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的思想思考文化复兴背景中的中国声乐教育
2019-05-22王士魁
○ 王士魁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根据哲学原理,中国声乐在历经图变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声乐教育还处于新时期机遇和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变化和发展中,表现在: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标准差异性很大,各地区声乐教育发展水平也不是很均衡,有些声乐教师对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比较模糊,整个声乐教育教学体系整体还需要更加科学、完善,声乐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层面的问题,既是实践中的瓶颈,更深层次也是缺乏统一的艺术教育哲学理念所造成的。因此,目前我国声乐教学改革既要重视实践创新,也要加强思想引领,需要一种在哲学思想引领下的理性思考。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思想是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等哲学思想。
什么是中国声乐?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长河里,中国声乐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之精华,吸收了西方科学的美声唱法,将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相结合,借以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生活,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以思想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价值导向作用于社会,文化复兴就是要求文化思想适应时代需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其本质是人的复兴,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道德修养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富有承载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智慧的人才,才是复兴的目的和动力源泉。本文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以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的精神将它们结合,探讨哲学引领下的中国声乐发展,以及中国声乐教学实践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其运用。
一、内因结合外因,培厚底蕴,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正如毛主席所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91页。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决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声乐的内因,就是学生内心发生变化,要有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在原因,声乐学习的外因就是指能够唤醒、推进学生学习声乐愿望而创设的情境、搭建的平台等诸多外在条件。学习声乐若想获得好的方法并在专业上进步更快,除了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外,还需与其歌唱者本身的观念、认知水平正确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有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立足课堂,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气氛和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积极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中,找出学习成败的根由,不畏艰难,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也就是培育个体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在思想修养、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与文化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思考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会促使我们具有更宽的视野、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固然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但是能否学好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哲学原理,机遇是外因,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做任何事情要想抓住外部机遇,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具备善于捕捉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学习声乐亦是如此,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取得成绩,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一个人是否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歌唱中是否善于动脑,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刻苦学习、勤奋向上的意志品质,即通过主观努力而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
声乐艺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具视听效果的舞台艺术之一,其对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与歌唱者的声音状态、情感表现、舞台气质等都息息相关。掌握这些关键因素并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传道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就能获得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声乐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不同的声乐技能等各个方面,应学会运用哲学的思想,促进内外因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学习,解决声乐教学实际问题,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人才成长规律做深度思考。
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繁荣发展呼唤我们培养的声乐人才要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国歌曲充满热爱,全身心为中国百姓歌唱;要有厚重的底蕴,坚持发掘主旋律音乐作品的魅力和风采;要能够不为名利所惑,对艺术孜孜以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分清主次矛盾,立足课堂,实现教学内涵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声乐教学与哲学思想中对于事物的辨证方法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希望歌唱的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而声音是歌唱之本,情以声表达,声依情展现,两者相辅相成。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声音位置的高低、胸腔中心的稳定,还是腰腹部气息的支撑等等,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里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发声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声音上的问题,建立正确的声音并形成个人特色,这是对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声乐学习要追求声音的集中、呼吸的通畅等诸多技能技巧,也要求教师学会全面系统地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举一教学实例:有一次上课,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哼鸣方法,我便问学生,猫最喜欢吃什么?猫最喜欢吃咸鱼。几十年前,谁家里要在院子里挂条咸鱼,第二天早上准没有了,被猫叼走了。不论你挂在哪儿,猫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弄下来。猫是通过嗅觉发现咸鱼的,即便是双目失明的猫也能找到咸鱼,我们要的就是嗅的过程,而不是真正找到咸鱼。假如此时有一只猫发现了咸鱼,这一过程就是:先闻到咸鱼的味道,眼神会有反应,而它的嗅觉一定是能感觉到咸鱼的方向,这时,鼻夹也就展开了。这个状态就是哼鸣演唱需要的状态,保持这个状态来歌唱,就能够在哼的状态下歌唱。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声乐艺术复杂内涵的理论概念结合想象力和感知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的语言,深入浅出,抓主要矛盾,带次要矛盾,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这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生喉咙紧、打不开,声音不通畅,此时放松可能是最关键所在,这便是哲学中所强调的“主”。换声点、混声方法、共鸣等,不同声部训练的曲目和演唱作品风格要求也各有不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利用选定的方案对田家石畔特大桥进行了托架加固,加固后进行过反复的观察和对比,加固后的托架平顺性保持良好、列车通过时的震颤明显减小,整体加固效果良好。通过对托架螺栓折断原因的分析,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重载铁路桥梁上,可以考虑结合将混凝土步行板更换为轻质橡胶步行板,可以有效减轻桥托架动静荷载,从而避免托架病害发生。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声乐的学习和一切科学知识探索一样,必须循规律,坚持原则。声乐教师要立足课堂,分清主次,科学地采用矛盾分析法进行教法、学法的有效尝试与探索,有效地抓住学生训练和演唱中每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去加以解决,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
