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林类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15所重点农林高校本科生就业数据的分析

2019-05-23杨兆强何云峰辛艳伟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林毕业生院校

杨兆强,何云峰,辛艳伟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农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给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契机,这也将促使农林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研究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为“三农”培养更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全面了解农林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并考虑到农林高校的地域分布、学校层次等因素,对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5所农林高校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相关就业数据均来自各学校编制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一、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统计

表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统计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农林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最低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只有2742人,最高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达到8999人。这与农林高校办学定位相关,中国农业大学办学定位是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招生数量上有所减少,而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数量较多。在全国2017届毕业生人数逼近800万,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和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农林院校不断增强抗压能力,多措并举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绝大多数超过90%,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97%以上。办学层次较高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多数会倾向于继续深造,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超过40%的毕业生会选择升学读研,大部分学校毕业生选择升学读研比例在20%~35%之间。其中,农科专业毕业生升学出国率往往高于签约就业率,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专业毕业生升学出国率50.36%,签约就业率45.2%,而南京农业大学农科专业毕业生升学出国率52.78%,签约就业率44.99%。通过对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读研的理由是想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个人发展和提升学术素养,毕业生选择升学读研趋于理性,盲目跟风现象有所缓解。

(二)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根据数据显示,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性差异明显,毕业生在院校所处省份内就业人数较多。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东省,有将近90%的本科毕业生在广东就业;山东农业大学地处山东省,有将近80%的本科毕业生在山东省就业。这与学校的生源结构、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林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省外就业时,流向北京、广东的毕业生相对较多,流向其余省份的人数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就业待遇较好;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逐渐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和重要领域就业。

(三)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通过对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数据分析,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了毕业生就业“容纳器”的作用。近年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及流程逐渐严格,竞争度较大,只有一小部分毕业生通过招考或者其它形式能够进入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并且毕业生中参与国家地方基层项目的人数也较少。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自主创业学生人数有所提高,但是相对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自主创业学生只是占极小的一部分比例。然而,通过自主创业而就业并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流”,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支流”。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较高,该校2017年毕业生创业人数为67人,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创业筹备中。该校的办学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在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通过对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分析,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是毕业生就业的四大主要行业。其中,涉农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行业仍然是农、林、牧、渔业,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毕业生选择到农、林、牧、渔业等涉农行业就业比例高达60.82%。农林院校在保持原有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增设一些诸如建筑工程类、软件信息类等专业。农业院校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涉农专业设置模式,都在顺应社会需求向多学科方向发展[1]。此外,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趋势以及毕业生就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有部分毕业生开始流向教育、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就业行业也更加宽泛。

(五)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农林高校多数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高。其中,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专业性比较强。大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在就业过程中,男生更看重的是企业发展远景、个人上升空间、岗位内容、价值实现等因素,而女生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工作的稳定性等因素。根据以上统计的数据,也能够及时纠正社会中对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认识偏差,比如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出路不好、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即转行等。此外,通过调查研究,从事工作岗位与专业不相关的毕业生有一部分是由于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机会太少等原因引起的,只有少部分毕业生由于个人兴趣原因不想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表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二、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均,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衡

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性明显,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会选择学校所处的省份就业。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也往往是所在学校省份及周边的区域。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地,去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主动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就业的主力军仍是该区域内的毕业生。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林高校毕业生整体流向各类企业的人数超过50%,其中流向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参加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数较少,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人数少之又少。

(二)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对于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对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不满意”,但是同样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对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非常满意”,大部分毕业生对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在“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徘徊。客观地讲,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的地方: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鼓励;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力度不够,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资金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实训平台;高校精准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不够,精准性个性化分类指导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有待提高。根据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五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连续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上升幅度接近一倍,但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远远落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平均水平20%。农林高校仍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改进和加强。

(三) 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农林院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是高校举办的招聘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对高校的依赖性较强,毕业生通过主动参加校外各种招聘会的人数较少,个人就业的主动性不够,毕业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反馈意见中,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抗压能力、表达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抗压性差、知识创新与转化能力弱、处理事情的灵活度不够等。此外,农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多为慢热型,前期个人发展一般,中后期个人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多数毕业生认识不到专业特质和专业就业后存在着慢热型的特殊性。农业是一个投资回收较长的行业,农科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2]。农林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引起多方面的担心,比如工作多年后能否晋升,害怕工作地点和环境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组建家庭以及今后子女的教育等。农业院校中部分学生缺乏内在的从事农业行业的精气神[3]。

三、 解决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思考

(一) 政府要立足区域并结合国家需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1. 推进政校地企深度合作

政府要增强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加深与高校、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探索由政府牵头,高校和地方部门积极配合,企业参与的高校就业联盟,联盟内的高校成员在开展就业服务时可以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就业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求职意向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2. 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政策支持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林院校培养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政府决策部门可以在一些基层项目中专门划出一部分指标用于招录涉农专业毕业生,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使涉农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为引导毕业生积极赴基层就业,政府可以联合学校共同加大对毕业生主动去基层就业的奖励力度,采取激励手段,促使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此外,在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政府部门应通过建设创客空间、提供创业场地、简化创业所需的手续流程、提供创业项目资金扶持等措施,不断优化毕业生创业环境。

