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改”视角下对系部专业诊改与发展的思考
——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例

2019-05-22范一鸣尹学英徐婧谭成兵陈继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诊改工程系保证体系

范一鸣 尹学英 徐婧 谭成兵 陈继祥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亳州 23800)

为落实《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皖教高 [2016]11号),《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皖教秘高[2017]113号)提出了“全面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推动‘管办评’分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措施,为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并拟从 2018年上半年、2018 下半年、2019年、2020年四个批次,完成安徽省74所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复核工作。

笔者在建筑工程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现结合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就系部专业诊改提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系部简介及专业设置分析

2003年,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成立,2004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一次招生,发展至今已为皖北及周边地区输送了2000 多人的建筑类高技能人才。建筑工程系历经15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校内专任教师24 人,拥有建工、建筑装饰两个教研室,实验实训设备近300 万元的综合院系部。专业设置、师资结构见表1、表2.

表1 建筑工程系专业分类一览表(2004-2018)

表2 建筑工程系校内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图(24人)

二、系部专业现状发展分析与诊断

(一)专业二级分类较多,专业分散,骨干专业地位不突出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建筑工程系现有专业分布如表1所示。自系部成立以来,建筑工程系先后有专业9 个,分布在两个专业大类:土木建筑大类专业8 个,文化艺术大类1 个;9 个专业分布于6 个二级类目中,目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暂缓招生。建筑设计专业2016年申报成功,考虑到现有师资状况,2018年开始第一次招生。专业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当前设置或撤销某个专业的标准是市场的热度,单纯依靠招生人数来评判专业冷热并作为专业设置依据的做法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它没有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影响专业设置与淘汰因素的复杂性[1]。

(二)生源结构多元化,管理难度大

建筑工程系现有学生,部分来自于高考统招生、自主招生(应历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历届中职(含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包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农民工、退役士兵、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失业人员),近几年随着新生人口减少、教育规模扩大的双重影响下,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上升[2]。招生多渠道,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使得高职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如何分班管理,课堂教学如何组织等方面对高职管理发起了挑战。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

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直接体现了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从表2 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建工系校内专任教师,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75%。职称结构中高级、中级职称各占20.8%,高级职称中副教授占12.5%,高级工程师占8.3%,中级职称中讲师占工程师占12%;初级职称占58.4%。从职称结构来看,初级职称人员占学院建筑类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副高职称人员发展情况良好,正高职称目前为0,职称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从教师来源看,校内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非师范类专业占比达到75%。部分兼职教师因不固定、不稳定等原因没有统计在此表内。有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3],建筑工程系“三门教师”比例高于此比例。

(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

2017年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全面放开内涵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内涵建设项目申报中,2 人次获院级教研项目立项,13 门课程建设,无1 门获批精品课程,仅1 门优质课程课程立项,其余均为合格课程;院级科研项目申报14 个项目,仅2 个是重点项目。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系教师意识到教科研在个人职业成长中的作用,但申报较高层次项目成功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前期检验、科研重视度、参与度不够,论文、论著、专利等方面的积累较少,较高层次的教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明显提高。教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缓慢、教师合作能力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专业诊断与改进体系的构建

专业诊改项目包含以下诸多方面:专业是否到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适、专业带头人是否得力、教学团队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资源是否丰富、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校企合作是否深入、职业技能是否达标、学生是否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社会服务是否有效、专业特色是否形成[4]。

《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说明:专业诊断要点之一:诊改制度与运行,影响因素:学校内部是否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是否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逻辑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逻辑图[5]

(一)强化专业诊改保障

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组织协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制定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方案。成立院级诊改领导小组,分设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组、师资质量保证工作组、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组、信息化建设工作组、后勤财务保障工作组、宣传外联工作组六个工作组,另设立诊改督办工作组督促强化诊改效果。

(二)完善诊改运行机制

诊改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制定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方案,诊改领导小组下设质量督导管理办公室常设机构,全面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部署,做好内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

教学院系部成立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各教学单位的院长(主任)是本单位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教学诊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院系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工作组成员由副院长 (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信息员组成。工作组负责制定本院部、专业、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考核院系(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审定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撰写学院专业(课程)质量年度报告。

学院各职能处室,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完善相关管理运行制度,依据学院发展战略,对应纵向“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5 个系统功能,按高校“五大”基本职能厘清职能模块,确定各部门在纵向5 个系统中的归属。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在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基础上,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制定岗位各项工作标准,自觉开展相应的诊改工作,不断完善诊改机制。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系统将“人、财、物、事”的相关信息都纳入其中,更多的是过程性资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更多的是结果性信息,智能化、信息化的信息量大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信息量,真正实现了全人、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动态管理。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为为基础,为引领,围绕学校“人、财、物、事”的源头数据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是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诊改努力打造一个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因此,必须做到:平台数据源头采集,做到人人都是源头数据的采集者;平台数据源即时采集,源头数据必须是生成就要采集;平台数据开放共享,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和监督者。

结 语

依据状态数据库平台大数据,比对相应的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诊断为辅的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促使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招生等工作更趋于科学、合理化。

猜你喜欢

诊改工程系保证体系
聚焦“教室照明”
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关爱老人,从我做起”志愿活动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探索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