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路径
2019-05-20许赟
许赟
摘要:“80后”教师近些年来作为教育界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叙述了“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成长背景及特征,分析了其职业幸福感现状,找出了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并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三方面提出了提升其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关键词:“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112-04
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演变,“80后”高职院校教师渐渐走上了高职教育的重要舞台。他们已成为中青年教师的代表,逐渐由教育界的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化,其职业幸福感的拥有程度直接与幸福教育相关。国外对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指数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地位、学校性质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人年龄、性别等内部因素。国内的研究稍晚,刘次林(1999)和束从敏(2003)的《幸福教育论》分别是我国最早对教师幸福研究的著作及论文。近十年研究表明,以此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尚无,期刊及博硕士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少。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
一、“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成长背景及特征
“80后”高职院校教师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赶上了上小学、上大学均收费的班车,却没赶上统一分配工作和住房的班车,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不断变革的生育、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制度。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和优越富足的物质生活,逐渐追赶西方国家的网络聊天、购物、交易、教育等日益强大的信息网络以及西方传入的富足先进的饮食、服饰、宗教、语言、经济、社交、娱乐等先进文化而成长。然而,他们的教育主体大多是“50后”“60后”及少部分“70后”人群,他们身处的教育环境却是传统、守旧的。
源于独特的成长背景,“80后”高职院校教师通常具有崇尚平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注重自我、不容批评、承受力差以及容易抵抗等性格特征。当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主体传统的理念与其发生碰撞时,其会表现出叛逆、自私、创新等与传统的顺从、宽容、守旧等不相符的行为。
二、“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的分析
为了解“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开展此次调研。调研时间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调研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信息、职业幸福感程度以及幸福感获取、趋势、原因等。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37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率为80%。参与调查的女教师80人,男教师40人;年龄为32-35岁、教龄为6-10年的教师最多,占比均超过50%;80%的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83.33%的教师的职称为讲师;教师为独生子女的比率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比率;教师所在院校为省级示范性院校较多,而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占比只有16.67%,没有担任校长及副校长职务的,大部分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依旧为教师。执教混合年级的教师最多,而承担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数量相当。
(一)“80后”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信息的差異分析
经过检测、观察,发现设定的10个基本信息要素与“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间存在关联。结果显示,10个基本信息要素中,“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成长情况、执教年级、目前职务以及任教科目8个基本信息与其职业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最显著的是教龄及职称的差异。拥有11年及以上教龄的“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明显强于其他年龄组的教师。获得的职称越高,职业给教师带来的幸福感越强。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其他学历的教师职业幸福感较弱;拥有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职务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强于担任其他职务的教师。工作于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优于工作于省级示范院校的教师。
(二)“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
运用人脸量表,对“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的检测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总体来说,所调查的“80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职业幸福感状况比较良好,处于中上等水平,能够感受到幸福的达70.8%。虽然感到不幸福的教师所占比例不大,但仍旧存在感受不到幸福的教师,因此,不能忽略对他们的关注。
(三)自编幸福量表统计分析
运用自编幸福量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影响因素(包括正向影响以及负向影响)进行主成分提取。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工作成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从业动机、工作热情、工作情感、职业本身、身体健康这9个影响因素均与“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正向因素工作成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从业动机、工作热情与“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即“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成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从业动机、工作热情得分越高,人脸量表得分越低,其幸福感越强。负向因素工作情感、职业本身、身体健康与“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显著的负相关,即“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情感、职业本身、身体健康得分越高,人脸量表得分越低,其幸福感越强。
(四)“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获取分析
1.工作中幸福缺失的原因。
经统计发现(图1),收入低以80%的比例高居“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榜首。管理方式、个人发展机会有限、工作压力大也以较高比例紧随其后。
2.工作压力出现的原因。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管理方式是导致大部分“80后”高职院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占比70%。经与勾选其他选项的12名教师访谈,了解到他们工作压力出现的原因主要是:00后学生管理难、家庭不配合、工作枯燥乏味以及需要自己寻找提升自我的机会。
3.工作中获取幸福的原因。
