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对主体互动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9-05-20张志华芮李婷杜万恒
张志华,芮李婷,杜万恒
(1.南京邮电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协同创新作为近年来最新发展的创新范式,不仅受到企业家们的积极实践,同时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跨组织边界组建协同创新网络,充分识别、获取并有效整合企业组织内外部的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积极互动来提高创新绩效、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为特征的协同创新模式,既是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具有技术性强、能耗少、污染低、应用范围广等特征,已被世界各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物联网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何快速提高物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来自全球范围的竞争态势,物联网企业必须与上下游企业、客户、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广泛的协同创新网络,并通过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提升创新绩效增强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创新发展。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Hadjimanolis指出,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用户、中介组织、供应商、研究机构等形成的水平或垂直节点构成的关系总和[1]。国内学者彭纪生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将各种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并通过协同行动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实现创新目标[2]。在创新网络逐渐走向系统化大背景下,学者们将协同理念和创新网络进行融合界定,逐渐形成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解学梅指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各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相互合作和协同效应中形成的长效稳定的知识链和技术链,具有技术转移、知识溢出和学习特征[3]。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本文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以某项具体实施项目或者重大协同任务为目标,跨组织边界与相关供应商、用户、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协同主体之间的深度互动、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网络体系或网络系统,企业通过这种协同创新网络可实现1+1+1>3的创新叠加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网络与传统的企业创新网络和“产学研一体化”有本质上的差异,协同创新网络超越“产学研”界限,具有“深度协同”的特征,它是各要素间关联、互动、协同的复杂系统,是复杂协同网络创新环境下的自增益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4-6]。与一般的创新网络相比,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更加注重创新主体间的技术转移、知识交互和信息流通,强调创新主体间的积极互动和创新行为的整体协同效应。
(二)理论假设
1.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主体互动。关于协同创新网络的特性,国内外学者多有研究。Ferrary认为开放性是协同创新网络的显著特点[7]。Eisingerich等把协同创新网络强度定义为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交互的频率、交往的稳定性和互信程度的综合表现。罗志恒等基于中小企业的现状,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强度与资源获取能力有关。综合已有学者研究,本文认为,开放度、紧密度和稳定度是物联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最显著的特征,是否具有这些特征以及程度如何可能影响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
Khamseh认为,协同创新网络内各主体间积极互动会影响知识、技术转移的成效,以及企业整体创新绩效[8]。Wang J[9]、Grillitsch M[10]、Guan J[11]等认为,协同创新网络的中心度、主体间互动频率与知识转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影响。高质量的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关系和互动效果将促使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内愿意贡献自己的创新资源,积极主动的参与协同创新活动,并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促进创新绩效[12]。王睢认为创新主体间合作的本质是整合及利用协同创新网络中相匹配、互补的跨组织资源,提高企业及整个协同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解学梅在借鉴Wang et al、Fink等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互动性的测量指标[13]。综合已有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度、紧密度和稳定性可能有助于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并将影响主体间互动的频率、强度等。特别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物联网企业来说,面对高成本、高风险、技术和市场不太确定的特定任务型或者特别目标型组建或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其开放、紧密和稳定程度可能影响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对创新主体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协同创新网络紧密程度对创新主体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协同创新网络稳定程度对创新主体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创新主体互动与企业创新绩效。Marks、Mathieu&Zaccaro将互动定义为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行动,并且认为这些行动是受团队任务的导向以实现共同目标[14]。林建认为互动是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交往接触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的,其可以通过强度、频率等来衡量[15]。本文认为,“创新主体互动”是指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各参与主体的高层、团队以及成员之间进行的为促进具体协同目标或任务实现的相互支持依赖的行动,其主要通过强度、深度和持久度的三个特征来表现。
企业与各创新主体间的信任程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交流频率和整合效果可通过协同创新网络来提升[16]。Ancona等认为,团队互动对于提高团队绩效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团队核心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紧密的人际关系和畅通的合作沟通渠道有利于实现团队目标。Barrick和Stewart的研究认为,创新绩效会受到团队创新过程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团队内部及其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高频互动带来的效应。何郁冰认为,各创新主体间频繁的互动,面对面交流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团队之间形成稳定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提高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转移和吸收[17]。多数学者认为,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团队互动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互动越强烈,创新绩效越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创新主体互动的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创新主体互动的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创新主体互动的持久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创新主体互动的中介作用。Johnson提出,稳定而持续的协同创新网络内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能够减少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合作互动的质量,进而提升创新绩效。陈光强调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创新主体间的深度互动来实现的,他认为企业把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推动整体效益将显著高于未建立协同创新网络企业的效益[18]。张晶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建构了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以知识协同为途径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探析了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19]。林建从创新资源整合和团队互动两个维度构建协同创新的绩效提升模型,实证分析了团队互动在创新资源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15]。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7:创新主体互动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互动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见图1)。协同创新网络影响主体互动和企业创新绩效,主体互动起到中介作用。
图1 研究框架
(二)变量测量
本文用作实证资料的问卷量表,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需要进行了完善和修改。为保证研究中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本文进行了预测试,并通过预测试剔除了不合适的问卷题项,最终形成了实证用正式问卷。所有量表采用Linker五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1~5分。
1.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测量。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作为研究模型中的自变量,在参考了Ferrary[7],池仁勇[20],何郁冰[17]等学者观点基础上,将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作为测量维度和因子,共通过21个题项来测量。
2.对创新绩效变量的测量。本文将创新绩效作为研究概念模型中的因变量,在参考了Faems et al[21],解学梅[13],段晶晶[22],赵颖斯[23],赵波[24]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对象,将成果转化绩效、知识创新绩效、人才开发绩效和产业融合绩效作为其变量的测量维度,并通过16个题项来反映。
