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

2019-05-20赵文燕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专业

赵文燕

(沈阳工程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36)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格局。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旨在从政策层面引领一批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人才,主动服务地方,这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在转型背景下,大多地方本科高校的育人模式仍存在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2]“广义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内容,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3]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技能人才[4]。

综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夯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一线的效率,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明显

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满足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部分地方高校缺乏明确的办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办学类型、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定位不够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传统办学类型上片面追求惯性发展,存在办学同质化倾向,办学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育人质量的高低。多年来,地方高校仍沿用理论型人才培养的旧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实践教学安排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实效性差,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类别较多,学时分配不均,一些必修的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较大,理论课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不利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在实践教学安排中,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实习较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对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尚未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仅仅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为满足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途径培养更多、质量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合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地方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停留在签署协议层面,双方在合作的主动性、长期性及合作深度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难以激发双方深度合作的有效动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1.明确办学定位,校企共同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师及其职责(2016版)》。“一个学校的特色与其学科定位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地方本科高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及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明确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应用性,注重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科学制定并实施符合地方发展需求和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沈阳工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服务电力、服务辽宁,工程教育、应用为本,产教融合、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形成了校内外调研报告,对社会需求进行了精准分析,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凝练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能力培养模块,本着“夯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理念,经过校企双方的多次论证,历时一年,全校33个专业各自制定了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为有效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制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师及其职责(2016版)》,形成了由专业负责人、模块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了专业、模块、课程等教学任务与执行教师的对接,明确了执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职责,实现了执行教师责任化与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广大执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层层负责方式,使培养方案的落实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教学过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为培养方案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通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形成了以能力模块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每个专业至少建立3~5个能力模块,配备相应课程,以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子能力。各个部分子能力构成相对独立的能力模块,最终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各专业打破了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及有效的课程设置,配置了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践环节,形成了“三级、二级、一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分为运行与调控能力、运维与检修能力、规划与设计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四个子模块,每个能力模块下又设置了若干课程及与其相配套的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3)实践环节项目化,建立“三级、二级、一级”逐步递进的实践项目教学体系。为加强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在课程模块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级、二级、一级”逐步递进的实践项目教学体系。三级项目是基于一门课程而开展的实践项目,是实践项目中最基本的单元。二级项目是基于一个模块内多门课程而开展的实践项目,是针对某一模块能力培养的基本训练。一级项目,是基于多个模块而开展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三级、二级、一级”实践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如,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运行与调控能力模块等四个子模块中设置了9个三级项目、6个二级项目和4个一级项目,以支撑学生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操作、电气接线设计等15种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5](国办发〔2015〕36号)及《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6]文件精神,沈阳工程学院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课程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通过组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开设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网络专栏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该中心开发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案例和任务教学,采用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分享、头脑风暴、直观感受、媒体借用、创业模拟、拓展训练等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实施人,以乐观、主动、协作、灵活的态度探索学习,融入到创新创业领域的思考与应用中。

(2)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沈阳工程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在各专业能力模块内设置了创新性、设计性较强的三级项目、二级项目、一级项目,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同时,在各个二级学院设置了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环境保障。各专业分别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发明专利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途径获取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分转化表

(3)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通过聘请各行业企业的创业者,纳入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仅可以壮大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还可以拓宽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人才结构。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开展“创业者说”活动及创新创业赋能课程集训营等方式,邀请知名企业家以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沈阳工程学院将入库的创新创业导师列入十三五师资专项“创新创业导师支持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另外,学校不断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制定了“创新创业周”计划,让学生在学期初或期末的一周内,深入到各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与生产调查,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1)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省部共建沈阳工程学院。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沈阳工程学院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辽宁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电投共建沈阳工程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电投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予指导,支持学校为集团公司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持教师到集团公司系统挂职锻炼或参加社会实践,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科研机构与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集团公司建设发展。沈阳工程学院为国家电投建设和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撑,双方围绕电力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为国家电投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面向国家电投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成果转化;与国家电投共同研发继续教育项目,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发专项培训包,开展特色培训。

(2)组建能源、电力产业的校企联盟。为扎实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发展,辽宁省教育厅出台了鼓励高校成立校企联盟的指导意见。沈阳工程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成立了“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依据行业企业人才和科技攻关需求,引领高校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行业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通过联盟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和成员间的技术合作;让联盟内高校与企业自由组建企业研究院,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建立联盟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提高各高校的人才供给质量,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人才,为辽宁省新能源电力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国家振兴辽宁战略的实施和辽宁经济的发展。”[7]

(3)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学校聘请了区域电力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与各专业团队骨干成员组成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的合作方式、目标和管理制度等;聘请企业技术管理骨干担任二级学院的兼职副院长,并制定了兼职副院长工作职责及聘用办法。目前,学校与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国电投东北电力有限公司、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等几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电力学院、能动学院等各二级学院,并展开了深度合作。另外,机械学院与沈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长风物流创新实验班”等。通过与区域电力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校企双方不断开拓创新合作模式和实践教学思路,培养了一批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应用技术人才。

4.以制度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1)制定《沈阳工程学院二级学院企业兼职副院长职责及聘用办法》。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实现产教融合,二级学院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或实务部门聘请了熟悉本行业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的高级人才担任各二级学院兼职副院长,如电力学院聘任国家电网东北调控分中心副主任邵广惠为企业兼职副院长,能动学院聘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史建军为企业兼职副院长。同时,学校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二级学院企业兼职副院长职责及聘用办法》,并按月支付劳动报酬。《办法》中明确了企业兼职副院长的工作职责与权利,包括全面参与学校治理、教学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等。

(2)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为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咨询指导作用,做好学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以“督态度、导业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即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尤其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调研与指导;参与2016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工作;对应用型教材立项与第三届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

(3)建立“备案式立项”制度,以制度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为全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教学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学校本着“立足转型,服务教学;结合实际,聚焦应用;宽进严出,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行“备案式立项”制度,以制度创新引领教学改革。备案式立项制度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更加注重实效。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现好的研究课题,经专家审核指导后,随时可以立项,并且专家从课题立项到结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的备案式立项制度,鼓励广大教师针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改革等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推进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首先要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变,要把低水平、低投入的实践环境建设向高水平、高投入的校内外实践环境建设转变。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明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深入落实,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与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制度创新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质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