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5-21吴少梅袁燕嫦
吴少梅 袁燕嫦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广东中山 528403
医院是救治患者的特殊场所,需确保各环节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感染,极易引起医患矛盾,同时会对广大患者与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故医院须重视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但以往实施消毒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控制效果较差。PDCA循环管理由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等4个方面组成,是一种规范化护理管理步骤,可经上述4个步骤循环使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且易于实施,最终达到改善护理管理质量的目的[3-5]。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各综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能大大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理论的了解程度,提升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与配合意识,利于预防和控制院感情况的发生[6]。本研究旨在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6年2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情况设为A组,收入患者共3000例,出现医院感染120例(4.00%),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4~86岁,平均(39.2±6.4)岁;感染科室:重症监护室17例,手术室33例,儿科输液室18例,门诊输液室30例,内外科病房21例,急诊科1例。护理人员感染98例,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平均(35.8±3.4)岁。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的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情况设为B组,收入患者共3416例,出现医院感染102例(2.99%),其中男46例,女56例;年龄4~84岁,平均(39.3±6.4)岁;感染科室:重症监护室14例,手术室28例,儿科输液室14例,门诊输液室27例,内外科病房18例,急诊科1例。护理人员感染64例,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35.7±3.4)岁。
1.2 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
(1)计划阶段。全面分析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了解其是否有减少医院感染的责任意识与防护意识。基本护理服务理念与思想均遵从“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以讲座的方式告知医护人员PDCA循环管理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使其认识到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包括医院感染的基础理论和预防操作技巧在内的个性化培训方案。组成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各科室护士长、监督人员、消毒隔离人员、问题反馈人员,分配好每个组员的任务,定期汇报,工作质量奖罚分明。(2)实施阶段。严格遵从预先制定的培训计划,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实施操作技能与理论培训,前者的重点内容为医院感染如何正确预防、正确使用防护用具的方式、医疗废弃物如何正确规范处理等;后者的重点内容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培训结束后,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类型之一,传播途径为飞沫、呼吸道分泌物等,在接触患者前,医护人员须佩戴好口罩并严格洗手,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体液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可引起护患交叉感染和护理人员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须佩戴手套、防护镜并穿上隔离衣;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须销毁处理;枕头与注射器等须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处理,防止针头刺伤护理人员,以防出现医疗垃圾传染疾病。医务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配配合消毒隔离人员工作,如规范操作经消毒的工具,避免感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须放在指定位置。医护人员与消毒隔离人员相互监督、配合,及时指出不规范之处,不断改进。(3)检查阶段。护士长需到现场监督指导,检查护士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情况;定期指派专人在操作人员不知情且护理工作较为集中时段进行暗访,检查医院感染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质控科需安排专人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完善奖惩机制,暗访结果、考核成绩与科室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关联。(4)处理阶段。仔细分析暗访、检查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督促护理人员实施改进后的计划,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呼吸道感染、针刺伤等护理人员医院感染与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等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记录两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吸痰管等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B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针刺伤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等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
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情况比较[n(%)]
2.2 两组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情况比较
两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吸痰管分别抽样36份、42份、40份、38份。B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吸痰管的合格率均为100.00%,吸痰管检查合格率与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总合格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等检查合格率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B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23±2.76)d,低于A组的(17.65±2.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4,P=0.000)。
3 讨论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大量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此,若不注意,极易出现感染[7]。患者因疾病入院治疗,加上抵抗力差,机体虚弱以及导尿、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护理措施,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而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因素,是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8-9]。医院感染一直以来是医学界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医院感染可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导致即将痊愈的患者出现严重感染而死亡。医院感染的消毒管理工作是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临床对消毒隔离管理工作的实施也很重视,但限于无成熟完备的工作过程模式,工作管理质量短时间内无法再度提高。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较为常见,是一种科学化、标准化循环系统的护理模式,经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方面实施护理,持续性循环运转,可不断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对应处理措施,及时纠正错误,致使护理更具统一性、持续性、完整性,螺旋式提升护理管理质量[10-12]。刘玲等[13]研究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医院感染率为1.55%,高于实施后的0.54%;实施后考核成绩合格率、手卫生合格率、空气培养合格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诊断仪、彩超机与血台在实施后物体表面菌落数明显降低,杀菌率明显升高。周立蓉等[14]将PDCA循环法用于妇科门诊医院感染中,结果显示,PDCA循环法实施后物体表面细菌学监测、空气培养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DCA循环法实施后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执行率优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的侵入性操作和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1%、1.9%,低于实施前的14.6%、9.8%;医务人员的针刺伤、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4.8%、0.0%,低于实施前的40.7%、14.8%。提示PDCA循环法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效果。本研究中,B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针刺伤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等发生率低于A组,痰管检查合格率与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总合格率均高于A组,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效果显著。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4项操作过程简单实用,从计划至处理,每项工作相互独立、相互补充,能使护理工作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形成一条紧密联系的锁链,可使工作进展有条不紊的进行,能有效落实护理工作,能及时发现任何一个环节所出现的纰漏,及时纠错、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利于提高院内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率。同时,PDCA循环管理模式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控意识、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能够将各项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利于护理人员更加高效的执行感染预防措施,提高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质量,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利于患者康复[15]。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院内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