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股道大高差复杂地质框构桥双向顶进施工技术研究

2019-05-22郑建广

铁道建筑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护壁箱体土体

郑建广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1 工程概况

榆树庄框构桥设计为单箱三室整体式框构,箱室净宽(6.5+18.97+6.5)m,墙身厚1.2 m,总宽36.77 m,包括A框构和B框构,A框构顶进部分长23.4 m,高16.3 m,下穿既有京广下行线、京广上行线、丰沙上行线,A框构中心线与既有线中心线夹角为67°17′;B框构顶进部分长21.74 m,高13.5 m,下穿两条既有专用线,B框构中心线与专用线夹角67.29°,框构顶进总长度45.17 m。为确保既有线行车及施工安全,研究采用纵横梁及扣轨加固等顶进施工。

桥址内0~1.1 m为杂填土,灰黑色,稍密,以石块、水泥块、粉土为主;1.1~24.4 m为粗圆粒土,黄灰色,稍密,原岩成分以砂岩、花岗岩为主,一般粒径20~40 mm,最大60 mm,充填中粗砂。土质粘结性差,土体开挖易滑塌。

2 总体方案

顶进桥体从左至右依次穿越既有京广下行线、京广上行线、丰沙上行线、2条专用线共5条营业线,线路采用纵横梁扣轨加固方案。纵横梁支撑桩采用混凝土灌注桩,为确保顶进过程土体稳定,采用土体注浆加固及增设抗滑移桩[1]。

3 工程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3.1 既有线施工挖孔桩

支撑桩及抗滑移桩施工是本项目的重难点,专用线与丰沙上行线之间的抗移桩桩径1.5 m,桩长30 m,共计9根,桩间距5 m,距丰沙上行线接触网回流线最小距离为1.46 m。防护桩桩径1.25 m,桩长28 m,共计52根,桩间距1.5 m,距丰沙上行线接触网回流线最小距离为0.4 m;京广下行线侧支撑桩桩径1.5 m,桩长20 m,9根,间距5 m,距接触网回流线最小距离为1.1 m。抗滑移桩桩径1.5 m,桩长31 m,桩间距1.75 m,1#~32#桩共32根,距接触网回流线最小距离为1.1 m。为保证施工安全及既有线运营安全,以上桩基均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2]。

(1)护壁

护壁采用内齿式,其特点可有效解决护壁混凝土振捣,增加桩侧摩阻力,防止塌孔。挖孔桩每开挖0.5 m时,即立模施工混凝土护壁。护壁混凝土强度与桩身混凝土采用同等级(C30),厚度20 cm,根据地质不同给予加厚护壁混凝土30 cm。挖孔及护壁施工工序必须连续,以防塌孔。

(2)降水

设计孔内25.7 m以上无水,挖孔时如有地下水渗出,采用及时支护孔壁防水处理,渗出水采用强排处理;遇到涌水量较大的潜水层承压水时,采用水泥砂浆压灌卵石环圈的措施解决。

(3)通风

挖孔时采用鼓风机向孔内吹入新鲜空气,防止孔内作业人员缺氧。

(4)观测

线路及防护桩处设置沉降位移观测标,挖孔过程按频次加强沉降位移观测,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对应措施,问题解决后方可继续施工[3]。

(5)浇筑

挖孔桩钢筋笼孔内绑扎,混凝土采用导管灌注并振捣密实[4]。

3.2 卵石土地层施工

(1)土体注浆加固

依据地质资料,顶进范围内土体开挖易滑塌。为防止顶进过程中发生路基滑塌,保证线路运营安全,采取对线路路基进行低压注浆加固措施。注浆加固施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顶进施工前进行,注浆范围:框构沿线路方向两边墙外各10 m范围,全宽58.77 m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注浆固化;框构轴线方向,框构范围内及框构两侧各2 m,共49.14 m。注浆原则:自原地面起至框构底板以下1.2 m,共14.95 m。第二次注浆加固在顶进框构就位后进行,注浆范围为框构两侧1 m范围,注浆深度自原地面起至框构底板以下1.2 m。

本次加固方式采用双液浆注浆,注浆是使浆液与土体混合,将土体固化处理。为防止注浆压力过大,引起铁路轨道变形,在施工时注浆压力应严格控制在0.3~0.5 MPa之间。

注浆时在不改变地层组织的情况下,将土体与浆液充分混合并使其固结,以提高土体质量。土体颗粒间隙中充满不流动而且固结的浆液后,使土层透水性降低,形成相对隔水层。

本工程注浆范围为框身范围内及框构两边墙外缘外侧各10 m,既有线两侧为垂直注浆,线路下方采用斜孔进行注浆。

A、B土体加固如图1所示。

图1 土体加固立面图(单位:m)

