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秘书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探究
——以宿迁学院为例
2019-05-22张春红
张春红 张 冉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自秘书学专业2012年被列入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后,相关高校都面临着如何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本科层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培养方案与途径,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如何搭建实训平台以利于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等实际问题。据杨剑宇教授在2018年全国高校秘书学知识技能大赛教师论坛上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初,全国开设秘书学专业的高校有130 多所,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建成秘书学专业硕士点。
宿迁学院创办于2002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按汉语言文学师范、文秘两个方向招收学生;2015年以后,则每年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招收学生150 人左右。学生进校后,第1~3 学期学习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第4 学期及以后进行分模块、分层次教学,并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设置相应的技能类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准确把脉用人市场需求,2018年7月—2019年1月,我校专业教师分别从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岗位选择、专业的匹配度、薪金与酬劳、专业满足度等方面,对近3年毕业生开展跟踪调研,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宿迁地域特色的本科层次秘书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一、以准确定位为前提,推行分层培养
本科层次院校的办学定位区别较为明显,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院校,而不同的办学定位则直接决定了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及实施大相径庭。所谓“应用型本科”有两层含义:“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即本科层次上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相对应;二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术教育,它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但是又区别于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相比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2]。因此,在不同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各高等院校秘书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应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市求变。
要想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除了区别清楚应用型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不同性质,还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差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论习得方面,本科生需要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及操作原理,专科生只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工作能力方面,本科生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专科生只需要具备初步的工作能力或技能;在创新创业方面,本科生需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专科生则无需具备。因此,学术型本科院校着重于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可从事秘书学研究工作、秘书文字工作的科研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于培养具有一定的秘书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院着重于培养具有初步秘书工作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宿迁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本科院校,其秘书学教育必然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的秘书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从2016~2018 届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从事秘书工作的学生多以文案写作、业务沟通、档案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而那些考上公务员,或者入选相关计划(三支一扶、苏北计划、选聘生、选调生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从而选择出国、升学等方式继续深造的学生,他们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也都特别注重写作技能。我校一直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我校培养的秘书人才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不仅具有从事文秘及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而且普遍能够在岗位竞争中获得较大进步空间。
图1 宿迁学院2016~2018 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图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研学生全部报考其他专业,放弃了秘书职业的深造路径;二是大量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在校期间同步获取教师资格证和高级商务秘书资格证。这两点已然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秘书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新形势。从专业建设而论,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汉语言专业、教育学专业等,因办学时间长,影响力大,社会认同度高,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从职业发展而言,社会上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誉。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在传统观念与家长功利思想双重影响下,学生进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习修秘书学理论和文秘技能类课程,却鲜有把文秘职业当作唯一的从业选择。这从反面警醒我们:学术型高校设置秘书学专业,以期该专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与建设,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秘书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也许更适宜沿袭传统做法,即在汉语言文学课程配置的基础上突出写作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技能训练。
二、以写作为核心技能,加强课程群建设
明确了本科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呢?我校根据市场需求现状,采取了以应用写作为核心技能,加强课程群建设的方针策略。杨剑宇教授曾指出秘书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三课群组成:秘书学核心课群+特色课群+技能课群……各校要体现地域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使办学特色得到社会认可、政府重视,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结构。”[3]这个观点十分正确,只有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发展创新创业精神,人才培养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要夯实文学和秘书学基础,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和深造提供知识支撑。宿迁学院培养秘书人才的具体做法是:第1~3 学期开设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基础课程,让学生植根文学土壤,厚积文学素养。但教学内容要与师范生教育相区别,应着重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第4~7 学期深入学习秘书学课程群,如《秘书学》《秘书实务》《公文写作》《档案学概论》《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学生只有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具备专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也才有可能根据知识积累与个人兴趣、专长,选择读研或出国留学,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其次,要将写作技能训练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意写作与应用写作技能的训练。创意写作“以一种具有想象力,又赋有独特诗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是美国等国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意写作涵盖虚构和非虚构的写作,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回忆录等。”[4]我们主要依托三种渠道来训练:一是依托专业课学习,如在《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公文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中增设实训环节;二是采取“专业导师制”,从学生进校伊始便给每个班配备专业导师,把技能训练工作落到每日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开讨论会、组织读书沙龙等;三是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定期邀请地方知名作家进校园,用他们在创作中的感悟来引领学生创意写作。近两年,被誉为“新官场小说掌门人”的国家一级作家王清平、“冰心文学奖”获得者沈习武、“长江杯”文学评论奖得主陈法玉等宿迁本土作家、诗人,先后到校为学子们指点迷津,传授写作经验,使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建设相联系。
