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7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IL36RN基因突变检测及基因型-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

2019-05-21李璐璐付希安王真真于功奇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杂合银屑病基因突变

李璐璐 付希安 王真真 于功奇 刘 红 张福仁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GPP)是一种泛发的、反复发作的系统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常伴有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等,严重者可并发内脏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最早,Marrakchi等[2]提出白介素36受体拮抗基因(interleukin36 receptor antagonist gene,IL36RN)突变与家族性GPP的发病相关,IL36RN突变引起的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36 receptor antagonist,IL36Ra)活性降低(deficiency of interleukin thirtysixreceptor antagonist, DITRA)可能是引起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无菌性脓疱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病程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寻常型银屑病(PV),GPP可分为合并PV的GPP及单纯型GPP。我们及其他团队研究表明IL36RN基因的突变率在单纯型GPP中明显高于合并PV的GPP组,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单纯型GPP是区别于合并PV的GPP一种GPP类型[3,4]。另外有研究表示,IL36RN突变基因型与GPP患者的临床表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5-7]。

本研究拟通过对107例中国汉族人群GPP进行IL36RN直接测序,并对其进行基因型-临床表型分析,以探讨该基因与GPP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招募了107例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的GPP患者。由我院超过2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诊断。所有的患者表现为原有银屑病斑片或弥漫性红斑基础上脓疱,多数患者出现高热、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组织病理学可见典型的表皮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Kogoj海绵状脓疱。依据《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皮肤病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采用统一设计的GPP遗传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民族、住址等)、GPP发病年龄、PV发病年龄(合并PV患者)、诱发因素、银屑病家族史。检查结果包括体温、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选取所有结果记录值中的最高值。

1.2 方法

1.2.1 样本准备 收集107例中国汉族GPP患者肘静脉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QuickGene DNA whole blood kit L, KURABO公司,日本)。利用全波长紫外线分光光度计ND-8000(NanoDrop公司,上海)测定基因组DNA纯度及浓度。将DNA原液标化至96孔板中,模板DNA浓度为30 ng/μL。

1.2.2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及DNA测序 扩增IL36RN基因(参考号NM_012275.2)的全部4个编码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引物序列见表1。PCR采用12.5 μL体系:Taq master Mix(包含dNTP、Taq酶和缓冲液)6.5 μL,灭活的去离子水ddH2O 5 μL,上下游引物(F+R)各0.5 μL,模板DNA 0.5 μL。PCR反应条件:预变性95℃ 10 min;进行以下35个循环:变性95℃ 40 s,退火(退火温度见表1)30 s,延伸72℃ 1 min;最后延伸72℃ 10 min。利用ABI 3500XL基因测序仪(Applied Biosystems,美国)测序。将测序结果和参考序列同时输入到NCBI/BLAST中比对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22.0版本处理。除了描述性数据,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百分比(频率)表示。携带或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患者临床表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采用Pearson’s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107例GPP患者中包括31例单纯型GPP患者和76例合并PV的GPP患者,包括31例儿童型GPP患者和76例成人型GPP患者,GPP患者及各亚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等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07例GPP患者的基本资料

注:GPP,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PV,寻常型银屑病;GPP + PV,GPP发病之前、之后或同时出现的寻常型银屑病症状;成人型GPP,GPP发病年龄≥18岁;儿童型GPP,GPP发病年龄<18岁

2.2 IL36RN基因突变分析 对107例GPP患者进行IL36RN基因测序,共检测到9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总结见表2。

我们的研究中,共发现了3个新发突变位点p.Arg10Gln, p.Leu78Pro和p.Tyr89X。突变点p.Tyr89X为终止错义突变位点,在1例单纯型GPP患者中检测到。应用基因突变致病性预测工具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点p.Arg10Gln和p.Leu78Pro进行功能预测,PolyPhen2(http://genetics.bwh.harvard.edu/pph2/bgi.shtml)将2者归类为有害;SortingIntolerant From Tolerant(SIFT)(http://sift.bii.a-star.edu.sg)将突变点p.Arg10Gln预测为无害,将突变点p.Leu78Pro预测为有害。

2.2.1 IL36RN基因型-GPP临床表型关联性分析 根据基因型将107例GPP患者分为三种亚型:A. 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GPP患者(62例),B. 携带杂合IL36RN基因突变的GPP患者(20例),C. 携带隐性IL36RN基因突变(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即含2个或2个以上突变等位基因)的GPP患者(25例)。所有GPP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见表2,利用2×2四格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的分析方法分别比较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GPP组(A)与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GPP组(B + C),携带杂合IL36RN基因突变组(B)与携带隐性IL36RN基因突变组(C)的IL36RN基因型-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详细分析见表3。

