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05-21李春梅吴学永
李春梅 吴学永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 525200
肝癌作为目前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特征,中晚期会出现肝区明显疼痛、进行性消瘦、腹胀、上腹部包块等[1-2]。有研究报道提出[3],我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11万,在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中约占45%,如果不予以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时间仅有0.7~8个月。在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发病率居第二位,仅仅次于肝细胞肝癌。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然而,多数患者在发现自己患病后,往往就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对于这一种疾病需要早做诊断和治疗[4-5]。早期诊断肝癌的主要途径包括螺旋CT及MR,两种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敏感度,能够清晰反映病灶组织。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寻找一套适宜的临床诊断模式,给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疑似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1~80岁,平均(57.6±5.2)岁,所有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发现,52例患者中有48例确诊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纳入标准[6]:(1)资料健全者;(2)依从性较好者;(3)所有患者均存在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乏力纳差、食欲减退、发热寒战和消瘦,被怀疑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排除标准[7]:(1)严重脑、心、肾、血管等病变者;(2)不愿加入本次研究且不予合作者;(3)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观察组所有病例扫描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6通道体部相控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轴位T1WI、T2WI和压脂T2WI。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注射剂量为15mL,肘静脉快速推注,注射后延迟5~10s开始动脉期图像采集,采用THRIVE序列(TR/TE:251.3ms/4.9ms)进行全肝扫描,层厚度和层间距均为0.6mm,采集1次,每个动态扫描时间为15s,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1次动态扫描,1min后行门脉期图像采集,3~5min行延迟期图像采集。要求患者扫描前6~8h不能进食。对照组采用螺旋CT诊断,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对患者行CT扫描,80mA,120kV,层厚度为5mm,平扫患者上腹部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经其肘部静脉注射碘伏醇,注射速度为3mL/s,注射剂量为90mL,注射后间隔40s对其进行螺旋CT扫描,根据患者情况对各期增强扫描开始具体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表1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8]。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48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发生在肝左叶有22例,肝右叶有16例,同时累计肝左、右叶有10例,肿瘤大小为1.2cm×2.6cm~8.5cm×7.4cm。病理分型主要有肿块型26例(54.2%)、侵润狭窄型16例(33.3%)、腔内生长型3例(6.25%)和肿块不明确型3例(6.25%)。
2.2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MR与CT联合诊断灵敏度(93.75%)显著比MR(79.17%)、CT诊断(72.92%)高(P< 0.05),在准确度上,三种诊断方式分别为76.92%、71.15%及92.31%,联合诊断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3 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学图像
图1为CT平扫图片,可发现肝右叶出现局部低密度肿块,且边缘模糊不清,病变形态呈现出卵圆形不规则形态,早期强化不明显。图2为MR扫描图片,T1WI上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可发现边界不清的肿块,边缘强化,在延迟期呈现向心性强化。
图1 CT平扫图片
图2 MR扫描图片
3 讨论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原发肝脏肿瘤,目前病因并不明朗,普遍认为与慢性炎症性肠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寄生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9],肿瘤早期多数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常常在肝功能异常时行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肝脏肿块。临床症状多为腹部不适、呕吐、夜间盗汗和乏力等,部分患者因肿瘤瘤栓阻塞胆管或转移淋巴结、肿瘤自身压迫胆道等引起黄疸,还有部分患者能够扪及右上腹部肿块[10-11]。
与肝脏其他种类的恶性肿瘤相比,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比较短,切除率和治愈率都比较低,即使是在治愈后,患者的恢复也并不佳。而对于没有进行治疗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者,其预后极差,其生存期基本不会超过3年[12]。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及如何提高该病的阳性诊断率,尽早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以防病情恶化产生严重后果显得尤为重要[13-14]。随着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CT、MR因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敏感度,均已为临床常见的诊断方法。但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早期肿瘤较小时或病变不典型时易与肝内其他病变相混淆,单用CT、MR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不高。刘红军[15]研究表明,采用MR与CT联合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比单纯应用MR或CT诊断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MR与CT联合诊断显著比MR、CT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CT、MR平扫对直径<1cm的肿瘤难以检出,病变与邻近肝实质表现无法明显区别,仅有大约25%的患者可发现病灶远端存在见局限性胆管扩张、胆汁淤积或胆结石等间接征象。CT、MR增强扫描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为少血供型,动态增强扫描后,可以发现病灶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异,早期强化程度不明显,对比剂注入后延迟强化、线样或网络样边缘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这种延迟性强化形式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以胆管癌最为常见。因此当肿瘤表现较典型、肿块较大时,单用CT或MR检查即可满足一般的临床需要,患者的经济能力也易于接受。而当疑似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病变体积较小、影像表现不典型而患者经济能力较好时,可使用CT联合MR诊断,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