图3所示,同事关系融洽、工作本身有乐趣、学生拥护、常能获得成就感和薪酬有保障占比均超过50%,是“80后”高职院校教师工作中获取幸福的主要原因。经与勾选其他选项的4名教师访谈,了解到他们从工作中获取幸福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寻找幸福感以及拥有假期。
4.缓解工作压力的途径。
如图4所示,“80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采取倾诉、运动和睡眠来减缓因工作产生的压力,提升自我职业幸福感。经与勾选其他选项的4名教师访谈,了解到他们缓解工作压力的途径主要是自我安慰和消费。
总体而言,“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良好。但是对于执教时间较短、学历层次较高、未承担管理角色、工作于示范性院校、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的“80后”高职院校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影响“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社会关注的片面与偏激
“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社会给予了“80后”高职院校教师较高的关注度和期待。而社会为他们的定位和定下的高基调未免有些片面与过激。虽然他们有独特的个性,但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压抑个人的观点。枯燥乏味的机械化重复劳动,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丧失,甚至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对社会也失去信心。社会自以为通过绩效工资就可以提高“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而现实改革中的改革速度过慢与外界对因其收入增长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不相符的。“80后”高职院校教师中出现的大龄教师不敢要孩子、二胎妈妈不敢请假、大多教师买不起房子、提及工作就满面愁容等现象,社会并没有关注过,也没有专门为他们定制何种制度,更没有想过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来为他们鼓劲儿。社会更多的是要求他们一味地单向付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偏激地批评和否定他们。在社会这样长期的片面与偏激关注中,他们必将逐渐失去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二)学校管理的守旧与呆板
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管好人很不容易。社会对教育的关注造就了上级部门对学校工作考核的紧凑。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的多少等,依旧是很多学校对一位教师考核与评价的关键依据。大部分学校依旧按照 “以人管人”的方式和模式对“80后”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管理,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性格特质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缺乏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使得本来就很有个性和思想的“80后”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的绩效考核、薪酬等制度产生了厌恶,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领导的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抵触,逐渐失去归属感,无法获取学校这个大家庭为他们带来的职业幸福感。
(三)个人成长的局限与迷茫
从小生活在蜜罐中,养尊处优的大部分“80后”高职院校教师意识不到其他行业与教师行业共同具有的艰辛,他们只局限性地看到自己工作的忙、累和压力大。他们中有些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和略势,没有恰当地利用性格特征开展工作,有时也听不进他人给予的建议,而是一意孤行。遇到问题时,从小养成的过度依赖的特性,使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不会自主学习。因为心高气傲,也不愿与他人交流经验,只会自我封闭。社会飞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缺乏团队合作,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学习,不将终身学习定位为自己成长中必要的一课,不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充实自我,只能让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难开展,感觉身心越来越疲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自然职业幸福感也会逐渐消退,自己也终究会被社会淘汰。
四、提升“80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一)社会给予全力支持
社会需要调整评价维度。对“80后”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要有别于其他年代的教师,要肯定和支持他们合理的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要努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支持、认可他们工作的意识和倾向。社会还要创设关爱的环境,出台政策法规保障他们的精神物质生活和基本权利,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释压。通过社会的努力,提升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二)学校注重有效管理
学校要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要善待尊重“80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优化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公平透明各项制度和评比、开展谈心谈话、进行各类培训和职业规划引导、组织好每年例行体检等,给予他们家的温馨感和归属感。学校要加强人性化及弹性化管理。要以关怀体贴他们为出发点,通过柔性管理、关爱管理等,以制度管人,支持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且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学校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动态的激励、竞争机制。对于为学校贡献大、学历提升、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要给予薪酬奖励。考核要公开透明,奖惩分明,公平性薪酬要加强,弹性福利待遇体系要推广,将合理的薪酬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三)教师重视自我提升
“80后”高职院校教师要正确认知自我。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命感、家长期待感和学生渴求感,明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热爱教师职业,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和修养。同时要注重调节自我。面对压力的出现,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的释壓方式,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要坚持运动、合理膳食,关注自我身体健康状况。要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学会放下和放松;要学会有的放矢、换位思考;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要善于理顺人际关系,努力增强自我喜悦感、归属感。教师还要重视充实自我。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思想也在更新,要多看各类书籍和新闻,多借助各类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来丰富自己。不仅如此,还要为自己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寻找提升自己的培训及学习渠道,由专至精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不怕苦累,砥砺前行,发现自我的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寻找职业幸福感。
责任编辑: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