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民境外旅游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研究*——基于风险文化理论的社会网络分析

2019-05-22张鞠成方旭红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恐怖袭击节点旅游

张鞠成,方旭红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0 引言

自巴黎爆炸案后,又连续在尼斯、伦敦等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以恐怖主义为首的非安全威胁逐渐支配着全球的恐惧。与其他风险不同,恐怖袭击具有手段多样性、人为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这为保护人们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不可控因素[1]358。如何预测恐怖袭击的发生,以及如何在恐怖袭击发生后的对民众的保护实行紧急响应成为当今灾害风险研究的重点。

在全球风险社会化的时代,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出境游客的旅行自由日益受到风险和安全的影响。全球正在进入难以预测的“风险社会”时代,社会中的风险的成因、类型、频率及后果比传统社会风险更为复杂和严重,并不断改变社会的运行逻辑与人民的价值理念[2]。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3亿,已经连续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国与消费国。我国旅游者的目的地分布范围极广,恐怖以人口密集区域为中心多点爆发,两个方面的相互叠加以及其内在复杂性使得恐怖袭击成为威胁出境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在近年来不断被放大。

风险文化理论强调每个时代都面临着风险问题,只是风险类型有所不同,现代的风险实际上没有加剧或增多,只是被人们意识的、察觉到的风险加剧或增多了[3]。其中,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人们与恐怖袭击事件的感知距离,不断放大人们对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于风险的感知强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而发展中国家却很少关注[4]136。受我国传统“家-国”文化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文化背景有明显集体主义和“他人本位”的特色。基于风险文化理论提出的风险问题是特定文化背景建构的论断,本文将以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收集文本中游客对恐怖袭击风险的感知与应对。

1 文献综述

1.1 涉旅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是指以军事人员或平民为目标,发生违反战争公约的犯罪行为,通常为暴力行为[5];是一种权力之间利用民众来传递信息的强有力的交流形式[6]。911事件之后,恐怖袭击引发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影响广泛被研究者所关注,研究者对恐怖袭击的研究趋势从被动应对逐渐转变成主动预防。例如在应对的研究中,911事件之后,Bonham等[7]对比夏威夷和美国的旅游发展趋向,以确定恐怖袭击事件如何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并发现美国还未从恐怖袭击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且旅游业的复苏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预防的研究中,Kiliçlar等[8]通过与恐怖主义(安全部队当局)和旅游(民政当局)有关的公共当局的角度调查防止旅游目的地恐怖主义的做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揭示了6种恐怖主义预防做法:(1)教育;(2)合作;(3)工业人力资源;(4)物质;(5)警务;(6)预测。发现在预防恐怖袭击方面,民政部门更可能是合作和教育导向,而安全部队更可能是预测和物理措施导向。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背景,以恐怖袭击为主体的视角来防控风险事件的发生,缺乏对多文化背景下以旅游者为主体,对旅游者自我能动作用的思考。

1.2 风险文化理论:恐怖袭击视角

恐怖袭击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恐怖袭击发生可能性、潜在危害性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1]。恐怖袭击事件会对游客的旅游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游客会将风险较高的旅游目的地替换为更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或者推迟旅行需求[9]。风险事件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一国的恐怖袭击会影响同一地区周边国家的安全形象[10]。

风险文化理论是将人们的风险感知放置到特定的文化和群体背景中去研究[11]。因为每个文化群体都选择关注某些风险,而忽略其他风险,以维持其特定的生活方式[12]。风险文化理论认为人们的风险感知变化是自身主观意识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和过去相比,风险并没有增多,只是人们感知到的风险增多了;二是人们受教育水平和认知程度的提升,使得风险感知强度也随之提升;三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风险感知的强度是有差异的[4]。例如Olofsson等[13]在研究不同人口群体(性别、年龄、出生国、残疾和性取向)之间的风险认知和行为差异中发现,探究价值观差异是解释风险感知差异的有效途径。总之,根据风险文化理论的观点,信息传播媒介、制度和价值观对风险感知有着巨大影响[14]。

从风险文化理论视角探究恐怖袭击风险感知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感知主体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恐怖袭击同样涉及部分的宗教、民族因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个人与政府之间具有权力和义务的关系[15]。政府行动是影响公民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传统的中庸思维使游客在恐怖袭击情景下,在去与不去事发地继续旅行的两种看似对立的状态下权衡利弊,取得最佳选择。这种文化背景使游客常会在两极对立的中间作答。因此,基于探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究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出境旅游群体的相关舆情,游客的风险感知特征规律及应对措施都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及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收集网络中全面反映出境游客对恐怖袭击的感知与态度文本,笔者以马蜂窝、携程、穷游网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站为数据采集中心。2018年6月期间以“恐怖袭击”“爆炸”“枪击”为关键词在各网站问答社区进行检索,采集例如“伦敦恐怖袭击,还能去吗”等问题的回答。2014年后恐袭持续发生,本文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设置为采集区间。第一次采集评论有1 114条,约41 000字的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每增加100条评论进行一次词频分析,当收集评论有1 231条,文本字数达到约58 000字时,词频排序并未变化,这时有理由相信数据达到饱和。接着行删除无关字符;人工剔除无关评论;相似词语替换,如“旅行”替换为“旅游”。最终得到约57 000字的预处理文本。