在预制框构桥时在两侧预埋φ42钢花管,竖向间距为1.5 m,A框构两侧预埋注浆管长24.4 m,B框构两侧预埋注浆管长22.7 m,与框构桥一起顶进,待顶进结束后再注浆,主要起到框构桥两侧边缘与土体固化。

(2)浆液配制

经现场对比试验,浆液采用普通硅酸盐42.5水泥,水玻璃浓度为37~40Be,模数为2.4~3.7。

A水泥100 kg∶水100 kg,B液水玻璃50 kg∶水100~150 kg,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0.05。

(3)线路观测

路基注浆施工时因注浆压力较大,增大了路基内外土层压强差,有可能造成既有路基、线路隆起或沉陷,危及铁路运营的安全,因此需对既有线进行实时观测。

监测点布设:线路钢轨边上各设28个观测点,路基两侧各设14对观测点,间距6 m。钢轨上观测点观测线路位移变化,路基两侧观测升降变化[5]。

观测频率:施工过程中在工务部门的协助下随时进行监控测量,逐一观测,最长不超过8 h,每次的测量值与其前次值进行比对,分析线路在工程施工中的动态变化,同步分析监测数据,优化施工工艺,变更施工方法。如有既有线路发生变化,要及时在工务人员的指导下整修线路,以确保铁路运营安全[6]。

3.3 下穿大高差既有线路施工

榆树庄六号框构桥从左至右依次下穿既有京广上下行线、丰沙线、2条专用线,京广上下行线、丰沙线轨顶标高54.03 m,专用线标高51.27 m,线路高差2.76 m。为解决线路高差线路加固体系问题,框构桥采用线路两侧分节预制,双向顶进的方式施工[7]。

(1)顶进

线路加固体系完成后,顶进A框构,A框构就位后,再顶进B框构。顶进步骤见图2、图3。

图2 A框构顶进立面图(单位:m)

图3 B框构顶进立面图(单位:m)

框构桥顶进时,需切除顶程内受影响的支撑桩及抗移桩。由于人工凿除耗时长,工作量大,拟采用9台绳锯同时作业。当前檐板前端距支撑桩1.0 m时,即线路完全支撑在框构顶板,在支撑桩距离底板50 cm处,采用绳锯切除,挖机配合,整体放倒,再采用破碎锤将其破碎并凿除剩余桩体,支撑桩、抗移桩凿除深度至底板底以下0.5 m,其上回填碎石。

(2)悬臂板切除

采用绳锯先将悬臂板与刃角分离,再采用6台绳锯分6块同时切除,每块均长6 m,在预制悬臂板时,每米设10 cm纵向预留孔,在框构桥内垫1 m厚土作为缓冲平台,待悬臂板切除下来后,采用破碎锤逐一破除后,再装车运走。

(3)刃角切除

先拆除钢刃角,再线路测量放点,标出刃角接头的位置,在A框构顶进就位后对刃角前端2.7 m处进行绳锯静力切割,在框构桥内垫1 m厚土作为缓冲平台,待抗移桩切除下来后,采用破碎锤逐一破除后,装车运走[8]。随后进行B框架桥的预制及顶进施工,在B框构刃角前端顶进至距已就位的A框构前端0.5 m时切除刃角前端2.7 m,随后顶进至A框构并与其密贴。

(4)抗移桩上部及冠梁切除,冠梁重新浇筑

第一步:切除抗移桩上冠梁及抗移桩上部。采用绳锯将抗移桩冠梁切除,沿线路方向5 m一道,将冠梁逐一分解,再从冠梁下3.5 m处,采用绳锯将抗移桩环切,9台绳锯同时施工,在框构桥内垫1 m厚土作为缓冲平台,待抗移桩切除下来后,采用破碎锤逐一破除后,装车运走。

第二步:抗移桩上冠梁重做。在切除后的抗移桩上重新绑扎钢筋,采用可拼装钢模立模板,冠梁尺寸与原有尺寸一致,利用事先在线路下方预埋好的地泵浇筑混凝土。

(5)抗移桩切除

采用绳锯将抗移桩冠梁切除,沿线路方向5 m一道,将冠梁逐一分解,再从冠梁下2 m一处,9台绳锯同时施工,采用绳锯将抗移桩环切逐一切除,在框构桥内垫1 m厚土作为缓冲平台,待抗移桩切除后,采用机械破除,再装运至指定地点。

