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情境教育”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策略

2019-05-21贺亚峰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解决策略儿童

贺亚峰

【关键词】 儿童;“自然缺失症”;情境教育;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47—01

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洛夫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孩子们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自然缺失症”在当代儿童身上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1. “自然缺失症”在儿童身上的表现。(1)儿童对于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2)忧郁症和注意力缺乏症有上升趋势。当孩子不再接触自然,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压力过大,忧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3)儿童拘泥于学校,压力过大和注意力缺乏症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的下降以及创造力的下降。(4)儿童缺少户外活动,引发肥胖症。

2. 造成当代儿童产生“自然缺失症”的原因。(1)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存在漏洞。由于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教育教学过程往往以“知识传授型”和“模拟训练型”方式呈现出来,而这种“传授型”、“训练型”的方式直接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同时,这种教育教学过程由于淡化实践操作,导致的结果于老师来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教育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于学生来说,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处于被接受状态,动手能力弱化和创新意识不强不足。(2)家庭教育的缺位。随着当代社会各式各样的竞争日益激烈和升学、就业等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态度呈现偏激趋势,其表现就是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各种排名,而忽视了社会发展对儿童成长的要求,比如学会人际交往、善于团队合作、勤于动手实践等基本素养不被家长所重视。更有甚者,一部分家长自胎儿开始便拟定了“完备”的“教育”计划,儿童一路走来并不是主动以自我的生命体验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是以被动的状态去接受社会,其结果导致儿童性格出现孤独、抑郁、偏激等特点,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3)学生的自制力弱。由于网络游戏的吸引,学生自控力弱,沉溺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

二、“情境教育”的教育原理分析

情境教育正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期间培养起来。

三、运用“情境教育”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思路及方法

1. 倡议家长“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每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那么,孩子也会依赖电视、ipad,他們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创意能力都将被扼杀。为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爬山、游泳、滑雪、放风筝、垂钓、垒沙包、采摘、假期旅游……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在行走中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认识了山川湖泊、花鸟虫鱼;知道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懂得了世界奇妙、学海无涯;也让孩子内心充盈、自信阳光,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情趣。

2. 让语文与自然情境链接。现实生活的画面远比课文中描写的丰富多了,精彩多了,那是活的教材,是再生动不过的课堂。比如,在教授《找春天》一课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学词学句学文中感受到春天来了,大地渐渐苏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通过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周末,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在街道旁、在庭院中、在山林中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看到草芽正破土而出,理解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百花争艳,明白了“万紫千红总是春”;听到了莺啼婉转,懂得了“自在娇莺恰恰啼”……

3. 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参加各种研学实践。组织儿童参观博物馆、在游泳馆开展“珍爱生命、防溺水”主题班会、户外拓展训练,这些活动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拓展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坚毅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意识。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解决策略儿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