2.2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指各节点之间关系的集合[16]1。节点可以是任何一个社会实体或社会单位。关系代表行动者发生实质性的关系或联络的内容[16]2。社会网络从多元关系角度探究社会结构以及安全结构。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一方面探究出境旅游者的风险感知要素特征,另一方面从各个要素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关系的强度和频率,及其关系的群体性特征,主要利用中心性分析和结构同型性分析的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是通过对主观性文本情感色彩的识别、抽取、归纳出评论者的情感,从而了解总文本中的情感情况,分别包括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17]。情感分析能总体把握出游客对恐怖袭击的情感水平,运用ROST内容挖掘系统对数据的主观情感进行情感分析可得到表1。

表1 游客对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情感分析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出境游客对国际旅游安全形势的判断依赖于局部风险事件的积累效应,也就是说游客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安全感知直接影响游客对国际形势的判断[18]。当恐怖袭击事件通过媒体、网络反复传播时,游客的风险感知被不断放大,游客对国际旅游安全形势的判断也趋于高风险状态。但当风险感知超过一定底线时,游客对国际旅游安全的判断也会产生认知疲劳,此时风险全球化成为一种常态,并不断改变人们的价值理念。在表1的情感分析中,基于游客对国际旅游安全形势的判断与出游意愿,游客风险感知中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分别占47.69%、20.36%和31.95%.说明游客对全球旅游风险感知的判读是趋向于乐观的。

从消极情绪分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度消极情绪仅占比0.57%,说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的判断并非是否定的。一般消极情绪占比20.92%,表明游客对事发地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趋于中性,恐怖袭击的发生对游客的出境旅游意愿影响较小。例如游客提及:担心恐怖袭击发生纯属多余,与其担心发生不如学习一些自救,遇到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序号33。在风险感知被逐渐忽略时,游客会因为旅游费用等因素继续到事发国旅行,或者改变旅行线路,不会对游客的出游意愿产生影响。

在积极情绪分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度积极情绪占比7.54%,与消极情绪的分段统计类似,一般积极情绪占比29.28%。说明游客对恐袭事件的发生虽心存顾虑,但限于计划已经早早制定、旅游费用的支出和自身的侥幸心理,仍会继续保持出境旅游。例如游客在去法国的评论中说到:订好了就去吧,买好保险就不用担心了——序号37。总的来说,一方面恐怖袭击新闻的反复传播一直萦绕心头,出游的愉悦感与恐怖袭击的担忧发生冲突,产生了中和作用,使得游客的情感既不能保持高度积极,也不会高度消极,只能在中性情绪左右徘徊。另一方面中庸思维使游客不能在看似对立的阴阳两极做出选择,必然会做出“既此又彼”的选择结果,因此在情绪表达上只能多表达为中性情绪。

3.2 中心性及语义网络分析

中心性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常用方法,能够衡量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19]80。可以分为度数、中间和接近中心度。通过语义网络,发现各个节点之间网络关系,用来分析评论者对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特征规律。将预处理文本导入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中Netdraw工具和Centrality→degree路径。语义网络图节点根据度数中心度的值设置其节点大小,度数中心度越大节点就越大(见图1)。将得到的共线矩阵通过人工筛选无关联变量,导入到UCINET的degree工具中,利用中心性分析得到度数、中间、接近中心度结果(见表2)。

3.2.1 度数中心度

度数中心度指其中节点的连接数量,度数中心度高,节点的连接数量越多,节点的重要性越高[19],从而游客的恐袭风险感知程度就越重要。根据表2可见,度数中心度最高的节点为“安全”,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数量有557条,占总关系数量的12.7%。这表明“安全”在游客的恐袭风险感知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分析文本中度数中心度的均值为125.771,超过均值的节点除了“安全”外,还有“恐怖”“袭击”“旅游”

表2 游客对恐袭风险感知中心度分析

续表2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地方”“法国”“问题”“事件”“巴黎”“国家”“危险”“担心”“行程”“土耳其”13个节点,表示游客的风险感知分散。

通过度数中心度和语义网络图相结合可发现人们对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核心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安全”为一级核心词;与一级核心词相联系,“恐怖”“袭击”“旅游”“地方”构成二级核心词;“问题”“法国”“巴黎”“概率”“担心”“事件”“危险”“国家”“行程”构成三级核心词,其他词汇为边缘词。

