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图·文历史性对话
——中国音乐图像学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首届艺术史研讨会综述

2019-05-22丁同俊

中国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乐舞图像音乐

○ 丁同俊

2018年4月21-22日,中国音乐图像学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首届艺术史研讨会在四川宜宾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图像学会与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主办,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宜宾大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4月21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宜宾学院第三会议室隆重举行,由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黄小惠院长主持,校党委蔡乐才书记和王藩候副校长共同出席。开幕式上,蔡书记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向参会代表们介绍了宜宾学院的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和转型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音乐学院许泽宏书记则代表承办方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组织筹备情况;中国音乐图像学会会长、浙江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心主任李荣有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分别代表所属学会致辞。同时,出席开幕式的特邀嘉宾还有:中国音乐图像学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秦序教授,中国音乐图像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锦扬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重庆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田川流教授等。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大陆和台湾67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媒体约100名参会代表。会议共收到论文65篇,其中55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言,分别从乐舞史、艺术史等不同领域分享和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乐·图·文历史性对话”,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传承的乐舞、图像、文字三者交融互汇,且又各自独立的独特文化传统。以“乐”为统领的综合性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传统体系,结合由“图谱学”到“金石学”图文互证的学术文化传统体系,可谓独一无二,珠联璧合。本届会议共分为四类议题,分别为“‘乐·图·文互证’的乐舞史与艺术史方法论阐释”“乐舞史与艺术史的个案研究”“区域乐舞文化与艺术文化记忆研究”和“其他与乐舞史和艺术史相关的论题研究”。

第一类,“乐·图·文互证”的乐舞史与艺术史方法论阐释,此类文章有7篇。其中,在关于乐舞史方法论阐释的论文中,李荣有《谈“乐·图·文历史性对话”——由两汉乐舞中图考引发的思考》一文,通过对两汉乐(舞)史综合研究概念的形成、研究方法的整合和“乐”“图”“文”历史性对话学术文化价值的系统论述,有效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创新转化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前人未曾关注和提及的学术发展观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让从事古代乐舞史、艺术史研究的广大学者,共同分享、体悟和参与到这一全新的学术研讨新视界、新领域和新潮流中,从而在学界产生更为广泛的共鸣。秦序在《音乐图像学学科建设漫谈》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进入了图像作用充分发挥的新时代,从电影产生到普及,再到今天网络信息大发展,图像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以超几何级数发展,史料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字资料,图像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超越了文字资料。山西大学高兴的《跨学科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一文,通过音乐图像对音乐产生的社会环境、音乐现象、音乐观念与音乐风格等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五个视角来探讨音乐图像学跨学科研究的途径与意义。刘勇、李城在《浅谈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提出,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各种“美术作品”,例如各种绘画作品、雕塑、雕刻等,历史照片和实物照片不属于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各有其用途和价值。杭州师范大学丁同俊的《郑樵:中国音乐图像研究不该忘记的人》一文,通过对郑樵《通志》中《图谱略》和《金石略》的关于音乐图像与器物的记载,以及对其图谱学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梳理,探讨郑樵在中国音乐图像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在关于艺术史方法论阐释的论文中,王廷信在《从观念出发思考早期艺术史》一文中指出,考察人类早期艺术史应从观念入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因物赋形、形为用设”的造物原则,这种原则先从生产观念开始,逐步延伸到生活领域,人们也借助这种原则来创造早期艺术,并通过生活与艺术、岩画与巫术等多重证据法论证图像与艺术史之间的关联。另外,田川流在《论中国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提出,一部中国艺术管理史,是与艺术发展同步演进的。它不仅是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研究中国艺术管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透视中国艺术演变的脉络,以及实现中国艺术管理历史与当代的链接。

上述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我国历史研究现状,对我国乐舞史与艺术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历史脉络与传承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开启了“三支大军”会合的新篇章,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类,乐舞史与艺术史的个案研究,这是历届会议关注的焦点,本届会议收到此类论文33篇,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先秦时期的乐舞图像研究

