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9-05-17项娟
项 娟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11700)
手术室为医院构成的一个特殊性科室,具有病情种类较多且复杂、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物品类型较多且护理要求较高等特点,由此该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较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均可导致病情加重,引发患者致残甚至死亡,以上可能性均为护理风险。由此需要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本文主要对护理标志方法的应用展开分析,现总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其中2017年2月-8月我院手术风险管理未引入护理标志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我院开始实施护理标志方法,选取该研究区间段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实施前后各50例,手术类型有骨科25例、妇科30例、心胸外科20例、泌尿外科25例,其中实施前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为20-72(46±3.2)岁;实施后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为22-72(47±3.1)岁。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实施前应用常规性风险管理方法,实施后在常规性风险管理方法基础上引入护理标志:(一)区域标志,较多手术类型存在较高的手术室内环境要求,尤其对室内清洁剂消毒灭菌方面要求甚高,为避免发生手术期间交叉感染,可在区域管理中引入护理标志,使用红色对手术污染区进行标志;使用绿色对手术无菌区进行标志。(二)患者身份识别标志,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情况及基本信息分发手腕腕带并佩戴,以便在护理及治疗中快速识别患者的身份,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详细的身份标志为下:蓝色腕带用于普通患者;红色腕带用于重症患者;浅蓝或者浅粉色腕带用于婴幼儿。在护理实施前根据腕带颜色相应的实施护理措施[1]。(三)用药标志,手术室中应用的输液药物品种较多,为避免在使用中误用药物,应在药品管理区设置醒目标志,对药品的使用途径及保质时期做出详细的标志说明。并在开展手术前将需要使用的输液药物抽取到注射器中,并将药物名称、用量、注射时间作详细的标注。同时加强药物过敏标志,部分患者对青霉素、普鲁卡因等药物有过敏情况,可在腕带及床头卡中将药物过敏信息明确标注。(四)各管路标志,手术期间需要对患者使用不同途径的管路,为避免对各类管理混淆,护理人员应应用醒目的管道标志进行管路标记,用以明确区分管理,防止错误拔管等风险事件发生[2]。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后者考核方法去无菌物品管理、文书规范及无菌操作、物品准备三次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考核成绩,每项总分25分,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学软件属性为SPSS23.0,其中包括计量资料(护理质量考核情况),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
实施后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为6%,实施前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0%,差异显明显( <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
2.2 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对比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考核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分)
3 讨 论
护理安全在医院的护理服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护理服务中应用护理标志,能够起到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警示作用,进而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现象,确保了治疗成效并降低护患纠纷发生概率。
研究显示:实施后,手术室护理风险发生率6%低于实施前的20%(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考核中各条目得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标志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通过患者身份标志、用药标志、管道标志及区域标志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工作开展,其中患者身份标识保障了患者安全,手术室医务人员基于传统查对方法外,通过腕带标志进行核对,工作不仅方便快捷化,更降低了发生患者、手术部位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警示标识则将帮助护理人员建立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各种醒目的颜色标志,通过视觉刺激可提高警惕性,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用药规范性。另外,环境标识的规范化,具有告知及警示效果,有助于区分手术室不同区域,并自觉遵守消毒制度和约束自身行为,降低了交叉感染现象[3]。
综上,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志, 可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地缓解,提升了护理质量水平,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