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

2019-05-18钟荣华

考试周刊 2019年4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课堂改革不断深化,对各个学科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对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学科为例,在以往的课堂模式中只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现在更看重学生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个人甚至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能力或者品格。因此,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塑造过程中“家國情怀”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更符合当下要求的教学培养策略的改进方案,旨在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也希望对整个历史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课堂;培养策略

新课标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出了具体的总结,强调培养“家国情怀”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因此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历史教学的课堂灌输“家国情怀”的思想,增进学生对各个历史阶段爱国主义不同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了解,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培养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

(一) 太过重视知识的传授效果,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边缘化

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大部分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重点都是对学生进行关于“家国情怀”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科的核心素质培养在整个课堂上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种只重视知识输出效果的陈旧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被大大削弱,不能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够了解也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阻碍学生对“家国情怀”思想理念的向往和追求。

(二) 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脱离

为了符合教育局部署的教学战略,许多高中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尝试,融入了许多新型的教学形式。但是在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下却没有结合相关的“家国情怀”方面的历史资料和教本内容,导致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例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但是许多活动内容与重点知识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关联,并且教师对正常授课和活动的时间比例也缺乏严谨的划分,盲目地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会直接影响正常授课活动的完成度。

二、 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方法和手段

(一) 通过情境创设渗透“家国情怀”

情境创设是目前高中教学较为普遍和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以教本中的内容为基础,通过语言描述、影像资料传递等方式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感知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想象力,实现课堂主体从教师到学生之间的转变。在历史学科的课堂中构建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了解由于所处历史阶段不同产生的矛盾和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例如,在关于中国君主专制优点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的片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假如你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时期的一名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统治?并让不同小组的学生针对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具体的措施进行总结、对比和辩论。通过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各项历史决策的合理性以及决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在无形中达到培养核心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的目的。

(二) 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和情景构建

课堂不但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还可以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案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和情景构建正是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表演可以包括诗歌朗诵、歌唱、话剧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解“国共合作”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布置小型话剧排演的任务,具体的任务内容可以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剧本编写和修改;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场景布置;最终让分别扮演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方面的官员模拟他们的对话,进而将重要的历史场景通过表演的方式再次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深入了解国家命运的关键决定时刻,从而在切身体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深刻的历史价值观。

(三) 结合实际进行授课内容规划

高中历史教本中存在着许多能够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的相关资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的课堂进度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授课内容的规划。例如,在讲解《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不同时代的手工制作精品,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手工艺作品中传达的辉煌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展示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身处现代化社会,可以做些什么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类的问题,进而让学生重视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助力,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培养爱国精神的目的。

三、 结束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教学与考试评价的有机统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通晓古今的能力,培育爱国精神,还能转化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历史学科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目前运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活动设置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并通过沟通和交流等方式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经验,提高优化自身教学方法的意识,将“家国情怀”培育更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中,促进优秀人才的培育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谢珊珊.化育习得——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关键问题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17(8):20-22.

[2]崔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24-25.

作者简介:

钟荣华,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