表2 107例患者IL36RN突变点总结

表3 所有GPP患者的临床表型与IL36RN基因型关联特点

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所有GPP患者皆来自山东省或周边地区。107例GPP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31±18.05)岁,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28:1。统计分析发现携带或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组(A vs. B+C)、携带杂合或隐性IL36RN基因突变组(B vs. C)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差别(P>0.05)。107例GPP患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所有患者的32.7%(35/107),其余诱发因素包括季节改变、妊娠、暴晒、外伤、手术、药物等,但伴发诱发因素与否与GPP患者是否携带IL36RN基因突变无关。107例GPP患者中只有20.6%的患者有明确的银屑病家族史,且与GPP患者是否携带IL36RN基因突变无关(P>0.05)。107例GPP患者的平均GPP发病年龄为(31.31±18.59)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在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GPP患者(27.8±20.31)岁明显低于不携带突变的患者(34.51±17.43)岁(P=0.028);其在携带隐性突变GPP患者(17.92±9.17)岁虽然低于携带杂合突变的GPP患者(30.67±21.3)岁,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部分GPP患者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曾出现PV症状,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GPP患者合并PV的概率明显低于不携带突变的GPP患者(57.8% vs. 80.6%,P=0.010),但携带隐性突变或携带杂合突变的GPP患者合并PV的概率无明显差异(70% vs. 48%,P=0.138)。接近50%的GPP患者病情曾反复发作(发作>2次),统计分析发现携带IL36RN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不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更易再次发作(62.2% vs. 38.7%,P=0.016),且携带隐性突变患者的再次发病率明显高于携带杂合突变患者(84% vs. 35%,P=0.001)。大部分的GPP患者都曾伴发系统性炎症(体温>38℃,白细胞计数>12×109/L),但携带或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与GPP患者是否伴发系统性炎症无关(P=0.333),而携带隐性突变患者系统性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携带杂合突变患者(100% vs. 50%,P=6.10E-05)。

3 讨论

IL36RN编码一种可溶性分子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36 receptor antagonist,IL36Ra),主要表达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IL36Ra通过拮抗IL36相关炎症因子的生物学效应,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加重。IL36是白介素-1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家族主要包括IL-36α、IL-36β、IL-36γ等11个成员[12,13]。小鼠的IL1F5与人类的IL36RN直接同源,当将小鼠的IL1F5基因敲除后,小鼠皮肤炎症反应的基础上脓疱发作,类似于人类的GPP[14],证实了IL36RN是引起GPP发病的一个致病基因。2011年,Marrakchi等[2]在9个突尼斯家族性GPP家族中检测到IL36RN基因p.Leu27Pro纯合突变,并提出家族性GPP倾向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随后,多个学者在多例散发GPP患者中检测到IL36RN基因突变,并研究发现IL36RN基因突变引起导致DITRA,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最终导致GPP的发生[11,15-17]。迄今为止,在亚洲、欧洲、非洲种群中,共发现20余个IL36RN基因突变与GPP的发病相关[2,7-11,15,17-19]其中突变点c.115+6T>C在亚洲GPP患者中突变率最高,突变点p.Ser113Leu在欧洲种群中突变率最高。

本研究发现了3个未报道的错义突变位点,即p.Arg10Gln,p.Leu78Pro和p.Tyr89X。其中突变点p.Tyr89X在1例单纯型GPP患者中被检测到,这例患者曾多次发病,病情较重,药物可诱发发病,曾被误诊为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我们认为该患者病情可能与此致病突变有关。突变点p.Arg10Gln和p.Leu78Pro被蛋白功能预测软件PolyPhen2认定为可致破环性错义突变位点。因此我们认为以上突变点具有潜在的致病能力,而其最终导致DITRA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2例GPP患者同时携带三个IL36RN基因杂合突变,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多的突变个数。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隐性IL36RN基因突变(纯合或复合IL36RN基因突变)与GPP的发病相关[2,11,20]。2015年,Hussain等[5]分析233例GPP患者的IL36RN基因型与GPP临床表型的关联,发现携带IL36RN基因突变患者较不携带IL36RN基因突变患者的GPP发病年龄更低,更易患系统性炎症,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发生PV的概率更低。而携带IL36RN基因隐性突变的患者较携带IL36RN基因杂合突变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更低,但伴发系统性炎症的概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随后,Wang等[7]通过对66例中国种群儿童单纯型GPP进行IL36RN直接测序,分析IL36RN基因型与GPP临床表型的关联发现,IL36RN基因突变型与GPP的发病年龄、次要炎症皮损征象(融合的脓湖、肛周糜烂、皱襞糜烂)、口服低剂量阿维A治疗后复发率等临床表型有关。另外,Mössner等[6]通过对66例欧洲种群的GPP患者进行IL36RN基因测序,分析其基因型-临床表型关联性发现IL36RN基因隐性突变型与GPP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相关,但IL36RN基因突变与GPP的发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各有不同,在此我们对107例中国汉族GPP进行IL36RN基因型与GPP临床表型关联性分析,认为IL36RN基因突变型与GPP患者的发病年龄、合并PV症状的概率、疾病反复发作的概率相关,而IL36RN基因隐性突变型与疾病反复发作的概率、疾病合并系统性炎症的概率相关,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IL36RN基因突变与GPP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一定关系,而携带IL36RN隐性突变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临床表型。

综上所述,IL36RN基因突变不仅与GPP的发病相关,与GPP的临床表型也相关。

猜你喜欢

杂合银屑病基因突变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