3.对创新主体互动的测量。本文将主体互动作为研究概念模型中的中介变量,在参考了Marks、Mathieu&Zaccaro[14],林建[15],陈光[18]等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物联网企业的特性,将创新主体互动的强度、深度和持久度三个维度作为其测量因子,共通过9个题项来测量。
(三)量表设计过程和样本选取
本文经过大量文献研究与物联网企业调研,充分吸收已有研究者的成果,并向有关学者、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咨询、征求意见,逐步形成量表。为提高问卷量表的信效度和可靠性,研究者还进行了预试,通过预试剔除了不合适的题项,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量表。
在样本的选取上,本文选择江苏物联网企业为例,原因在于,近年来江苏物联网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已形成以无锡为核心区,南京、苏州为支撑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区域内物联网企业集聚度较高,发展基础较好,典型企业选择余地大,总体上看,江苏已成为国内物联网发展的先行区和核心区,在样本选择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者共调研了160家物联网企业,发出800份问卷,回收720份问卷,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650份。受访对象主要为企业的高管,或负责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等业务和领域的部门负责人。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采取内部一致性指标(通常用Cronbach's alpha值表示)对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度和稳定程度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55、0.883和0.851;创新主体互动的强度、深度和持久度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61、0.794和0.861;创新绩效的Cronbach's系数为0.930。结果均超过了0.7,表明本研究变量在内部一致性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主要是通过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由表1可知,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由此,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二)相关性分析
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前,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初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运用SPSS22.0软件,对模型中所有变量进行Person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稳定程度与主体互动的3个测量维度以及企业创新绩效显著相关(P<0.01),假设 H1、H2、H3、H4、H5、H6 得到初步支持,适合进行下一步研究。
表1 因子载荷分析结果
表2 主要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三)对假设的检验分析
1.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主体互动的回归分析。在研究者设定的概念模型中,主体互动的影响因素为协同创新网络,包括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度、紧密度和稳定度,所以估计了四个模型。其中模型1只包含控制变量,有员工人数、企业年龄和企业年平均销售额,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逐步纳入了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以验证协同创新网络因素对主体互动的影响假设。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主体互动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新变量的加入,模型R2值有显著的提高。在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因素中,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能够解释创新主体互动建构总体方差的60.9%,三者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显著性水平P<0.001,说明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因素对主体互动建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开放程度、紧密程度和稳定程度对企业主体互动有显著正向影响。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H1、H2、H3通过验证。
2.创新主体互动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在研究者的假设模型中,主体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会产生一定影响,主体互动包括主体互动的强度、主体互动的深度和主体互动的持久度三个维度。所以根据研究者假设估计四个模型。其中模型1只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逐步纳入主体互动的强度、主体互动的深度和主体互动的持久度,以验证主体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随着新变量的加入,模型R2值有显著的提高。在主体互动的结构因素中,主体互动的强度、主体互动的深度和主体互动的持久度能够解释创新绩效建构总体方差的37.3%,三者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主体互动的结构因素对创新绩效建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主体互动的强度、主体互动的深度和主体互动的持久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者所提出的理论假设H4、H5、H6 通过验证。
表4 主体互动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3.创新主体互动中介作用分析。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假设模型,主体互动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间有中介作用,所以估计三个模型,模型1只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模型3加入主体互动,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主体互动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由表5结果可以得出,自变量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性P<0.001,验证了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主体互动变量后,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水平下降了,因此,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主体互动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协同创新网络通过主体互动来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假设H7通过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主体互动有正向积极作用。本文实证分析验证了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主体互动的研究假设,即协同创新网络对主体互动有正向影响。研究显示,协同创新网络开放程度越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其中,其互动强度会增加,从而各方资源与信息会得以共享与利用。另一方面,如果协同创新网络紧密性越高,越有利于合作伙伴间更加频繁、深入和持久的互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之间的互动会从有形的资源发展到无形的资源战略合作,以求共同发展。此外,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程度如何也会影响到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状态,协同创新网络越稳定,各方的互动也就越持久稳定,各方的合作会更紧密。相反,如果协同创新网络不稳定,各方的合作会更加不稳定,创新主体互动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2.创新主体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并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创新主体间互动的强度、互动深度以及互动的持久度对物联网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增加互动,会更好地共享资源,达到配置最优。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不仅包括人才的互动、技术的互动和知识的互动,也体现在企业与各创新主体的高管之间、管理团队之间,以及个体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这些互动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总之,协同创新网络内各主体间频繁、深入、持久的互动会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在研究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互动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之后,本文还探究了主体互动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创新主体互动在物联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
(二)启示
研究发现,那些依托具体项目或协同任务而有针对性建立的协同创新网络,企业与各创新主体之间才能更有效的形成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物联网企业应以承担的物联网示范工程或具体的实施项目为依托,选择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建立参与主体规模适当、开放度高、相互间信任感强、合作互动紧密、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本文研究还表明,创新主体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协同创新网络大部分是通过主体互动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物联网企业应充分重视与协同创新网络内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包括从企业高层到企业中层各部门,从创新、管理团队到一线人员的研发、管理人员之间都需要对应交流互动,根据协同创新网络实施的目标和项目,确保各层级之间互动的强度、深度和持久度,只有在密切的互动中,才能建立更好的互信,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和紧密合作,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三)研究不足
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由于时间精力和研究资源有限,研究者没能将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放到更多的企业案例中作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另一方面,研究的调查样本主要选择的是物联网发展情况较好的江苏区域相关地市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省域特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数量和规模,突破区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