见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伶伦作律”,由于载说中“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的描述,为这一重要的乐律事象蒙上了一层神话的阴影,古今学者于此或信或疑、歧议各见。上海师范大学刘正国的《“凤凰之鸣”为“琴声”之喻的音乐图像学阐述》,以古代遗留下来的确凿可据的各种图像材料之证,论证古代图像画面中鸟鸣与乐律的关联,对“凤凰之鸣”实为“古琴之声”的拟神化描述作出了合理的阐释。严仓大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湖北省博物院王纪潮、张翔的《严仓棺画的一处音乐信息》,对该墓出土的墓主棺上绘制的人物演奏瑟的音乐图像展开了深入探究,为描述先秦奏瑟的实际场景提供了重要信息。南阳理工学院别志安在《南阳鄂候墓编钟图像考》一文中提出,在2012—2014年,南阳宛城区发掘春秋墓葬60余座,出土编钟一套,其铭文、纹饰及调音槽反映了春秋时期鄂国的音乐发展状况,改变了学者对鄂国历史的传统认知。

2.汉画像中的乐舞图像研究

汉画像中乐舞图像研究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成果亦是最丰。例如,在论述乐器及乐队组合的文章中,台湾屏东大学李美燕的《东汉画像镜中的〈神人弹琴图〉研究》,通过对东汉画像镜中的古琴图像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汉代古琴形制,并与战国至汉代时期曾侯乙墓及马王堆等墓葬出土的楚琴比较,对古琴在汉代画像镜中的角色意义及其在汉代的形制提出具体的说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武利华在《试论汉代音乐图像中的“鼓吹乐”及乐队组合》中指出,汉代音乐图像中的吹奏类乐器非常丰富,汉画像石中具有写实性的音乐图像,为汉代乐器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增添了形象性的资料,同时为正确辨识汉代吹奏乐器的外形特点、演奏方法及其在乐队中的组合提供了可能。无锡博物院汪洁在《解析汉画像中巾舞伴奏的乐队组合》一文中认为,有巾舞演出场合的伴奏乐队大致可归纳为“吹打齐鸣”“管弦相伴”及“吹打管弦混响”三类,使得汉画像巾舞场合乐队伴奏的组合方式与文字史料之间得到了相互印证。

又如,在有关百戏与舞蹈类研究的文章中,南阳师范学院季伟的《汉画形体类百戏的表现形式》一文,通过大量实例证明汉画中的形体类百戏具有技艺精湛、心智超群、惊险刺激、色彩浓厚等特征,透过这些形体类百戏,折射了汉代人民具有进取冒险与乐观豁达的时代风尚。沈阳音乐学院祝嘉怡的《集各类技艺于一观的汉代“百戏之舞”》一文认为,汉代百戏上承先秦“角抵”,下启历代戏曲舞蹈艺术,百戏中的各类技艺与舞蹈对汉代舞蹈技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德州学院段文的《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看汉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一文认为,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最典型的三种舞蹈是建鼓舞、盘鼓舞和长袖舞,这些舞蹈都具有艺术与技巧互相融合、刚柔相济的美感和形神兼备的艺术特征,对汉族、藏族、傣族和朝鲜族古典舞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姬妲瑾在《徐州地区汉代“袖舞”型式研究》一文中借鉴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理念,以徐州地区所见汉画像遗存中的袖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汉代袖舞动作进行线描和对比、做型式分类,将汉代袖舞动作分成了“三型八式”,并对徐州地区袖舞的动作与应用场景、年代、地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山东艺术学院王岩的《山东汉代舞蹈文物研究》一文,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百戏的精彩表演场景,分析了山东地区民间舞蹈的艺术内容、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揭示出山东汉代舞蹈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价值。

本次会议除了汉画像的乐舞图像的传统研究视觉之外,还有一些新的突破与亮点,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王军的《汉画像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壁画研究》,文章指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的生活情景,以及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作者通过“乐·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透过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解读汉代匈奴与汉族之间的交往史实,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又如,汉代石刻画像和唐代壁画中常见伏羲女娲手执器物的图像,音乐界认为其手执器物为排箫和鼗鼓,考古界却认为是尺规量器。河南博物院王歌扬的《箫、鼗与规、矩之音乐图像考——兼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实践来源探析》,则是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实践的角度展开探究,指出无论乐器或量器,两种跨界使用的器具均展示出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一脉相承的文化姿态及精神特质。