在创新特色课程群方面,我们立足传承地域文化使命与职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西楚文化研究》《洪泽湖诗文研究》《江苏民俗与文化》等。2015年7月,宿迁学院还与宿迁市政府共同成立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西楚文化研究所,聚精干力量,承担西楚文化研究与开发任务,提升宿迁的社会影响力,发现西楚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该研究所现已成为宿迁区域文化研究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另外,我们还开辟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宿迁民俗文化调研,开展研究性学习;举办全校性的秘书节系列活动,增加秘书人才展现自我能力与价值的机会。其中,“应用文写作大赛”是每年秘书节系列活动重要的保留项目,同学们不仅可以 “以赛代考”(申请以比赛成绩代替某相关课程成绩),还能够“以赛会友”,在比赛中找差距,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提升写作能力。
三、以竞赛为抓手,强化技能训练成效
教育部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教高〔2012〕5号)中,肯定了学科竞赛、技能比赛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显著作用,倡导“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5]。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深化教学改革,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秘书学知识技能大赛,和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主办的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比赛检测人才培养成效。
由于这两项赛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秘书类人才为目标,内容紧扣文秘岗位技能,比赛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反映职业需求与文秘教育发展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专科院校参加比赛,角逐愈加激烈。以即将开始的2019年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大赛宗旨设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交流、以赛促就业、以赛促进步”,意为各院校提供竞技交流、查漏补缺的教学交流平台。在总结前八届大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大赛还增加了初赛环节——由参赛院校先期开展全国商务秘书知识竞赛。该赛事采取机考形式,全部试题采用不定项选择题,着重考核学生秘书专业理论知识。此项措施明显倡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对技能发展的支撑作用,无论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对高职高专层次的文秘教学来说,此举都具有引领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学科竞赛、技能大赛,无疑成为各大院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
经过“试金石”的检测,参赛选手个人,及各大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必然良莠互现。选手们可以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指导教师们更可以通过交流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学记》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师生双方都能够通过比赛获益良多,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则积极思考教学改革,进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不过,要想接受“试金石”的检验,就必须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这其中,在写作训练中辨别清楚应用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界限,实施多样化教学非常重要。虽然应用写作和非虚构写作都建立在长期、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写作对象也都是真实发生的人和事,都以真实为生命线。但是,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叙事中讲故事,以人物、情节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焦点访谈》脚本。应用写作则要求叙述清楚、明白,直击文意,在真实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并使实用性成为衡量应用文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情境模拟、实战演练、工作实训、举办竞赛等方式,整体设计写作课教学,打通学、写、练彼此分散割裂的不良现象,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实践写作训练。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公文写作》《应用写作》等课程教学中,强调以情境模拟训练手册为贯通点、以角色扮演为出发点、以案例教学为归结点、以专业见习和秘书系列活动为应用点,全面实施情境化教学与实训,教学效果获得好评。
四、以“双师型”教师为保障,打造特色育人队伍
由于我校把“本科”“应用”这两个关键词作为培养秘书人才的重要标尺,因此,打造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优化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应的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等的专任教师”[6]。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双师型教师能够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既能讲授专业课程,也能指导学生见习、实习;既能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也能将工作技能理论化,符合创新时代的社会要求。
从本质上来说,秘书属于复合型创新人才。“广义的秘书是指无论是否具有秘书职务,但实际上从事着秘书业务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如处理文书、档案、调研、信息、联络、协调、督查、信访和公共关系等事务的工作人员、机要人员等。狭义的秘书是指在领导身边,辅助领导,沟通上下左右和内外联系、掌管文书、处理信息和日常事务的重要助手,是具有秘书职务的专门管理人员。”[7]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秘书人员既要很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又要高效、稳妥地在一个部门、单位中起到上传下达作用,是部门或单位的中枢神经。因此,对于培养秘书人才的学校教育来说,既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我校一方面鼓励并督促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访学交流、学术研讨会等,让教师能够固化理论知识,掌握学术和教育前沿;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熟悉行业发展现状,避免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在期终工作中也会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对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并总结经验,作为调整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依据。从近两年教学质量监控结果来看,推行双师型教师评聘制,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而且也让部分教师在外单位锻炼期间发现了新的科研方向,形成特色育人队伍。同时,更发挥出高校教师的智库作用,有利于校地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
打造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特色育人队伍,可以采取“内培”措施,也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外引”策略,如定期邀请各行业优秀的秘书人员到校开设讲座、论坛,或任兼职教师。让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使双方多接触、多沟通、多学习,优势互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