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中国影视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
——基于CNKI文献的内容分析
2019-05-18万静
万静
(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视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为我国艺术文化繁荣增砖添瓦的同时,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了影视教育实验,为推进国产电影发展,教育部门开始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建立电影学校,至今影视教育经历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浩劫等历史时期的洗礼,90年代进入发展的繁盛期。2000年至2010年前后,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急剧增长,影视艺术教育在高科技时代背景之下成为各专业教育的后起之秀,为影视娱乐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产业化成为大势所趋,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许多隐患问题和发展弊端逐渐暴露,促使影视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思考如何打破发展壁垒的问题,积极开拓影视教育发展的创新之道。建国70周年之际,对影视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我们用新的思想姿态和理论眼光梳理当前我国影视教育的研究主题,发掘影视教育研究中的棘手问题,为当前影视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价值参考,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影视教育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起,新中国开始了影视专业的高等教育[1],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几次大事件:第一,1950年国家教育部门主持成立了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并在1956年将其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正式被纳入高等教育;第二,1954年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在1959年更名为北京广播学院,后又升格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专业教育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两所高校都占据着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最重要地位。第三,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依托中文系建立了影视本科专业,影视教育专业开始走进全国各类各级高校。进入21世纪,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影视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新媒介环境对影视教育正发挥着愈加强大的影响力。与影视教育的历史发展相对应,我国影视教育研究也呈现出相应的年代分布特征。在影视教育文献方面,以影视教育为篇名检索,选择CSSCI与核心期刊文献,共计 81 篇文献。从已有文献的历史分布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教育文献自2004年开始大幅增长,于2012年开始下滑。在影视教育亟待重新审视的背景下,梳理国内影视教育研究现状与关注影视教育发展极具价值。为此,笔者利用文献统计分析工具构造了影视教育学术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2所示。
1.影视教育的发展历程
以电影史、视听语言以及中国电影等关键词的研究为切入点,诸多学者对影视教育的探索使得其形成了如下发展历程。第一,影视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尽管我国的影视教育类相关研究已经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进驻普通高校。在此以80年代为起点分析。首先,1991年国家教委在影视教育方面借鉴苏联模式,而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略显单一,不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其次,华东师范大学增设的“影视教育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进驻高等学校的影视类本科专业[3]。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影视教育进入发展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高校影视教育也随之开始了自身的发展转型[4]。这一时期,“影视教育”开始取代“电影教育”成为文献对其最新描述。除了认识到影视教育学科本体的发展以外,学者们开始关注高校影视教育的审美功能、德育功能以及教育方式上的新发展。另外,这一时期我国一些影视理论专著开始引人关注。第三,21世纪初至今是影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阶段。2008年,由教育部提供的我国1070所普通本科院校招生数据显示,351所高等院校涉及了影视教育专业(未将艺术设计、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闻学专业纳入其中)。这就促使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影视教育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既对影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也对其未来的发展多了使命感和挑战意识,积极寻求发展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的影视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最新信息技术与高校影视教育的融合。
2.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为影视教育研究重镇
基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高教学会等关键词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为影视教育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与此同时,“高校扩招风”也扩散到影视教育领域,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全国各地各大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影视专业,产生诸多隐患的同时,也不可否认他们为影视教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 影视教育研究的文献分布图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为标志,高等教育正式将电影教育专业吸纳进来。1983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立(成立初命名为“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至今已举办过九期全国高校电影教师的电影讲习进修班、十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十七届年会,会员已发展到近千人。目前,该学会已成为影视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影视理论研究、影视学术国际交流、影视教学等方面展开大量工作,研讨内容更从影视本体到交叉学科渗透、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涉及,大力推动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胡智锋、孟建、张凤铸、李亦中、黄式宪等研究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培养出了大量影视优秀科研人员与高校教师。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为影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3.数字技术支撑下高校影视教育的文化传播
在影视教育中,数字技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数字技术、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数字技术支撑下高校影视教育的文化传播成为影视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伴随“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影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影视传播的新亮点。于此而言,影视教育的文化传播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概念与内涵的最优化呈现,成为数字技术承载影视教育内容的关键意义所在。传统的影视教育多采用讲演模式,要么先组织学生欣赏影视作品,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评点;要么就是教师先进行讲解,然后是学生观摩,最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两种讲演形式都以学生“观看”作为主导,实际上已无法适应当今智能化时代下青少年的审美接受水平,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影视理论知识的意义不大[5]。而新数字技术条件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被普遍认可,成为影响影视教育生态的重要因素。在最新数字科技加持下的影视教育属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其发展与流行文化热潮、社会经济建设都密不可分[6]。高质量且有效的影视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经济市场的开拓,也有益于民族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下中国的影视教育现状亟需从技术变革的角度寻求新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促使影视教育办学轨道标准化、科学化和创新化,并实现影视教育师资培训的专业化以及硬件设施的高效化,进而推进高校影视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影视人才的培育。
