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答疑型”微课的设计和应用
2019-05-21靳玉
靳玉
【关键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答疑型”微课;必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072—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过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利用学生对微课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操作技能的掌握,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制作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答疑型”微课的必要性
1. 微课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答疑型”微课的作用为“解惑”,是老师专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设的专题讲座,解释学习过程经常出错的典型问题知识点,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点拨疑难、总结反思。“答疑型”微课有经典错误、典型解题、综合疑难等,这些微课均能让学生听到老师的详细分析讲解,解释学生心中的学习疑惑,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辅导,旨在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
2. 微课是教师教学方式改进的必然要求。制作“答疑型”微课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录制和观看这种视频教学,能有效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在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上也有帮助。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答疑型”微课的具体应用
1. 新课导入类。在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某些新授课上,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通过项目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先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微课中详细解答如何设计“选课系统”、“趣味小游戏”等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程序开发编制过程,让学生对利用编制计算机程序来解决问题有初步的体验,进而再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利用新授“答疑型”微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炼自己在设计算法时遇到的问题,也让学生对新授课程有个大概的认识,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在创造中推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脑筋解决问题,通过信息编程工具一步步完成任务,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2. 操作演示。我校将教材进行了整合,开设了操作题专项训练课。比如,Word、Excel、PPt、Flash、Photoshop五大软件的常用操作,IP地址的配置、网站发布IIS的使用等。在以往的软件操作教学中,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全记住具体的操作方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为全体学生演示所有的操作要点,整堂课就会变得效率低下,更无法实现分层教学。而采用“答疑型”微课教学后,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具体操作步骤、方法录制下来,为学生自主觀察、练习和复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操作训练中遇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师预先做好的操作讲解视频,通过反复观看,自己操作,迅速高效地解决自己的疑问。通过此类“答疑型”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 探究活动。在我校“自主参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高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很强,“答疑型”微课在解答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探究方向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人工智能的教学实施中,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感受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思考人工智能广泛使用可能会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应对策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与之前学到的编程知识有效链接的经验以及对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的能力,针对此类现象,制作智力竞赛及图像记忆挑战赛、战胜顶级人类棋手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微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由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微课进行观看和讨论,在直观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解答了学生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种种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