(6)接缝处防水处理

凿除抗移桩后,顶进B框构直至达到设计位置,A框构与B框构顶面标高差为2.8 m,如图4所示。顶进就位后,将框构A、B箱顶采用混凝土封堵,接口处施作防水层。防水层采用3层防水涂料加2层防水卷材,防水层顶设置6 cm C40玻璃纤维混凝土防水保护层,内置φ15×15 cm钢筋网片。

图4 框构顶进完成立面图(单位:m)

3.4 线形量测及控制

为防止前段桥体在一开始顶进便出现“扎头”现象,制作滑板时设置2‰的仰坡,目的是顶进时以升治降,空顶前期,框架箱体随滑板的坡度逐渐上升,框架箱体前端出滑板1/3时,框架自重、线路荷载作用易使滑板前端出现下沉,致使箱体前端出现扎头现象。当框架箱体重心顶出滑板后,此现象尤为突出[9]。

在顶进过程中,加强顶进设备、设施及相关顶进收据的监测,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出现偏差及时纠正。防止框架箱体在顶进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造成纠偏困难[10]。

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下列几种:

(1)框架箱身在滑板段容易轴线偏差,可利用千斤顶的顶力大小来调整。为防止“扎头”,除在工作坑滑板上预留坡度外,还可在箱身前端底板下设置“船头坡”[11]。

(2)框架箱身顶进进入土体后,及时开挖顶进范围内的土体断面,开挖断面与顶进断面要一致,框架桥两侧挖土要步调一致,挖土均匀,要统一指挥,确保进土一致。

(3)箱身轴线偏差纠偏方法:

①利用框构箱体两侧千斤顶的不平衡顶力。根据偏位数据计算开或关框构一侧千斤顶,增加或减少千斤力数进行顶力调整。

如轴线右偏,则减少左侧千斤顶顶力,如向左偏则反之。

②利用交替开启两边高压油泵进行调整。如向右偏则开右侧高压油泵,向左偏就开左侧高压油泵。

③利用框构前两侧刃脚吃土的侧向力进行调整。框架前两侧刃脚前部,一侧空顶,另一侧吃土顶进来调整框构方向。如箱身前端向左偏,即在左侧刃脚前超挖20 cm,右侧保持刃脚吃土20 cm,利用刃脚两侧受力不平衡进行轴线纠偏。

(4)框构两侧设置混凝土导向墩,设置间距3 m一道,距离框构边10 cm,其间用垫木隔开。

(5)纠正箱身“抬头”的方法:

①框构箱体抬头时采取箱体前端底板处一定范围内超挖空顶的方法,依据框构箱体监测数据,逐步调整超挖量进行框构标高调整。

②框构箱体两侧开挖断面不足,致使箱体受力加大易造成“抬头”,箱体两侧土体开挖断面需满足顶进要求。

③框构箱身“抬头”较小时,开挖断面底部可不预留土体,底面与箱体底面持平。如“抬头”量较大,将底刃脚前土体超挖25~35 cm,开挖断面与箱体相同,使上刃脚不受力,逐步进行标高调整,此过程中合理控制超挖范围以避免造成箱身“扎头”[12]。

(6)纠正箱身“扎头”的方法:

①框构箱体前设置船头坡。通过刃脚受力进行标高调整。适当增加上刃脚的受力,使上刃脚和中刃脚吃土量加大,底刃脚前不超挖,调整框构箱体标高。

②吃土顶进。顶进前土体开挖时,开挖断面底部预留部分土体,土体预留高出框构箱体底面5~10 cm,利用底部吃土量来纠正“扎头”。

③如顶进过程中出现土质不好时,可换铺25~35 cm厚的道砟、碎石,或灌注速凝混凝土、下铺混凝土轨枕等方法,增加地基承载力,以纠正“扎头”。

4 结束语

通过对多股道大高差复杂地质框构桥双向顶进施工技术研究,总结了各个施工工序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解决措施,确保顶进施工质量和安全,在实际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质量安全保障措施。本工程框构桥的顶进施工,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护壁箱体土体
不同形式排水固结法加固机理及特性研究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单相土体与饱和土体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对比研究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
软黏土中静压桩打桩过程对土体强度和刚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超深桥梁人工挖孔群桩基础混凝土施工安全性分析*
某型减速器箱体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流砂层灌注桩人工成孔钢管井架和工具式模板超前支撑混凝土护壁施工工法研究
旋挖钻机“环接法”护壁工艺探析
高牌号灰铁前端箱体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