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2019-05-17范海燕
沙 燕,范海燕
(江苏省如皋市如皋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如皋 226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下肢静脉血液出现凝结状态,如没有尽早发现、早期干预,易发生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血栓脱落和致死性肺拴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加重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早期预见性护理能起到预防以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现将此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综合临床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全部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63.7±8.7)岁,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41:19;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为49-81例,平均年龄(62.9±8.5)岁,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比例为43:17。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调制抗凝、改善微循环和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提高护理认识。护理人员加强重视,尤其对于存在偏瘫症状的患者,要落实静脉血栓预防,制定专门预防指南。第二,加强宣教。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处于较高水平,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明确自身疾病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重点为患者解释脑卒中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后果,赢得他们的积极配合。第三,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在言语和行为上给予患者安慰和激励,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患者身心压力,增强治疗信心。同时也要关注家属心理健康,赢得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第四,穿刺护理。位置要尽可能选择上肢,改进穿刺技巧,尽可能一次性成功,以免反复穿刺损伤患者的血管,加大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第五,肢体锻炼。早期肢体锻炼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患者病情恢复稳定状态之后,就指导其从双下肢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从功能锻炼逐步过渡到早期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血栓发生率。第六,饮食护理。结合病情,制定饮食计划,食用低脂、高纤、少油、少盐食品,多饮水以免排便不畅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第七,指导患者穿弹力长袜。在入院后指导患者早上醒后与晚上睡觉前穿弹力长袜,松紧程度和尺寸大小需结合患者体型情况合理确定。为避免重力作用出现的静脉血回流问题,需指导患者在睡觉后抬高双腿。
判定标准:利用深静脉造影或者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统计血栓发生率;利用三分法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焦虑程度,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的分数分别是3分、2分、1分,非常焦虑、焦虑和不焦虑分数分别是3分、2分、1分。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以及x2检验。P<0.05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为1例,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数为12例,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对照表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概率处于较高水平的并发症,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包括:第一,长时间卧床,缺少肢体运动,降低下肢血流速度,出现血流凝结和血栓。第二,患者血液粘稠,再加上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用到了脱水剂及促高凝剂,让血液浓度提升,出现血液凝结造成血栓。第三,长时间静脉输液损伤患者的静脉血管壁,而血管壁破坏易出现血栓。第四,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较消极,长时间抑郁会让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流变缓,加大血栓发生的风险[2]。为了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对患者实施早期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提高护理人员血栓认识;加强对患者疾病宣讲;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加强穿刺护理;指导肢体锻炼;改进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穿弹力长袜等方法。
综上所述,早期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