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的临床应用
2019-05-17孙学梅
孙学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山东 济南 2502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性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病情复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若抢救不及时或抢救不当,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为22~70岁,平均(43.6±3.3)岁。观察组61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为20~74岁,平均(44.3±3.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①成立工作小组,由科室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较高、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工作小组,护士长任组长,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征求科内专家意见,制定急诊护理路径表。②组织培训: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急救技能、模拟实训、具体护理操作等,使其能够掌握护理路径步骤及操作方法。③具体实施:在患者入院30s内,由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立刻进入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抢救,开放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进抢救室,并联系医生进行抢救。由护士长进行调度、指挥抢救:1~2min:给氧治疗,氧流量为2~5L/min,3min:检测血氧、血压,5min:开设静脉通道,做血氧、血压及心电检测,10min:采集血液标本,做心电图,对存在异常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立刻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并送手术室。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分诊评估、急诊停留及急救时间。②生存质量[2]:以WHOQOL-100量表对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分诊评估、急诊停留及急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min)
组别 分诊评估 急诊停留 急救时间观察组(n=61) 0.41±0.17 9.46±1.26 32.36±5.84对照组(n=61) 2.52±1.03 21.62±4.47 69.19±10.63 t 5.391 13.074 6.228 P<0.05 <0.05 <0.05
2.2 生存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环境观察组(n=61) 66.81±5.26 67.09±3.22 71.19±6.75 73.24±5.19对照组(n=61) 58.22±4.86 59.71±4.63 62.04±3.86 61.49±4.75 t 10.291 6.801 12.492 7.073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研究显示,及时救治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急诊护理路径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为目的,在标准时间内进行急救护理,确保急诊护理能够顺利、规范的进行[2]。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急诊停留及急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救治工作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原因可能在于:急诊护理路径是科学、经济、高校的护理模式,旨在通过提高护理的预见性与计划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急诊护理路径主要分为入院接待、分诊、接诊、转运及救治等环节,结合患者病情与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极大缩短各个救治环节所需时间,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总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