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素养测试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2019-05-20赫秋菊
赫秋菊
(沈阳工程学院 体育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体育素养代表了一个人的体育修为,是体育综合能力的体现。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是学生从有组织的进行体育锻炼,到自觉、主动参与健身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也是以班级建制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因此,精准测评大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
体育素养,从30年前的提出,到今天较为全面、深入的认知,经历了对体育素养概念、结构、功能、培养等一系列研究,为体育素养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英国学者Whitehead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贯穿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这是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概念,以此为基础,欧美其他学者对体育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Mandigo认为,“个体具备促进个人参与不同身体活动的运动能力。”国际体育协会提到,“体育素养是个体体育方面的动机、自信、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以及生活中所有的身体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加拿大学者对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他们针对8~12岁学生开发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the 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PLAY)是一套集专家测评、家长测评、教师测评与青少年自评为一体的、关注变化趋势的“立体环绕式”测评工具,在测评内容、方式、主体维度、体系结构上均有侧重和特点。国内学者陈思同等人认为“体育素养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于秀等人在提出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用实证的方式,通过理论筛选、调查、实践、特尔斐法、AHP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了以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三类为一级指标的三级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学体育目标,编制了大学生体育素养测试量表,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水平和大学体育教育质量,查找不足,以评促建,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学生体育素养测试量表》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量表中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做出建构和科学性检验,运动能力测试指标来源于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相关专家已经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并在多年测试中得到了认可,本文不再赘述。
调查对象为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共计15人,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有效性进行2轮不记名打分;测试对象为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围绕“体育素养”“评价标准”“高校大学生体质”等关键词,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政策、专著等材料,了解大学生体质情况和体育素养评价方式等信息,为确定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提供理论支撑。
(2)专家调查法:选取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15人,对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内容效度进行2轮不记名调查。
(3)测试法:随机选取沈阳工程学院大二学生40人,进行了2轮测试,间隔3周,检验量表的区分度、信度。问卷发放40份,回收40份,有效率100%。第二轮测试在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进行,有效问卷825份。各年级、性别、入学时文科与理科人数基本均衡。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内部一致性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梳理、参考前人对体育素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目标和功能,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经过2轮特尔斐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体育素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一级指标有三项,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运动能力。体育意识是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包含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等。体育行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及具体的体育生活方式,这里主要指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锻炼次数、锻炼方式等外显行为。运动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运动能力,本文从国家体质测试中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测试指标,全面反映了学生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能力。
表1 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2.项目分析
釆用CR值对各条目的区分度进行检验(见表2)。当CR>3.0时,代表条目的鉴别度较好,反之,则意味着鉴别度差,可以考虑将之删除。从表2可以看出,条目2的CR值小于3.0,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剔除,条目14与15、17与20、18与21需要合并,19与1重复,剔除19。同时在第一轮测试中的条目,有些表述不好理解、有些运动项目在大学开展程度不高,学生认知较低等都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形成了第二轮16个条目的测试量表。
表2 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测试项目分析表
3.信度分析
(1)重测信度。对随机抽取的40名学生间隔21天进行重复测试。将前后两次的测试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见表3),相关系数r≧0.9为很满意,r≧0.8为较好,r≧0.6为可以,r<0.6则为不太可信。表3中r值均大于0.6,说明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表3 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皮尔逊相关系数表
(2)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做了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如果克隆巴赫α值小于0.6,表示内容一致性较低,0.6-0.8之间表示内部一致性尚好,而理想状况则希望在0.8及以上。本量表的α系数均在0.6以上(见表4),且有13个条目在0.8以上,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表4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α系数表
4.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评价法对测试条目的内容效度进行9级划分,1表示非常不满意,9表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越满意。经过15位体育教育领域专家对大学生体育素质评价量表的条目、总量表和分量表进行评判,结果见表5、表6,专家评分均在7分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表5 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表
表6 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表
(2)结构效度。量表结构效度高与低,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和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解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样本采用第二轮测试数据。衡量取样适当性的KMO值大于0.5即可,本文为0.71,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很多,适合做因子分析,且Bartlett球体检验的χ2值为318.45,自由度为17,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先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7,表7中,根据特征根值λ≧1,选取3个主因子;每个因子的载荷在对应所提取的公共因子的载荷量都在0.5以上,无需对条目进行删除。根据专业知识为3个主因子命名,条目17-21,是表示一个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命名为“运动能力因子”;条目1、13-16体现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和体育锻炼强度有关体育行为方面的问题,命名为“体育行为因子”;条目2-12,是有关健身知识、运动动机、参与运动的活跃度,命名为“体育意识因子”。可见,这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4.54%,且与理论构念相契合,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7 体育素养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续表
三、结 论
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21个测题构成。三级指标为测试指标,包括健身知识、运动动机、参与运动活跃度、每周平均步数、每周高强度锻炼次数、每周面对屏幕时间、速度、力量、柔韧、耐力。
对编制完成的《大学生体育素养测试量表》分别作了项目区分度、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以用于团体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