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9-05-20浦海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有效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中职语文

浦海燕

摘要:传统文化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力,并自觉吸收,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职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69-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与语文学科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人类优秀智慧成果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并加以吸收,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内化成自我文化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是接下来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实践。[1]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就至关重要。本文在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语文课程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对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中职语文课本是经过语文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选编的、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教材,课本里面的内容含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并对这些内容和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研究,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渗透,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写作本词时,苏轼正被贬黄州,处于人生低谷期,满腹经纶却不得重用,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由于被贬职,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对文章进行深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身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是文言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内容和讲解方式的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多种方法结合,提高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指引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来,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互相交流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积极性,重视学生讨论环节,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提升。[3]例如,讲授《六国论》一文时,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此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它的史论内容,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很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此文,围绕六国灭亡的原因,编排舞台剧,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探究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一言堂的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当时的历史和作者的政治观点,以史明鉴,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生活体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还由于学生感觉教材内容离自己较远,无法切身体会文章内容。但其实细究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并不少,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阅读,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过年这个话题,我们在《祝福》文本中得知同在鲁迅的眼中,无论是“废历”,还是“古历”,“但对于这‘历的待遇是一样的:结账,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马将,拜年,‘恭喜发财!”在《過去的年》这篇文本中,在莫言看来,过去的年在腊八、辞灶日、除夕中依次展开,吃腊八粥、下饺子、祭灶、贴灶马头、祭祀天地神灵、装财神等一系列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让莫言至今怀念至深。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联系现在的年,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增加生活体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传统文化所吸引。

(二)诵读国学经典,扩大学生文化视野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有很多,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还仅是冰山一角。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延伸拓展学习其他经典作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选取了古代经典名篇,编写了4本校本教材,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书香进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开展“校园诗词大会”,使学生把诵读的国学经典活学活用,将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内课外。[4]

(三)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领略民俗文化风情

传统节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传统节日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加以利用,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人物或一些文章都与传统节日有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可适时引入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5]例如,在教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借机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并让学生谈谈现在过元宵节跟古代是否一样,让学生在感受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感受文化的传承;同时结合校团委围绕节日文化开展的各项活动,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这种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巧妙地进行了传统文化的體验式教育,让学生生动地体验民俗文化风情。

(四)基于文本,深挖传统礼仪文化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在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今天,更具有现代意义和普遍价值。礼仪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却没有得到提升,礼仪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学校作为宣扬中国传统礼仪的主阵地,语文则是礼仪文化传授的主力军。

在语文教材中,暗含许多中国传统礼仪。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就有尊师重道的礼仪传统。首先是题目“侍坐”,这个词的意思可以是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弟子们对待老师的尊重;同时在文中,孔子作为老师循循善诱,弟子们恭敬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知无不言,虚心求教都能看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尊敬师长这一传统美德。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九宾之礼”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廉颇对秦王说,“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另一次是“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那何谓“九宾之礼”呢?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我们还能从文本中挖掘出座次之礼,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在廉颇之右”说的就是古代的座次之礼。“右”这个细节才导致后续的廉颇对蔺相如“涂以口舌”而位次高于自己的不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另外,室内座位方向也有尊卑之分,南向为尊,皇帝与群臣同处一室,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如果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我们学过的《鸿门宴》中就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沛公地位和项羽一样,而且来者是客,应该坐在最尊位,文中这个座位安排,我们就能看出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特点。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放,王梅.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尝试[J].文教资料,2018(10).

[2]何艳红.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赜[J].成长之路,2018(10).

[3]曾凡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淮滨高级中学为例[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8.

[4]王莉,杨忠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实用语文教学的探索实践[J].职业技术,2017(12).

[5]彭静.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汉字文化,2018(1).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有效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中职语文
简论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试卷讲解有效实施的冷思考和研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