3. 开拓增设一批涉农岗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4]。政府应把握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在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魅力小镇建设、乡村旅游业中开拓更多的涉农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涉农岗位,服务国家新战略。此外,政府要加大在基层公共教育、农业技术、农村水利、扶贫开发、城乡社区建设等领域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的力度,开发更多的涉农岗位吸纳农科高校毕业生就业。

4. 探索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免费农科生培养

2013年《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在全国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重任下,政府要给涉农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引导涉农高校在招生时要充分考虑所属省份内深度贫困地区的中学教育现状,指导涉农高校要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单独适当降分面向深度贫困地区招生,鼓励涉农高校积极借鉴免费师范生和免费医学生招生政策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索面向省内深度贫困地区招收免费定向农科生,毕业后将所学专业技能用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建设之中。

(二) 高校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1.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针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结构性失衡现象,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大对毕业生的教育与引导,结合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增强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引导毕业生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加强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的政策宣讲,邀请在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校友分享其经历与经验,努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大有作为的浓厚氛围。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促进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高校就业部门要根据毕业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原有就业课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毕业生喜闻乐见、学有所获、终身受益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启发式、讨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并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开发、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唤醒毕业生就业意识,调动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传授毕业生就业技巧,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注重毕业生的个体需求。对个体需求的重视程度和满足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个体的潜能开发和发展状况。高校就业部门应将毕业生就业团体指导与毕业生就业个体指导相结合,共性问题采取团体辅导以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个体指导要结合毕业生自身需求、就业心理变化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在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中,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搜集不同毕业生面临的困惑,进行分类指导,打通解决毕业生个体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提高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高校就业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并结合即时通讯、新媒体、手机APP客户端等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就业管理系统中建立用人单位电子信息库,根据用人单位的所属行业、岗位设置和专业需求进行分类管理,结合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精准向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的匹配度,增加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2. 突显实干精神,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高校可以组建就业市场开拓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亲自挂帅奔赴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毕业生推介,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邀请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优质企业来校进行选聘毕业生。通过组建就业创业基地群、企业招聘QQ群,充分发挥基地和企业联盟吸纳毕业生的作用。不断强化“政府+学校+企业”合作模式,借助政府力量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区域经理等来校选聘优秀毕业生。探索区域内高校就业联盟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内招聘资源共享,开创高校、企业与毕业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构建校园招聘大格局。校园招聘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活跃学校招聘氛围、唤醒学生就业意识的作用。高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就业考核及评价体系,科学施策,充分调动二级学院举办招聘会的积极性,在校院两级层面的重视之下,每周有企业来校招聘,每月有小型招聘会,每学期有中型招聘会,每学年有大型招聘会,初步构建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校园招聘大格局。

增强毕业生获得感。专业对口、收入理想、工作环境怡人等是毕业生就业的理想选择。但现实中农科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等前期发展速度慢,回报率低,属于“慢热型”。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新媒体平台、就业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践体验等途径使毕业生认清行业发展特点及职业远景,增强毕业生对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3. 统筹创新创业,增强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先后经历启蒙教育、融合教育、实践教育、助推教育四个阶段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在启蒙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阶段,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通识类的课程诸如“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知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想方设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资源。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将专业技术和农业科技中蕴藏的商业价值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创业兴趣[6]。在实践教育与助推教育阶段,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和汇编一些创业政策和校友创业典型案例,使有创业意愿和想法的学生掌握公司注册流程、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指导与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管理攻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种子基金。通过校外引资、校内筹资、校友捐赠等方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种子基金,一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创业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的途径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问题。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高规格的赛事、开放实验室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等途径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专家信息库,并将创新创业导师分为创新培养类、政策宣讲类、创业指导类、典型带动类,提倡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精准化的分类式的教育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可以在学生班级中实行“双班主任制度”,校内遴选专业课教师担任“校内班主任”,校外聘请品德高尚、素质过硬的企业经理人或董事长担任学生班级的“企业班主任”,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监督与考核,使校内校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开采”与“利用”。

(三) 毕业生要不断增强就业主体意识以实现积极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1. 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毕业生到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基层领域就业创业将大有作为。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今后充满各种机遇的基层就业趋势,摆正心态,将国家战略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农业农村、中小微企业实现人生价值。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能力本位时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急需人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在学校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交往沟通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等。通过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进而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认可。

2. 理性认识专业,调动自身就业积极性

理性认识所学专业。农业院校半数以上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度。专业的存在性意味着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性和合理性。毕业生要充分认识本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了解专业发展的历程性,洞悉专业发展的前景性,理性、平和地认识所学专业,对专业领域未来的走向与发展保持十足的信心。

调动就业的积极性。高校在开展就业服务过程中,多数毕业生往往都存在一种“等”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求职心态,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要有意识的引导毕业生参加校外其他高校或者地方人力资源部门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国内大型的就业信息网站、就业意向单位官方网站发布的招聘通知、校友企业的便捷招聘等途径,促使毕业生“走出去”应聘合适岗位,调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3. 练就过硬本领,强化就业的主体意识

提升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高质量的就业。高校要将能力本位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要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培养知行合一的品性,掌握专业技能和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调适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变化,增强抗压与抗挫折能力,练就过硬本领,从容应对求职面试。

强化毕业生就业主体意识。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考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意识到,行动中才会做。毕业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的主体不是其家庭,不是其母校,而是其本人。毕业生本人要不断强化就业的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就业的浪潮中,让用人单位检验毕业生优秀与否,让就业市场检验学校培养人才合格与否。

猜你喜欢

农林毕业生院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