二、影视教育的发展路径
基于我国影视教育研究的内容梳理,笔者发现我国影视教育主要存在着师资薄弱、教学体系不健全、创新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从师资方面来说,中国影视教育脱胎于文学与传统戏剧,又与现代科技相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技术的嫁接。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局面,即相当一部分高校影视教育师资结构主要来源于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以及教育技术专业,原本从事当代文学、新闻学或者传播学等方面的教学,缺乏影视专业教师素养和专业性知识。专业性的师资严重匮乏不利于影视专业的常态发展,易使影视教育被局限于文学思维而非影视艺术专业思维思考影视教育问题[7]。
从教学体系角度来说,影视教育的教学体系倾向于一种文学化的办学和教育思维,效仿苏联模式的缺陷就在于分工不明,繁而不专[8],这使得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扩展均受到束缚,限制了复合型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从创新性视角来说,美国、印度、韩国等电影大国十分重视影视教育的创新性,尤其是影视教学方法与教育改革方面的创新。而由于中国影视教育者专业出身的尴尬性使得中国影视教育更偏向于文艺学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这就造成了一个与当下国际、国内影视市场商业化倾向不符的失语局面,即宏观层面的影视教育研究居多,影视专业技术创新的考量与研究较少。实际上,随着经济、文化与市场的进步,影视产业化进程不断出现新态势,影视教育也亟需寻求转变的突破口以便紧跟国际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唤更多影视教育专家学者致力于缩减国内与国外在影视教育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来自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挑战要求我们做出一个关键举措以创新重构影视教育体系[9]。
基于以上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以及21世纪影视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影视教育的教师素养、优化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以及推动影视教育技术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影视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提升影视教育的教师素养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师资力量建设始终属于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优秀的影视教育师资可为影视人才培育提供基础支撑。致力于提升影视教育的教师素养,培育优秀的影视教育名师,是提升影视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影视师资的欠缺问题在综合性院校较为突出,教师专业技能较差,着实为影视人才的培育增添了诸多阻碍。基于此现状,一方面学校应以现有师资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对象,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精选培训内容,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相关制度体制。而专业院校可以对口支援综合性院校,充分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另一方面,针对现有师资的专业技能培训应以强化动手训练为主,进行集中性实践培训,实现教师对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和对最新科技成果的真实接触。此外,培训单位一定要注重培训成果的维护。这就全方位保障了教师对电影本体、电影结构、视听语言、智能科技等专业素养有了全面把握。
2.优化影视教育教学体系
影视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健全亟待教育者们发掘出更贴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就当前来看,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最具可行性的改革措施。首先,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将传统学科知识与学科前沿动态信息结合起来创编或重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全息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以此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教师还应面向社会,密切与市场联系,加强对本行业的认知,优化与业内人士的互动,积极创作,多出精品。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应试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新媒体开发程度的加深,影视教育有望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高校影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树立起“大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将大众传媒、新闻资讯、产业经济、艺术文化和技术发展等都纳入影视教学内容中。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学院影视教育还需全面整合内部师资力量,促使教学资源、教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为影视相关的艺术创作和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三者结合,以此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建设。
3.推动影视教育创新
相比于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滞后,国外的影视教学一直处于动态的不断更新中,在影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占有理念与科技优势。因而推动我国影视教育创新不可盲目而为,而应该在现实的影视教育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影视教学理念,促使影视教学紧随时代发展,与科技前沿对接。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尝试借鉴美国、法国等电影大国的影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强调文学艺术背景之上的专业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影视专业教育之外,通过开设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接口教育及集中实践教育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跨学科培养。另外,在建立多层次影视教育格局方面,实现影视教育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为提升学生的影视素养及媒介素养提供基础支持,力求通过影视艺术教育促使美育的实施与推进。这不仅能有效地培养专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感知,也能让非影视专业的传媒类学生建立起适应全媒介时代的媒体意识和相关的技能素养。
三、结语
沿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视教育研究的发展足迹进行回顾与反思,我们发现,我国影视教育主要存在师资薄弱、教学体系不健全、创新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在当今形势下,我国影视教育的规模正处于进一步扩大中,各级各类学校正以多样化形式引入影视教育,影视专业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一场响应时代号召的变革。影视教育俨然有高校新学科增长点的发展势头,也由此引发众多高校的竞相争夺。但激烈的竞争也使一些软硬件设施不足,影视教育资源短缺的院校“凸显”出来,一方面稀释了我国影视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陷入自身前景堪忧的局面。我国影视教育发展情形的良莠不齐,既不利于影视教育的常态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学校资源吃紧,教学质量下降,就业难度加大,最终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现实已经向我国的影视教育敲响警钟,基于以上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以及21世纪影视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影视教育的教师素养、优化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以及推动影视教育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影视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