3.敦煌壁画、丝绸之路及隋唐乐舞图像研究

关于敦煌壁画乐舞图像研究的文章,敦煌研究院朱晓峰在《解读敦煌音乐——以图像和文字为手段》中认为,敦煌音乐通常包括石窟壁画中的音乐图像和敦煌文书对音乐的记载两大部分,它们种类和数量丰富,反映了大量中古时期音乐史的信息,且图像与文书能够互证,这些都是其他音乐图像不具备的。敦煌壁画音乐图像作为佛教壁画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艺术的因素,如何将这些因素剥离、把图像与文字的统一纳入到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不仅是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研究的难点,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中国音乐学院毛睿的《形象—心象—法象——敦煌弥勒经变造像的艺术哲学问题探讨》一文认为,敦煌弥勒经变造像主要是主体对净土世界表现的“心象”,而非只是客体现实世界再现的“形象”,这些造像因为宗教性质而呈现出佛法基础上观想的非现实形象的“法象”,作者将三者统一起来表现了弥勒经变造像的思想意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迪、杨林顺的《八音迭奏 鸾回凤翥——试论敦煌莫高窟156窟内壁画的乐舞话语》一文,从该窟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两幅壁画中的乐舞场景出发,对该窟中乐舞壁画的时代语境作了一番详细探讨。

在对“丝绸之路”乐舞图像研究方面,河北传媒学院于宙在《丝路上的连环画——莫高窟61窟(唐)壁画与正定隆兴寺壁画研究》一文中认为,61窟唐壁画《五台山图》中西壁绘有镇州(今正定城)的图像,在正定城隆兴寺的壁画当中同样绘有大量佛教乐舞图像,这些图像有些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内容极其相仿,文章通过两地相关壁画内容的联系,找到进一步促进丝路音乐文化交流的线索。沈阳音乐学院贺志凌在《箜篌与丝绸之路》一文中指出,箜篌(除卧箜篌外),作为最早见于两河地区的古老乐器,在展示自身魅力的同时也为丝路曾经的繁荣记下了真实的一笔。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段丝路上各地区箜篌形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比较,探究其在文化传播和影响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关于隋唐乐舞图像的研究成果中,山西省历史博物馆梁勉在《简论唐代戴竿杂技——以唐武惠妃墓戴竿杂技壁画为例》一文中指出,唐代竿技超越前代,占据了百戏之首,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的墓室北壁下方绘有一幅戴竿杂技图,该图被分为6组。文章通过图像与文献互证的方法,阐述了唐代戴竿杂技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东北大学范玮钰的《从隋唐乐舞图像及驼载乐俑图像看音乐文化艺术交流》,文章以“隋唐乐舞图像”和“唐代骆驼乐队俑图像”作为切入点,对隋唐时期中原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及艺术文化间的交流展开探讨。

4.宋、金、辽时期的乐舞图像研究

山西晋南地区的永乐宫是一处举世闻名的道教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介移风在《山西永乐宫道教音乐图像研究》一文中,对永乐宫所保存的音乐图像展开研究,为我们研究道教音乐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晋南地区的砖雕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杂剧表演图像,遗址数量之多、图像保存之完好在全国尚属罕见,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樊杨洁的《晋南地区保存的宋金杂剧表演角色图像研究》,分别对晋南地区的宋金杂剧表演图像遗存,以及该地区见存的杂剧角色图像展开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音乐学院陈秉义教授虽然因故不能参会,但是他为学会亲笔挥毫题写了贺词。近年来,陈教授的师生团队对于契丹-辽的音乐图像研究持续关注,本届会议有6篇此类文章提交。例如,关于乐舞文化研究的成果中,刘嵬在《契丹-辽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互动交流——以散乐为例》中认为,契丹-辽时期,散乐在契丹本土草原文化基础上,承唐比宋,学习于后晋,与中原汉文化展开了互动与交流,实现了南北方宋辽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杨育新的《佛国世界的箫管霓裳——辽塔伎乐图像中的乐舞文化》,通过对辽懿州塔壶门伎乐砖雕的排布情况、乐器使用情况、乐器定名、乐器形制、演奏方式方法以及舞蹈形态和伎乐人服饰特征等方面进行图像学分析,探究契丹(辽)寺观乐舞的风格和仪式特征,以及伎乐砖雕图像所体现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内在宗教文化思想。又如,关于乐器研究的成果中,张杨的《对北京云居寺辽塔(石经幢)散乐图像的考察——兼谈契丹—辽时期的琵琶与三弦》,文章主要对北京云居寺遗存的辽塔散乐图像进行研究,结合同时期宣化辽墓壁画以及遗存的其他图像作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了琵琶和三弦这两种弦类乐器在该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张黄沛瑶的《辽宋拍板文化探微》,文章对拍板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通过考察辽塔上的伎乐人砖雕及墓葬中的壁画等信息,对辽宋时期拍板的形制、运用场合、在乐队中的排列和地位作以解读。另外,关于宫廷音乐及其机构制度研究的成果中,赵月的《从存见的部分音乐图像管窥契丹-辽宫廷音乐》,重点将存见的部分音乐图像结合现有的文字史料,对契丹-辽宫廷音乐加以论述。潘骁蕊的《有关契丹-辽鼓吹乐的音乐图像学研究》,从音乐图像学的视角探讨了契丹-辽的鼓吹乐从所用乐器到其设立“鼓吹署”,均借鉴了唐代的鼓吹乐制度这一问题。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辽塔”在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约有二十七座,其中有不少刻有乐舞图像,通过这些图像资料,学者们分别从音乐文化交流史(契丹-辽与中原的音乐文化交流)的宏观思考,到宫廷音乐及其机构制度(宫廷音乐、鼓吹署)的中观探索,乃至乐种学与音乐形态学(散乐、鼓吹乐、各种乐器及其组合)的微观研究等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探讨,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契丹-辽的音乐历史,而且补缺了以往文字记载之不足,同时,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向着宽广与纵深方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其他时期乐舞图像个案研究

