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2019-05-22梁洁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药浴黄疸胆红素

梁洁梅

广东省罗定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理疗儿科,广东罗定 527200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病发后新生儿自身可出现径面部及四肢发黄,并伴随恶心、呕吐等,如未能得到有效干预,便会对患儿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1-2]。严重时则会诱使败血症、胆道闭锁及新生儿肺炎等表现,威胁其健康。因此,临床有必要尽快采用有效措施干预,对其健康提供保障。有临床学者[3]指出,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中西医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准确改善其胆红素水平,促使其尽快恢复健康。但临床围绕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开展的研究较少,且无确切理论证实其干预效果,故而本院围绕上述理论开展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2~8月出生的23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1)患儿临床表现及胆红素水平均符合黄疸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均明确本研究开展主题及核心,自主配合研究内容开展;(3)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2)拒绝或抵触研究内容开展着;(3)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18例。实验组男68例,女50例,日龄2~28d,平均(15.4±1.2)d;参照组男67例,女51例,日龄3~27d,平均(15.5±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上协同中西医联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护理内容开展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将患儿病情及疾病相关信息对其家属进行讲解,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并积极主动协助医师开展治疗及护理,提高干预效果;(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儿母亲以正确方式给予母乳喂养,并严格按照由少到多,先稀后稠的原则进行喂养,同时尽可能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出现溢奶或腔道阻塞等情况,确保患儿每日正常营养摄取,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3)光照护理。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并密切关注患儿皮肤情况变化,每2h左右协助患儿更体位,确保充足光照;对患儿体温进行检测,确保其在治疗过程中体温处于36~37℃之间;(4)中医护理。对患儿中药口服、中药药浴、穴位按摩等,中药口服时合理控制药液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患儿肠胃造成的刺激;中药药浴时,将药液或药末倒入浴盆中,加入38~40℃左右的温水,搅拌均匀后对患儿进行药浴。对于新生儿而言,其皮肤相对娇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给予药浴可快速吸收,且安全性及可行性高,无任何毒素反应;药浴后,可对患儿实施穴位按摩,顺时针按压患儿腹部,按摩力度尽可能轻柔,并避免膀胱区域,从而使干预效果得到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及干预总有效率,同时对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等指标急性测定,后进行对比分析。

干预总有效率以患儿干预效果为判定标准,显效:患儿皮肤染黄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119.7μmol/L,无哭闹表现;有效:患儿皮肤染黄症状有明显改善,其血清胆红素经检测水平处于119.7~171.0μmol/L之间;无效:患者皮肤染黄症状无改善或存在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在处理数据时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比较

实验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比较(x ± s,h)

2.2 两组干预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7.46%(115/118),参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84.75%(100/11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总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TBIL、DBIL、IBIL比较

实验组TBIL、DBIL、IBIL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TBIL、DBIL、IBIL比较(x ± s,μmol/L)

3 讨论

黄疸是临床新生儿常见病症,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常见、易发等特点[6]。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临床约50%~60%新生儿可出现黄疸,在临床中多数患儿黄疸症状自行消退,但由于胆红素有一定毒性,部分无法自行消退患儿便会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并存在引发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等高危风险[7-8]。而且,临床针对新生儿黄疸如未能施以有效措施干预,也会对新生儿带来远期的危害和影响。据临床资料[9]记载,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或早产儿>15mg/dL时即可被确诊为黄疸。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通过密切观察新生儿体征合理调整干预内容,包括新生儿体温、心率、脉搏等,并促使新生儿尽快适应外界而达到改善黄疸症状的目的,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干预效果不佳,黄疸症状减退时间较长,且其TBIL、DBIL、IBIL等指标改善程度有限,无法准确满足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需求[10-11]。

临床中医指出,黄疸由湿邪内阻、胆汁循环不畅而外溢于肌肤导致,针对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实施中药口服、中药药浴、穴位按摩等措施进行治疗,可准确避免喂药和针扎对新生儿造成的损伤[12-13]。临床中药主要中草药包括茵陈、栀子、大黄等,茵陈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能够在对肝功能进行改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自身体质;栀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应用于临床可治疗黄疸型肝炎;而大黄具有清湿热、泻火祛瘀等功效,联合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协同药浴能够准确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促使新生儿尽快恢复正常[14-15]。本研究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4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4.75%),其黄疸消退时间及胎便变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使其TBIL、DBIL、IBIL等指标得到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中西医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能够准确改善患儿临床体征,减少外在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临床其他学者针对新生儿黄疸护理采用中西医联合干预开展的研究结果,其研究选取70例新生儿黄疸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中西医联合护理,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均指出采用中西医护理干预能够缩短临床体征消失时间,并准确改善其TBIL、DBIL、IBIL等指标,使其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护理协同中西医开展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其TBIL、DBIL、IBIL等指标,并进一步缩短黄疸症状消失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药浴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羊夏季药浴的正确方法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藏医药浴 治疗风湿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