首先,“安全”为一级核心词,在高频词表中也排在首位,词频为312次,说明在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时,游客将该地区是否危及到自身安全的需求排在首位。“安全”与其他核心词汇联系,使得安全问题涉及到行程安全、国家/地方安全、旅游安全、恐怖袭击安全等危险事件的安全。其次,“旅游”为二级核心词,不仅处于其他节点核心,更是游客风险感知出发点、落脚点。一方面“旅游”与“问题”“建议”“恐怖”“袭击”“概率”“地方”“担心”等要素连接时,表示游客在新闻媒体中感知到一些地区的恐怖袭击事件,通过提出问题,寻求建议,找到该目的地是否有旅游风险的答案。但多数人认为恐袭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游客还会保持出游意愿。例如一名对土耳其恐袭风险感知的游客评论到: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安全,不能因为飞机有危险就不坐了吧——序号56。另一方面“旅游”与“巴黎”“法国”“国家”“行程”“时间”等要素连接,表明游客在感知到风险后,也会关注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的计划,以及签证问题,在自身安全得到确定后,风险感知对游客的出游意向影响很小。

3.2.2 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指关系中节点的控制力[16]100,中间中心度越强,其信息控制力就越强[20]。因此,游客对恐袭风险感知的要素中,中间中心度越高说明控制游客风险感知的能力就越强。由表2可知,网络中对资源的控制能力排名前两位的节点为“安全”“行程”,中间中心度的值分别为219.642,110.588。这表明恐怖袭击发生后,政府满足游客的安全感知和行程的通畅,就能最大程度降低游客对事发地的风险感知,对于提高游客的出游意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中间中心度的均值为21.171,超过均值的节点有“恐怖”“旅游”“地方”“法国”“问题”“签证”“国家”。总体来看,只要能抑制上述要素,就能控制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能降低游客的风险感知,提高游客的出游意愿。

3.2.3 接近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表示一个节点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或独立性[16]。

接近中心度越高,该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距离都较短,对其他节点的依赖性就越低[20],这说明游客风险感知的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越紧密,反之就越稀疏。由表2可以看出,游客风险感知的各个要素接近中心较为均匀,说明各个节点的紧密程度较高,该网络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性。网络中信息传递独立性最强的节点为“安全”,该点的接近中心度为27.667。接近中心度的均值为17.758,超过均值的节点达到半数以上,说明游客的风险感知在各个节点的信息传递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政府不能通过限制信息的传递来降低游客的风险感知。

3.3 结构同型性分析

结构同型性分析是根据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相似程度进行归类分析,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层次聚类法和CONCOR法。本文采用CONCOR法是一种迭代相关收敛法,对数据矩阵系数进行重复计算,将有相似结构属性,在网络中扮演类似角色的节点归为一类[16]。探究游客恐袭风险感知不同维度的差异。本文将人工筛选后的共词矩阵利用UCINET软件通过Network→Role&Positions→Structural→CONCOR路径进行数据计算,得到树状图(见图2)。通过结构同型性分析,游客对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可大致分为4个维度:风险与担忧、对策和建议、签证问题、行程与线路。

首先,风险与担忧维度表示游客从新闻媒体的传播中,认识到恐怖袭击的事发地与自己出游意愿的国家存在联系或相吻合,例如游客认知的风险较高的国家有法国和土耳其。游客在感知到恐袭事件发生之后,担忧旅游目的地国是否继续存在危险,是否选择应该购买保险或减少出行。这表明游客的微观安全感知会影响其短期的出游意愿。其次,对策和建议维度表示游客一方面受资金已经预付且无法退还,时间、计划早已制定等方面的旅行推力,景观的吸引力,另有逃避风险的阻力,使其在推拉力和阻力之间自相矛盾,通过在旅游论坛上寻求建议和对策来达到说服自己的目的。旅游社区网站上认为恐袭是小概率事件,恐袭的风险是媒体的渲染效果。对于有短期出游意愿的游客来说,受到时间、金钱的影响,会保持出游计划,而对未受到时间和金钱影响的部分游客会选择更改旅行计划或选择不出游。再次,签证问题维度表示一些游客对恐怖袭击是否存在风险并不在意,仅关注恐怖袭击的发生是否影响到两国之间的签证问题。这表明风险全球化成为了多数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游客对全球旅游风险化形势判断影响其对风险的感知,使游客的出境旅游意愿不受风险感知的禁锢。最后,在行程与线路设定上,反映游客关注自己的计划与恐袭事件的风险是否有交集,由于机票的退订需要游客自身承担较高的赔偿费用,游客会选择在线路设定上避免与事发地的接触,这也是多数旅游者的首选方式,既能满足旅游的需求和免去承担退订机票、酒店的费用,又能避开恐怖袭击的风险。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图2 恐怖袭击感知要素聚类图

