入口,较好选择关键词与主题;三是大部分学位论文缺乏研究问题,所以文献回顾也很少能回应研究问题。可见,国内MSW学位论文多以国内外和主题为依据呈现研究现状,但这些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关联不强,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文的严谨性。
表4 MSW学位论文的文献回顾
注:**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关键在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回答研究问题,涉及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要求设计符合逻辑、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而且研究设计不同于方法,它包括研究架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于此,本研究将“研究设计”操作化为有无研究设计、有无研究思路图、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详见表5。
表5 MSW学位论文的研究设计
注:**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大部分样本论文无研究设计过程,有研究设计的论文也很少正确呈现研究思路图,并且常用研究方法与技术替代研究过程,同时所用方法也较少回应研究问题;此外,方法与技术还存在混淆现象。结果显示:一是有研究设计的样本论文逐年递减,2017年所占比例仅为16.7%,这可能是论文框架与格式相互模仿借鉴所致;二是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论文较多且参考性较强,所以大部分有研究设计的论文都以此为方向;三是有研究问题的论文更倾向展示研究设计,因为有研究问题才让研究设计成为可能。
具体来看,第一,86.9%的样本论文无研究思路图且已有研究思路图的论文以技术路线呈现为主。考虑到科学规范的重视程度,985与211院校的论文更多设有研究思路图;考虑到格式传承因素,越来越多论文出现研究思路图;考虑到设计思维与意识,有研究设计的论文存有研究思路图的比重明显高于无研究设计的论文。
第二,73.6%的样本论文以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为主,混合研究次之且以前两者方法混合为主,少有提及或选择评估研究、实践研究与实验研究;同时,在方法呈现上也较少有论文考虑“用所提及的方法有效回应研究问题”;此外,局限于方法与技术的相似性,所以有论文将二者混用。详析还可见,不同选题方向论文在方法选择上各有倾向,本土社工实践梳理与社会服务机构管理方向实践性较强,更倾向实地与调查研究;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与社工有关的社会学方向侧重理论,更倾向文献研究。
第三,超过80%的样本论文皆涉及质性资料收集,个案访谈与问卷调查混合收集居多。通常情况下,大多数MSW都将资料收集方法等同于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设计或方法部分,仅呈现“问卷法”“访谈法”或“观察法”等技术的论文较多;考虑到研究技术的有限性,所以论文在此部分的趋同性极高。相关分析还发现,资料收集方法越来越多元,不同形式和方法的论文所用研究技术稍有偏重差异,比如,实务研究以质性与量化资料收集方法混合使用为主、政策研究以多种质性资料收集方法混合使用为主。
可见,国内MSW学位论文更关注研究方法或技术是否在论文中有所提及,而对研究设计过程即“方法与技术如何科学搭配以有效回应研究问题”重视不够,且方法与技术罗列混用较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的有效性。
(五) 主体与结论
关于主体与结论,本研究探讨了主体部分的内容章数和结论部分的结尾方式(见表6)。
一是76%以上的样本论文主体章数为2~3章,甚少仅用1章或大于3章。由于选题方向与论文形式趋同,这些章节呈现类实务报告的八股文写作模式;相较于对研究问题的讨论与回应,已有学位论文主体部分更注重实务过程与结果分析。
比如,评估服务对象需求、某一种社工方法介入阐述、介入效果分析;再如,分析服务对象问题、某几种社工方法介入、介入结果分析。虽然项目设计与评估、政策研究形式的论文可能与实务类论文有所差异,但缺乏研究思维的论文也很难呈现科学性。
此外,相关分析还显示,主体章节越来越趋于稳定且表现为2~3章,实务类比其它形式类论文更易体现框架合理性,有研究设计的比无研究设计的论文主体更规范。
二是大多论文以对策建议为结尾,研究结论和实务反思次之。其中,以对策建议和实务反思为结尾方式的论文中,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所占比例最高;以实务反思为结尾方式的论文中,实务研究居多;政策研究和基础研究形式的论文,其结尾方式多以对策建议为主。
考虑到研究结论是以回应研究问题为主,而现有大部分样本论文缺乏对研究问题的呈现,更别谈主体部分采取科学方法研究问题,所以结论部分自然也没有回答问题。即使31.2%的样本论文以研究结论作为结尾,但仅有少部分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而大部分在质量上表现为:答非所问,研究结论与研究问题关联度差;有选择回答,研究结论部分回应研究问题;有问有答,但以没有经过验证的经验总结为主。
考虑到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论文更注重实务过程的实用性,所以大多学生在结尾部分以对策建议和实务反思为主,一方面是通过单个或几个实务介入效果分析,以此给类似个案或问题回应提供借鉴与参考;另一方面是从实务角度反思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与结果。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这些对策建议仅停留在个体主观层面,实务反思也无法提高到学科层面并为社工理论或实务提供有效参考,反在形式上验证了论文的类实务报告本质。
考虑到已有的政策研究和基础研究类论文更多是对文献的研究,缺乏科学设计过程,所以其结尾也只能以科学性要求较低的对策建议为主,而非科学研究后所得的结论。
可见,国内MSW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大多类似类实务报告,结尾部分大多不能有效呈现研究结论,实务反思部分大多很难为学科做出贡献。
表6 MSW学位论文主体与结论部分
注:**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 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代表其学位论文可避开科学性。作为硕士,MSW专业实务应在本科基础上有所进步,而“带着研究问题”的实务成为首选,即MSW应在实务或实践中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这种实践经验提炼以供他者参考,实现创造性实务替代参考性实务。为避免MSW培养流于形式或仅沦为本科生两年工作过渡期,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有必要满足“学术性与科学性”要求。在实证路线下,合格的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应具备:具有社工视角、实务经验、应用与实践价值的选题,表达清晰、内容明确且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涉及最新研究成果且详尽全面、有迹可循、有评议的文献述评,有研究范式、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技术、研究思路等系列研究程序且用以科学回答研究问题并有信效度考量的研究设计,表达流畅、逻辑严密、分析清晰、结构合理且与研究设计紧密结合的主体呈现,简明扼要直接回答研究问题的结论,以及针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思考或反思。
然而研究发现,国内现有论文与此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选题部分偏重“本土社工实践梳理”方向的实务研究且论文逐年呈现形式趋同趋势。此外,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与社工相关的社会学研究等方向,以及政策研究、项目设计评估、基础研究等形式,这些论文相对较少。
第二,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部分,无研究问题的论文较多,大部分论文的文献回顾以国内外和主题划分为依据展开现状描述且缺少对研究问题的回应,即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关联较少,二者多只有形式的耦合而缺乏内容的联系。
第三,研究设计部分,有研究设计的论文比例偏低,大部分论文仅描述方法与技术,缺乏研究设计过程,即何以有效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思考。此外,论文中还出现将研究技术等同于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代替研究思路图等现象。
第四,主体与结尾部分,主体章节数目趋于稳定,内容方面表现为类实务报告形式;结尾部分对策建议居多,已有研究结论多未有效回应研究问题,实务反思的学科贡献少。
基于此,建议试点院校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时权衡如下因素:一是对学位论文的相关要求、对实习机构的选择以及学生研究方向的规定,尽可能考虑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需要;二是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包括问题意识、设计意识、开展能力和规范技巧等科研素养;三是督促师资不断积累社会工作实证研究经验,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研究相关教学技巧与手段,尤其在现有条件下亟需探索一条有效引导学生“将实务报告转化为科学规范的研究论文”的可行路径,以此增加专业学位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