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 助力农民共富”的奥秘探究
——基于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的调查
2019-05-20孙经纬扬州大学
孙经纬/扬州大学
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巧妙打通了发展生态农业与助力农民共富二者之间的通道。
精神引领:心系农民的亚夫精神是农民共富的“照明灯”
赵亚夫是戴庄生态农业的“总设计师”。赵亚夫曾任镇江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自1961年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镇江专区农科所以来,他就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退休后,赵亚夫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他住在村委会简陋的宿舍里,与村干部、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他走遍了戴庄的每个角落,摸清了戴庄的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农田生态系统的技术路线,帮助戴庄制定了《戴庄有机农业发展规划(2004-2011年)》,将发展水稻、果品、蔬菜和畜禽等的生产和销售作为主攻方向,建设规模化、区域化、品种多样化的有机农产品基地。同时,创造性地将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组织到合作社这一平台上,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直到现在,虽然身体不适,他仍然保证每星期有3~5天在戴庄指导农业生产。
亚夫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鼓舞了大批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服务农村。在戴庄,农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学生村官在戴庄的沃土上挥洒青春热血,村干部带领村民们辛勤耕耘。“时代楷模赵亚夫”事迹介绍的牌子树在戴庄田地间,时刻激励着戴庄人奔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
机制创新: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是农民共富的“新引擎”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含了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经营两个层次。戴庄通过创办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活动进行示范、管理和服务,创新了农业经营“统分结合”的实现形式。
农民联合是前提。赵亚夫如此总结戴庄合作社的特点:“戴庄合作社跟老百姓是利益共享的,真正把那些低收入农户的利益问题作为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合作社将土地流转进来,再承包出去,农民就获得了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土地流转出来之后,农民再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均股方式,每种植一亩有机水稻入一股,每股300元,多种多入,少种少入,激发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合作社采用三次分配方式分配收益:一次分配是保底分配,合作社按每亩固定1200斤的产量收购农民的水稻;二次分配时,合作社帮助农民统一销售农产品,所得利润除了按合作社章程留下10%~15%的公积金用于扩大服务以外,其余利润按每户产品代销量以不低于年度盈余60%的比例返还给农户;第三次分配要等到合作社的公积金累积到一定程度,再按照社员的原始入股份额分红。无论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三次分配都结合了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效举措。
统分适度是形式。合作社引导农户合作是“统”,农户各自承包经营是“分”。“统”与“分”的适度结合,把弱势农户吸纳了进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弥补了农户分散经营能力上的不足,解决了单个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合作社通过提供“六个统一”的全程服务增强集体经营“统”的功能。统一规划作物生产布局,解决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种哪里的问题,“保证让每寸土地发挥最大作用”;统一供应农资,免费提供新品种种子、种苗,垫资提供米糠、菜饼,合作社组织社员组成服务队(按工时付工资),开展机收等田间机械作业;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刊印“合作简讯”、开展“有机农业通俗讲座”、农业专家不定期进行田间授课、技术指导员一年四季行走在田间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统一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所有农产品都要接受相关机构的检测;农产品统一“野山小村”的品牌;统一组织销售。虽然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经营,但是留给农户自主经营的空间。农户“各家还种各家的承包田”,可以根据规划自主经营土地,种葡萄的可以养鸡,种桃子的也可以养鸭。
村社合作是保障。戴庄的村社合作是指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结合村“两委”的政治功能与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共同组织农业生产活动,推进农民共同富裕。表现为“一套人马,两个班子”,村干部在村“两委”和合作社交叉任职,分工不分家。村“两委”总抓全村各方面事务,合作社只管经济生产,村和社只在经济活动上互动,财务相互独立,所以村和社之间的合作是界限分明的合作,不仅不会损害社员的利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全体村民利益。
发展协调: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农民共富的“强保障”
这里所说的“三位一体”是指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不仅生态、经济、社会各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而且三者之间也构成了协调的发展格局,是农民共富的强有力保障。