除了上述时代比较集中的个案研究外,此次会议还有一些分散于其他不同时代的乐舞图像研究,归纳如下:山西大同大学张哲琦的《北齐徐显秀墓中的音乐图像研究》,文章着重对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室北壁宴饮图进行音乐图像学研究,阐释了这个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现象。沈阳音乐学院张诗扬的《隐逸与世俗——明代绘画中的古琴与生活》,文章通过对明代画家绘制的近六十幅带有古琴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结合明代的琴论,在图像与文字史料中探寻古琴在绘画作品中隐藏的象征符号及其美学价值。河北师范大学胡小满的《天津妈祖信仰图像的音乐学意义》,文章通过清人绘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和《过皇会图》,描绘了清乾隆年间天津民众藉仪典——歌舞“皇会”的形式,隆重表达妈祖(天妃)信仰的活动场景,阐释了流布于北方地区的妈祖信仰对于丰富农耕时代燕赵海洋文明的文化意义。此外,台州学院李俊的《〈点石斋画报〉中的音乐图像及其史料价值》认为,《点石斋画报》是晚清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报,它通过图像附文字的形式展现了晚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具象、深入而且近距离地了解晚清音乐文化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该画报音乐图像是研究晚清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外域音乐文化,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图像史料。

上述个案研究分别就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具体个案研究上升到乐舞与民族、乐舞与文化、乐舞与宗教,乃至乐律之起源的高度,有的文章甚至通过“乐·图·文互证”的解读,揭示了历史上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甚至误解的文化现象,进而展现了“乐·图·文历史性对话”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类,区域乐舞文化与艺术文化记忆研究。这次会议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对我国西南区域乐舞图像的研究较为突出,此类文章共有8篇。例如,在关于乐舞图像与民族学、社会学及宗教学相关研究中,宜宾学院刘宇统在《五尺道上的汉代音乐图像研究》中指出,“蜀身毒道”,又称西南丝绸之路,是指汉代以前就形成的从四川成都为起点到印度的一条古通道,“五尺道”主要指宜宾至下关(大理)段,由于山路狭窄,宽度约秦制五尺而得名。文章通过研究“五尺道”附近出土的几幅汉代音乐图像,管窥汉代宜宾地区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联系,并进一步探寻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音乐图像与之存在的差异。重庆大学彭小希在《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系统的生成及社会功能》一文中指出,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主要集中于春秋至东汉的石寨山型铜鼓之上,体现了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同时也将生活场面、仪式场景形塑于鼓面上,从而构成西南早期族群对乐舞的社会功能与意义象征的认知。云南大学王玲的《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壁画音乐舞蹈图像的意蕴》,文章通过对《大比丘圆寂》《敬佛图》《孔雀舞》等壁画乐舞图像进行分析,得出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强势影响本土文化,并促使傣族佛教音乐舞蹈发展的结论。广西艺术学院李莉在《从乐器的形制与组合看南越礼乐》中认为,南越王墓的音乐文物和图像展现了金石之乐、杀牲祭河(海)仪式、俗乐歌舞和巫乐歌舞等多组不同的音乐场景,这体现了以中原礼乐文化为正统,兼顾瓯骆民族宗教祭祀乐舞文化的特征。