4 结论

风险文化理论强调风险绝非作为一种客观之物被感知,而是基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式中孕育而被定义感知,并且风险与文化制度与个人心理的交互作用还会产生放大效应,影响人们的风险感知能力并形塑风险行为[4]。西方文化观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性,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相比之下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背景将民族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庸思维、他人本位、差序观念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在感知到恐怖袭击等风险事件时,形塑着国人的风险感知与行为。

4.1 中庸思维:愉悦和担忧

中庸将对立两极看做是阴阳,与西方元素论中事物是不变的思维不同,阴阳对立是指一种虚无缥缈的对立状态,而中庸思维就是行动者在看似对立的状态中取其最佳[21]。中国人的阴阳思维将他们的“自我”看做是“既此又彼、刚柔并济”,并不感到自相矛盾,因此中国人在自我需求与社会情境之间常会寻求一种中庸状态[15]。在感知到恐袭事件发生与自身有关时,游客既有外出旅游的需求,又有目的地涉及到恐袭的紧张气氛,使得游客会去寻找平衡两种状态的支撑点。在情感表达中,高度消极情绪和高度积极情绪共占8%左右,中性情绪反而成为多数游客的集中表现。一方面微博、微信、新闻媒体等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广泛传播、大肆渲染,使原本就特别留意旅游目的地状况的游客风险感知增加,伴随而来消极情绪的加剧;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符号价值,旅游交通和住宿等经济价值的禁锢,恐怖袭击发生的小概率性与目的地政府所传播的安全性信号,使积极情绪增加。此时游客的中庸思维使情绪在阴阳对立之间相互转化,从而表现出“既此又彼”的中性情绪。

4.2 他人本位:风险的小概率性

中国人的旅游决策与西方的“自我本位”观念不同,具有明显的“他人本位”倾向[19]。“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站在他人的立场做出判断,在做决策时首先想到他人,最后想到自己,并且决策容易受他人影响。这种集体主义思维贯穿于中国人的整个思维体系,使其在感知到恐怖袭击风险时,首先想到的是遭遇恐袭事件的概率问题。集体主义思维虽能凝聚起强烈的民族力量,但也不断弱化个人的独特性,使个体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总会存在侥幸心理。第一,度数中心度表示游客在感知到恐袭时安全是首要条件,由于自身旅游的需求与风险感知使其难以下决定,通过寻求他人的建议做出选择。第二,中间中心度表示游客在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网络中,“安全”“恐怖”“旅游”“法国”“签证”节点控制着较多的信息资源,政府可通过控制核心节点来提高游客的出游意愿。第三,接近中心度说明游客在恐怖袭击风险感知网络中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堵不如疏”,媒体既然能增加游客的风险感知,也能提高游客的安全感知,从而提高其出游意愿。总之,侥幸心理是传统文化产生的弊端。

4.3 差序观:得失的计算

差序观念指主体在对事件的评估之际还需考虑外在因素,通过对名利得失的权衡,最终做出决策[15]。旅游者的出游决策不仅要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因素,还有考虑交通、住宿等改签需要承担高额费用,时间,自身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等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最满意的决策。通过网络文本收集的数据将游客的恐袭风险感知分为4个维度:风险与担忧、对策与建议、签证问题、行程与线路。游客在感知到恐怖袭击风险后会对自身将要旅行的安全产生担忧,“既此又彼”的思维方式使游客难以做出决策,通常会寻求他人的意见,但集体主义所产生的小概率思维和权衡得失后,游客容易做出继续出游的决策。在签证问题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游客通常会实行改变旅游线路的决策,这样既能满足旅游需要,又能避开恐怖袭击风险,最终达到“既此又彼”的目的。

受文化、制度和个人认知、调节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个、群体间对恐怖袭击风险感知不同[1]360。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人情绪很难表达出对生活满意度的判断,因而游客在感知到恐袭事件所产生的恐慌、紧张等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也会被弱化[22]。近年来的利比亚等撤侨事件使政府的外交保护能力在民众心中不断升高,强烈的民族与国家精神使得我国政府的行为反应也会造成游客的风险感知的差异。因此,基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维、他位认知和差序观的文化理念来探究我国公民境外旅游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特征,不仅完善了风险文化理论在中国文化情景下的解释作用,而且在传统文化对恐袭的风险感知导向下,可以更有效地体悟游客的感知与应对,进而进行救援行动。

猜你喜欢

恐怖袭击节点旅游
基于RSSI测距的最大似然估计的节点定位算法
分区域的树型多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一种基于能量和区域密度的LEACH算法的改进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旅游
恐怖袭击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