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五农”课程 创新劳动教育

2019-05-21郝玲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庄劳动学校

郝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可见,劳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慢慢在中小学校中消失了,我们的教育被局限在课堂之内,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变得面目全非,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的:现代劳动教育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即劳动教育变成了技艺学习、劳动教育变成了惩罚方式、劳动教育变成了休闲娱乐,这种种异化现象,迫使劳动教育走向了终结。有幸的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准确地揭示了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弊病。在大会上,对劳动教育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加强引导,努力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端正劳动态度;二是深化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三是大力提倡,让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次讲话使得“劳动”教育再一次重新回到教育目标之中。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句良言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校践行劳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静心思考,认清了当下学校“劳育”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是没有劳动实践场所,导致学生的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二是没有科学的劳动课程,导致劳动教育一盘散沙,没有抓手;三是没有固定的“劳育”时间,导致劳动教育无立足之地;四是没有完善的“劳育”评价机制,导致劳动教育无价值体现。经过分析研判,学校决定因地制宜开发场地、因课需要构建课程,以此打开劳动教育的大门。

一、建好“五农”课程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有新场地

学校门口荒废着一块足足有5200平方米的花园,是社区多年难以清理的城市顽疾。笔者瞅准时机,动员全体师生及家长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发扬“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南泥湾精神,撸起袖子动手清理废弃垃圾场里的杂草和石头;挽起裤腿拉运良土,向地里放置牛粪、鸡粪,改造贫瘠的沙化土壤;不分昼夜翻地育苗、浇水施肥,将废弃的花园改变成了良田,取名为“心根农庄”,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场地。并给农庄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屋赋予了劳动文化的元素,使每一块地、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木花卉都成为教育学生的鲜活蓝本。同时,在农庄里建设了面积为144平方米的农具展馆,里面陈设的农具约108件;种植了各种蔬菜、花卉,品种多达上百种;饲养了孔雀、鸡、兔子、鸽子、山羊等数十种小动物。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定好“五农”课程总体目标,让劳动教育有新方向

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意图,开发劳育课程,其目标对红山根小学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方面。它可以完善、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同时可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二是教师方面。它可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方面。它可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德育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明白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懂得劳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智育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拓宽视野、加强认知、寓学于乐,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品质,并开发智力;体育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并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美育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知劳动的美、创造的美,以提高他们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劳育方面,使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品质,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选好“五农”课程重点内容,让劳动教育有新内涵

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农庄资源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开发了“五农”(农活、农务、农工、农趣、农识)劳动系列课程。

1. 农活——返璞归真,悟劳动。农活,即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如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等。这些走进田地的农活是学生从春到秋冬的必修课程,他们翻地、播种、养护、采摘,亲历植物生长的每一个过程,用汗水和喜悦与劳动相伴。在必修与选修的农活课程中,学生了解到了书本里没有的知识,体验到了有花有果的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

2. 農务——物尽其用,品劳动。农务,即与农业相关的家务劳动,其落脚点为农庄里的活计。主要有洗衣服、剥玉米、捣调料、夹豆子、捡鸡蛋、清理兔窝、做花馍馍、饲养家禽家畜等活动。农务劳动有选修和必修,必修课程为饲养小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课间或午休、周末的时间遛兔子、喂鸽子、逗孔雀、照顾一只只下单的母鸡和可以产奶的羊妈妈,但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选修饲养小动物的课程。农务课程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学生学会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3. 农工——自食其力,学劳动。农工,即农民在完成农业劳动之余完成的工作。其课程有纳鞋底、织毛衣、缝沙包、粮食贴画、刺绣、扎染等内容,目的是将美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通过“农工”课程,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并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强化其个性成长。

4. 农趣——释放天性, 玩劳动。农趣即通过体育运动或竞赛活动再现农业劳动的场景。如挑担运粮、莳秧抛秧、巧过田埂等农耕气息十足、充满竞技乐趣的劳动项目,以及加入历史传承下来的消灭“四害”、河塘钓鱼、上交公粮、田园淘宝、周末赶集等活动,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劳动的趣味性,又弘扬了时代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5. 农识——吟诗观书,习劳动。农识,即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知识。劳动承载的耕读文化一直以来是我国最本真的文化!“耕”即是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因此,根据气候节令设计了诵读劳动童谣和诗词、传唱劳动歌曲、参观农具展馆、解说农庄建筑等内容。同时,编纂了校本教材《田园》,让学生从书中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将课堂搬进了农庄,让“传承耕读文化,弘扬劳动精神”成为劳动课程的最终期望。

四、找准“五农”课程实施策略,让劳动教育有新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及实施需要,学校精心设置、统筹规划,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授课与活动相结合的两种融合方式,力求做到“五农”课程周周两课时、月月一主题,并安排专职教师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五农”课程落实到位。

1. 周周两课时,夯实课程基础。根据“五农”课程的内容,结合二十四节气时令,学校将内容细化到周课时安排,要求周周两课时、课课有安排,以充分保证劳动教育做到扎实有效,使学生学有所获。

2. 月月一主题,拓宽课程领域。根据节气变化,结合周课时内容,拓展了月主题活动。活动以年级为单位,自行选择活动方式,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协调、执行等综合性能力。如,三月春耕节,主题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月播种节,主题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田又插秧”;五月养护节,主题为“时空五一换新装,劳动欢声四处扬”;六月采摘节,主题为“烈日威风挥汗淌,喜颜诗风囤粮仓”;九月义卖节,主题为“人间真情在流动,欢天喜地庆丰收”;十月烹饪节,主题为“金秋遍地香,邀友聚农庄”;十一月贮藏节,主题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十二月吟诵节,主题为“力尽欢歌唱,筋疲笑语扬”。

五、关注“五农”课程有效评价,让劳动教育有新成效

良好的课程实施离不开评价,在践行课程的过程中,学校重视课程评价,本着科学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对教师、学生提出了“三看”的评价方式。

1. 三看学生,使学习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践行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采取了三看的评价方式: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即考勤记录; 二看学生在学習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实践操作手册的完成、成果作品等。

2. 三看教师,使教学有成效。教师是课程践行的组织者、实施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收获。为了加强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了三看的评价方式:一看课堂教学;二看课程开发;三看学生学习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进行监督、指导、改进,使教与学的行为趋于完美。

总之,学校“五农”课程的开发实施,遵循了科学性、整体性、选择性、发展性的原则,创新了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劳动教育技能课程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劳动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农庄劳动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热爱劳动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学校推介
农庄里的羊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