又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器乐考类的文章有:民进贵州省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王义与贵州兴仁县文化馆郑先武的《贵州黔西南地区(安龙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作者先后考察了安龙县布依文化的分布、面具戏、打击乐(十八合)、狮子舞、汉族梓潼戏及剧本的保存和使用情况等,对黔西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十分重要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广西柳州市博物馆罗安鹄的《骆越节奏型体鸣器乐考略》一文,通过分析骆越青石磬形器、砻等竹木器及青铜钺上的击鼓图,探讨人类从击掌、击石、击木、击竹到击金的节奏型体鸣乐器的发展,推论出器乐发展过程中的祖源形态。

再如,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在《乐·图·文二题》中指出,郭扶镇的矮子舞是从远古的鳛人乐舞发展而来,其与埃及竖琴乐舞图极其相似,通过图像与文字的比较研究,进而得出“鳛人的竖琴传入了古埃及”的推论。四川音乐学院格桑梅朵在《藏族民间热巴歌舞艺术的审美功能研究》中认为,“热巴”是以铃鼓舞为主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反映藏族民间下层民众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质量和技艺水平,文章通过“乐·图·文互证”的手段细致深入地解读了热巴舞的审美功能。

另外,本次会议中关于“艺术文化记忆”的研究有两篇与闽南文化相关的文章,例如福州大学谢玻尔的《泉州南音图像中的福建宋代女装研究》,文章通过南音演唱者的着装,结合表演形式,以及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从多视角分析南音女装演变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四川音乐学院蓝晶晶在《探寻闽南文化记忆:泉州南音“工乂谱”的审美回归》一文中认为,闽南文化有着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而被誉为“中国音乐史活化石”的南音,因其独特的“工乂谱”的记谱方式,使优美典雅的旋律至今仍流传在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华侨华人之中。对“工乂谱”艺术价值的整理和研究,在激发南音审美文化认同以及南音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类,其他与乐舞史和艺术史相关的论题研究,此类文章主要有:郑锦扬的《月空初乐:中国音乐史的太空新篇——太空影像乐思录之二》一文,作者认为,月空放歌是中国音乐逐月的肇始,月空之乐远传地球的星际传送,展现了太空往返音乐的不同方式,文章通过“乐·图·文互证”的方式阐释中国音乐的新篇章。北京音画联觉工作室熊宁辉与杭州师范大学丁同俊的《音乐—空间的联觉性超结构研究》,运用“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对音乐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从联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创作实例进行分析,将音乐图像的联觉性课题植入到艺术教学中。此类研究将人类音乐历史研究通过图像学的方式拓展到宇宙太空领域,并通过图像的手段拓展了音画联觉创意,呈现了独特、新颖的研究效果,引起了参会学者的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

另外,本届会议出现了不少运用“乐·图·文互证”的方法来探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沈阳音乐学院计晓华的《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表演研究》、东北大学魏艳的《延安鲁艺音乐系概览》、广西艺术学院肖惠芸的《从一位歌唱家管窥民国女性音乐家的音乐生活——基于音乐图像的个案研究》、水利的《音乐家陆华柏、甘宗容伉俪二三事——从几张合影照片言起》等等,此类文章以一些十分珍贵的照片为切入口,结合文献史料与音像资料展开研究,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音乐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甚至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这次会议在各方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本届会议充分体现了“乐·图·文历史性对话”的主题,强调学科的交融与合作,突破了综合多元的中国古代乐舞史、艺术史研究的瓶颈,对构建当代中国乐舞理论、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学术多元的背景下,打破学术壁垒,提倡融合创新的理念,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我们学人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挑战与境遇。“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希望我们的学会能够在起步阶段,踏踏实实地迈出每一步,力争为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史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乐舞图像音乐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龟兹乐舞
有趣的图像诗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圣诞音乐路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音乐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