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策略
2019-05-21郑东婷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就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策略;求知欲;沟通新旧知识;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一个人素质的形成,遗传是物质的前提,教育是主要途径,环境是重要因素,其中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培养学生兴趣,激起求知欲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成为推动求知的一种强烈的内驱力,让学生不是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让数学成为学生们自觉追求的东西。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
例如,在数学竞赛辅导班,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有鸵鸟、袋鼠在一起共23头,56只脚,求鸵鸟、袋鼠头数。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面露难色。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我下令:“鸵鸟和袋鼠准备赛跑。”听到预令,袋鼠直立,鸵鸟昂头。稍作停顿,让学生展开想象,相互交换意见。接着说:“现在它们每头落地的脚各有两只,上面共有23个头,落地的脚共有多少只?”“46只。”“少了多少只脚?”“10只。”学生恍然大悟,每个学生动笔,通过计算得出袋鼠有5头,鸵鸟有18头。应用假设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启发诱导,使问题变得有趣、明白。抓住鸡兔同笼应用题解法实质,用来解些非整数的“鸡兔同笼”应用题,如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那么枯燥无味,学得生动、活泼。
二、 沟通新旧知识,注重基础训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旧知识的分化点,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针对性地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
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是用割补或拼合的方法,把各自分别转化为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公式的。如,转化为长方形,接着问:圆是否也能割拼成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通过操作,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弄清圆面积公式的由来,先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長方形,再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比较上面拼得的两个长方形。当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的长方形就怎样?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与圆的什么有关?根据以上的操作和想象你能不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圆=S长方形=a×b×h=πr2)接着在教师启发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向深度、广度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圆剪拼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也可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多角度思考问题,既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引导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它采取行动,改变它,以便当那种转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的时候来掌握这种转变的机制。
在学生获得几何形体的知识的发展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和触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要广泛应用观察、触摸、实际操作、测量、实验等方法,加强感性认识,为向抽象思维过渡打基础,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就易于形成。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借助学生动手操作,揭示规律,引导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做法是:用几个全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等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折、画、叠,老师给学生几组分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如(1)12、24、612;(2)23、69、1218等。学生发现尽管每组各分数不同,但分数的大小都相等。接着老师启发,板书写出算式,并提出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零”,以上的算式成立吗?师生共同讨论、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数形结合的操作,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和谐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
四、 教会学习方法,重视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就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既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提高探究与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应用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解题思路,紧扣“从哪里、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想”。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条理,有程序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为学生答疑解难,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能力。例如一道课堂练习题:一项工程,由甲、乙来做,甲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4天后,乙又做了5天才完成。如果乙独做,几天才能完成?这是一道比较特殊的工程应用题,在分析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已知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也就告诉我们甲的工效是110,但没有告诉我们甲、乙合做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即甲、乙的工效和。因此用工效和减去甲的工效,求出乙的工效,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那么,这道题应如何解答呢?这时必须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转换思维。由于题目中告诉我们甲的工效,甲、乙合做4天和乙又做了5天可以启发学生找出甲、乙单做这项工程所用的天数,即:甲、乙合做4天可看作甲独做4天,乙也做了4天,又做了5天,也就是乙共做了(4+5)天。这样就把原题转化为:“一项工程,由甲、乙来做,甲单独做10天完成,甲先做4天后,剩下的由乙做9天才完成任务。如果乙单独做几天才能完成?”通过转化这道题就不难解答了。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拓宽了思路,悟出解题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均培.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看法[J].科技资讯,2013(17).
[2]罗弟荣.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7(1).
作者简介:
郑东婷,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外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