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实践“一学三课三案”教学模式的反思
2019-05-21赵亚婷
赵亚婷
【关键词】 中学物理;“一学三课三案”;“导学案”;教学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81—01
我校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已经出现了“高原现象”,或者说越过了卡茨曲线的高成就期,进入了下滑期。因此,2016年秋成为探索践行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曲线”的拐点。我们经过广泛研讨、专家指导,开启了在“深度学习”理念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一学三课三案”为模式的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改革的新探索。该教学模式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
1. 搭建“深度学习”平台,夯实“导学案”设计理论基础。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通过自学、在线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认真研究了这一课题。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目前的教学预设是不够的,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把握,特别是我校学情比较特殊,这对课题研究在教学一线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深度学习”理念下从低、细、精准备了“导学案”。
2. 精心制作“导学案”,搭建“深度学习”阶梯。无论哪种教学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能量储备。 所谓“深度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只有充分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因此课题组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精心设计,力求搭建合适的学习阶梯,这样做学生就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并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也能够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合纵连横,让原有的旧知以树状发散的方式向其他学科进行延伸,用以解决新的物理问题。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和创新,而不是机械枯燥地重复各个学习环节。由于巧妙地搭建出“深度学习”的阶梯,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理使用“导学案”,让“深度学习”贯穿始终。在使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近乎普遍的现象,开展课堂教学时,相关知识点一听就会,动笔就卡,做题就错,点拨就悟,过后就忘。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陷在题海中不能自拔,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真反思,发现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从未知到已知探索的热情,也没有为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良好关联,同时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认知,所以学生的学习质态仍停滞在“得道”层面,达不到“悟道”层次。为了改变上述局面,实现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一学三课三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坚持将 “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物理教学的始终,牢记“导学案”使用适度合理。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班级“深度学习”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学生的物理学科成绩进步明显,小组合作能力、探究实验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变,学习习惯良好。教师点拨、释疑、反馈、评价及时合理,课题研究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一学三课三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出现良好的成果,我们有如下感悟:
1. 引疑激趣,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唯一主体,教学活动应该着重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学达标阶段教师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切入或案例导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辐射出强烈的探究热情,迅速进入自主思考阶段,将自己定位为学习的主体。
2. 自主探究,展示学生能动性。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指导,不提供结论性的知识,只搭建知识的填充框架。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合作探究,自主思考,认真聆听,用心发言,分组展示,恰当点评。创造及发散思维的潜力得到提高,多角度思维的習惯在行云流水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一种紧凑舒适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简单活跃,解决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教师点拨指导及时合理,学生的学习激情总是处于高涨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拓展反馈,体现学生自信心。学习中学生及时反馈、拓展,这既是对物理知识的总结,也是对物理学科学习方法的积累。让学生总结经验,归纳方法,迁移发散,质疑并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获得最大化的心理愉悦,为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自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