实践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是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以及教师文化艺术素养等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声乐教学的重难点,并以此来推动教学中思维方式的改变,实现声乐教学的内涵发展。
三、共性兼有个性,因材施教,推动人才特色成长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黑格尔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是普遍性,这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同等性;二是特殊性,亦即规定性,在特殊性条件下,普遍性纯粹不变地继续和它自身相同;三是个体性,这是把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这种自身否定的统一性是自在自为的特殊东西,并且同时是自身同一体或普遍的东西。”②〔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31页。
声乐教学中的发声方法、气息支撑、舞台表现、情感处理等具有普遍性质的问题,都是共性的,反之,学生的声音特质是具有个性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好个性的尺度,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声乐教学既要尊重共性,又要凸显个性;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艺术规律,又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演唱个性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教学中共性兼有个性,实现培养声乐特色人才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共性与个性,乐曲中音的共性与个性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里,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百花齐放,我们的社会呼唤着更多能够唱出个性、唱出韵味、唱出时代心声的优秀歌手,以满足观众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让他们感受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并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给每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位歌手的演唱没有自己的特色,他就不可能在众多演唱者队伍中脱颖而出,也不可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放眼中国歌坛,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像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郭颂、胡松华等,他们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这既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时代审美的呼唤。近些年来,我们有些声乐教学忽略了一些传统的教学经验,声乐教学变成了空洞乏味的练声课。没有继承借鉴,何谈发展创新,这个局面不改变,我们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歌唱者。在进行个性化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到扬长避短。因为每个人的嗓子构造并非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强项,有的人适合演唱大气磅礴的作品,通道感很强;有的人适合演唱色彩明亮的地方民歌,说唱性很强。教师的使命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声音的认识和探索,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特点。其次要研究教学法,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结合其演唱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订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最佳施教方案。个性化的声乐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业内人士常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
只有个性才能创造特色,唯有特色才能持续发展,用哲学的思想去思考、关注声乐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理解与表达的差异性,是实现声乐教学共性与个性化的兼容,是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量变引发质变,精耕专业,提升声乐教育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讲到,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基础,就不会有质变发生。我们常说:“学艺术要靠悟性”,我认为悟性是建立在一定量的认知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这种量的积累除了要靠丰富的声乐教学体系来完成,如视唱练耳、乐理、和声、音乐欣赏等课程,还要有多元的文化结构来支撑,如文化修养、诗词歌赋、戏曲艺术、国学经典等等。
由于声乐艺术重在表现人们内心的精神体验,因此在艺术实践中,演唱者必须通过各种音乐表现手段才能实现声乐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系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表现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技巧,使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地构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结构,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质的飞跃。所以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日积月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声乐的学习更要遵循这一规律,很多声乐演唱技巧都是通过长期、持久的训练而获得的。如声音的通畅、音域的展开、音色的统一、音乐表演的完美、综合素质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一首好歌、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都是词曲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提炼与表演者不断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唱者,就要加强思想建设、知识积累、文化修养、艺术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声音技术、锤炼专业基本功,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同时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来演绎不同情感的作品,最终实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从哪里来,我们自身承载的是何种文化,为什么文化要复兴,怎样实现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文化复兴的背景和基础。声乐教育要想培养一名优秀的人才,承担起弘扬和培育中国时代精神的重任,我们的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土壤,精耕专业,提升声乐教育的内涵品质;必须改善目前声乐教学的现状,架构人才培养总体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地、分目标地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和阶段性。要让学生明白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能力的积累,只有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有所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努力,正所谓“功到自然成”。古人说:“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道理,就是思想理念。我们要用哲学思想的原理去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树立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到课程中。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以哲学思想思考文化复兴背景中的声乐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这种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是中国声乐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坚守的艺术理想。我们要立足民族、植根实践,为人民群众倡言,为中国故事高歌,做弘扬培育中国精神的典范。
哲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声乐是一门将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相结合,借以抒发情感、歌唱美好生活的艺术学科;文化在传承民族经典和弘扬时代精神方面承担着重任。新时期文化复兴背景下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一些哲学的理性思考,在看待问题的观点上会有新的视角,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这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此推动声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总之,在中国声乐教育的道路探索中,以哲学的思想为视角,思考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中国声乐教育,是新时期摆在声乐专业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事中国声乐教学的教师掌握了哲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并有效结合自己的声乐教学,从哲学的角度引领自身教学思想,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他们探求知识、发展个性、弘扬民族文化,就会更加丰富中国声乐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助推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方面的建树和创新,为中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理论性贡献,为中国声乐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