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疗效分析
2019-05-23吕成国杨勇陈爽孙宜保梅伟
吕成国 杨勇 陈爽 孙宜保 梅伟
郑州市骨科医院微创脊柱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并发症现已成为脊柱骨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1-2],经皮椎体成形或后凸成形术是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治疗术式[3-4],具有即刻的止痛效果。但对于表现为胁肋部疼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来说,部分患者术后仍遗留胁肋部疼痛[5]。浮针作为祖国医学针刺疗法的一种,在治疗痛证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6],但未见其在该病中的运用报道。笔者所在科室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浮针疗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微创脊柱科治疗的23例患者,入组患者术前表现为胁肋部疼痛,术后24 h胁肋部疼痛仍不缓解,其中男性6例,女性17例,年龄为62~75岁。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病变,T4椎体5例,T5椎体4例,T6椎体7例,T8椎体7例。病例诊断标准:执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17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诊断标准[ 7]。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接受椎体强化手术治疗者;②术前表现胁肋部疼痛且术后24 h胁肋部疼痛缓解欠佳者。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脊椎压缩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史、既往有开胸手术史者;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患者;③合并有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者;④合并有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者;⑤合并有三叉神经痛、肋骨骨折、内脏疾病等其它病变导致胁肋部疼痛者;⑥合并有认知障碍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对治疗及研究方案知情并签订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骨折患者即刻绝对卧床,予以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剂口服,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2~3 d后行单个病椎PVP手术治疗,注入骨水泥3~4 mL,术后绝对卧床24 h,佩戴腰围后搀扶其下床行走。同时服用阿仑膦酸钠片[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81],10 mg/d,用药8 周。入组患者接受浮针治疗。针具: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70832); 定位:取侧卧位,标记局部最痛点,旁开6 cm处为进针点; 进针:术者左手拇指与示指固定针刺点皮肤,右手持针柄行平刺法进针,把持针柄左右扫散法行针,患者痛轻或消失后,拔除内芯,留针于皮下24 h,隔日治疗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若局部无明显压痛点,于下肢胆经、膀胱经、胃经寻找最痛点,旁开6 cm处逆经进针,手法同前。
1.3 疗效观察
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情况。ODI共有10项[8],每项分值0~5分,其中0分表示无任何功能障碍,5分表示功能障碍最明显。总分0~20分为优,21~40分为良,≥41为差。疼痛程度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9]。评分标准: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程度在0~10分之间打分,0分为正常,没有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活动; 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10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记录病例筛选入组时和治疗后第1天、3个月、12个月的VAS及ODI数据,所有VAS及ODI测量由指定的两位脊柱骨科医生独自完成,取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卡方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同组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Ρ检验,相同时间点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连续3次的浮针治疗,均未发生针刺后血肿、血气胸等胸腔脏器损伤的并发症,测评VAS分值由7.1±0.8(治疗前)分别下降为3.2±0.6(治疗后1 d)、2.8±0.7(治疗后3个月)、3.1±0.8(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AS分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 测评ODI值分别为42.6±2.3(治疗前)、27.9±4.2(治疗后1 d)、23.2±8.3(治疗后3个月)、28.2±1.3(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术后ODI值均显著性下降(P<0.05)。具体见表1。
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7.1±0.83.2±0.6*2.8±0.7*3.1±0.8*ODI评分42.6±2.327.9±4.2*23.2±8.3*28.2±1.3*
注:与入组时数据相比,*P<0.05。
3 讨论
随着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渐增多,椎体压缩骨折作为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骨科临床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10]显示,女性患者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达1.53%,整体人口的发病率约为1.23%,我国人口的患病率据初步统计为16.32%。联合药物抗骨质疏松的椎体强化手术治疗因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止痛疗效、较好的手术耐受性以及术后能早期下地进而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产生,从而被广泛地运用于该病的治疗。
临床中发现,胸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多表现为胸背部疼痛,部分伴随胁肋部疼痛[11],伴有肋间神经刺激症状,疼痛沿着肋间隙呈带状往一侧甚至两侧胸部放射[12],或者叩击局部椎体时诱发肋间神经刺激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腹部胀痛感等。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后胁肋部疼痛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多认为是胸椎神经根刺激所致的肋间神经放射痛[13],呈带状往胸、腹部位放射,与躯体感觉神经支配的皮节对应,感觉清楚、定位明确。椎体压缩后,其高度降低,椎间孔变窄,关节突关节错位,甚至引起肋间隙解剖空间异常,对局部神经造成激惹。骨折端的微动,反复刺激肋间神经出现疼痛症状。也有研究[14]认为椎间孔外韧带附着于胸椎神经根,并保护神经根,骨折后局部的韧带、关节囊、肌肉等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及削弱,继而出现力学失衡。出现局部微小移位,而肋间神经受到刺激出现疼痛。临床上也有一部分影像学检查无神经受压可能的骨折患者仍出现肋间神经痛,据此有研究[15]认为是骨折后脊柱源性牵涉痛所致,骨膜及终板异常活动及骨折的微动对包括交感神经在内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临床上性质为弥散、定位模糊的疼痛。大部分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的椎体强化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有部分患者术后胁肋部疼痛缓解不明显,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的生活治疗,需及时有效处理。
临床上治疗多采用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对症治疗,也有运用小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以疏通切开剥离粘连[16],万成福等[5]认为射频热凝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具有个体化调节温度、定位精确、微创安全、避免疤痕、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在CT引导下操作靶点精确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费用较高。肋间疼痛属于祖国医学“痛证”“胁痛”范畴,有明显骨折及手术史致血脉不畅、经络闭阻,不通则通,手术引起机体气血丢失,气不行血,血脉闭阻,故见疼痛拘急。浮针疗法[17-18]是对祖国针灸治疗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是对传统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的发扬光大,保留针刺灸的临床特效,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见效快捷持久,适应症广等优点,在镇痛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其操作时特别强调扫散动作,即进针完毕后完成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之动作,有无扫散动作及扫散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其现代医学机理多与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理论、引徕效应、肌筋膜学说、再灌注活动等理论有关。前期研究[19]认为浮针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神经症状,可以减轻病痛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实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本研究组发现浮针同样能改善患者术后肋间痛,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活动。同时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与针刀及射频电凝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费用低廉等优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表明,临床上恰当运用浮针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肋间疼痛症状,操作安全方便,费用低廉,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需进一步探明胸椎椎体强化术后肋间痛缓解不明显的原因,以便在今后临床中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