立体循环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戴庄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根据戴庄的地理环境,赵亚夫提出,以治理农业环境问题为起点,着力丰富丘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修复破坏了的农田生态系统,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丘陵山区农牧复合经营、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形成对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戴庄已经形成了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的新景观,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自然财富。从上往下看,第一层次是低山岗地,主要种植生态林,是保留和繁殖当地物种、培育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中间第二层次是缓岗坡地,主要种植果树、茶叶等经济林木。这一层次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在降低果树和茶叶种植密度的基础上,行间种植牧草和绿肥,实行草生栽培,林下散养家禽。牧草和虫子既可以做家禽饲料,又可以做果树肥料,也为鸟类创造了生存条件,有效控制了果树的病虫害。最下面的第三层次是坡塝上的梯田和山脚下的冲田,主要种植有机水稻和有机蔬菜。水稻收割后播种红花草改良土壤。秋天到来年春天,在田间放牧养鸭、羊,有效控制了田里杂草。水田周边的湖泊水塘也得到了开发,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三产交融的经济系统。戴庄大力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同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的交融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依托句容市天王镇有机农业产业园区,戴庄明确了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区,划定有机水稻生产区,实行优质化、标准化的粮食生产;建设有机茶、花卉苗木的生产保护区;建立有机果蔬、有机家禽、有机水产品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园区内还设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物流冷藏区,加工和运输合作社的农产品,既确保了有机的品质,又把加工和物流环节的利润都留给了农民。戴庄在生态旅游业上也下了功夫,用三产促进一产。从风景优美的白沙村入手,在瓦屋山脚投放“万亩花海”项目;与镇江味特佳食品公司合作开发观光旅游项目,建造荷兰风车、乡村别墅酒店等特色建筑吸引游客。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生态农庄。生态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亲眼目睹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带动了产品销售,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关系和谐的社会系统。戴庄“先富带后富、大户带小户”的共富形势发展得如火如荼,50余户先富起来的专业大户主要以两种方式帮扶乡亲们:一是把自己的承包地匀出部分给小户管理,小户自主经营取得收入;二是为村里的老弱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能通过“做小工”增加收入。村干部则主要通过产业扶持的方式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适度开放:多元要素的外部对接是农民共富的“催化剂”
转变小农思想,开放发展大门。2003年以前,戴庄村的务农劳动力多是老人或妇女,平均年龄55.3岁,92.4%的村民为小学、初中文化。受“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束缚,他们认为只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改变戴庄的积极性并不高。亚夫吃透了村民的这种心理,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把生态农业的效益摆到农民眼前,这才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农民不听指导,亚夫就通过培训、成果示范等方式打开他们的思路。
引进生产要素,嫁接本土资源。戴庄以合作社任职的方式聘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的科研人员为顾问,为生态农业“把脉”。为了帮助农民理解生态农业,掌握有机农业新技术,赵亚夫和农技人员每年举办有机农业讲座,此外,还出版《桃栽培技术图说》和《草莓栽培技术图说》,编印“怎样种好有机水稻”小册子。图说、小册子和刊登农业知识的“合作简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分发到各家各户,方便农民理解和随时查阅。作物生长季节,农技人员到田间巡回指导,发现问题直接在现场解决。合作社还组织农民到省内外和日本考察学习,经常邀请日本专家来村传授先进理念和技术。讲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农民“轻巧巧地”就能学会新技术,最弱的劳动力也有了“用武之处”。
对接外部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还必须牵住市场这个“牛鼻子”。戴庄对口市场需求,采取了绿色、循环的农业发展方式,并根据独特的地形地貌调整农产品结构,形成了“有机水稻+瓜果蔬菜+花卉苗木+有机畜禽”的多元农产品结构。目前,戴庄的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已初具规模。为了完善合作社的奖励机制和分配政策,戴庄制定了《戴庄合作社大米销售奖励制度》,全新的销售激励机制激发了村社工作人员开拓销售市场的积极性,增加了有机大米的销量。他们一方面在镇江和句容开办“亚夫优品”实体店,同时采用农超对接、配送入户的品牌营销策略,成功将有机产品送进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互联网+”的销售趋势,与句容微商陈瑶等合作,通过宣传安全、放心的食品理念促进有机产品的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亚夫在线”网络销售平台,开设戴庄自己的农产品微信店铺和淘宝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