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2019-05-17陈戒慧
陈戒慧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105)
心肺复苏是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一种有效的抢救方法,主要是通过体外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从而对患者的大脑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帮助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间[1]。但是,在整个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个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保障,也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步骤。因此,本文研究了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研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心脏骤停采取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现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患者年龄均在38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患者优质的急诊抢救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给予患者生命支持:首先要给予患者基本的生命支持。据有关研究显示,无论是遵照改革前的心肺复苏指南还是改革后的心肺复苏指南,都尽量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按照A-B-C的模式进行抢救,后来遵照C-B-A模式进行抢救。两者抢救方案的根本区别主要是,C-B-A模式更强调了心脏按压的有效性。即要求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其按压的深度应为5cm,并且,每次按压后的胸廓必须恢复原状,100次/min。并且,及时的更换按压人员,保证心脏按压的有效性。
1.2.2 使用正确的复苏药物:目前,对于存在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给予及时的药物治疗。因此,急救人员首先为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心肺复苏药,及时的为患者实施治疗,增加生命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尽快恢复正常。心肺复苏药物主要为肾上腺素,一般的患者均适用[2]。虽然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是如果在早期能够给予患者大量的肾上腺素,就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2.3 优化心肺复苏抢救流程:由护士长带领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在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除去不必要的流程,从而达到对抢救流程优化的目的。同时,护士长要明确好每个抢救人员的职责,要做到抢救迅速、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要求。
1.2.4 完善复苏药品与仪器:护理人员应提前准备好心肺复苏所需要的药品和设备,并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地对设备进行维修,以免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3]。另外,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药品,保证心肺复苏药品的正常供应。
1.2.5 提高护理人员合作意识:护士长要定期对急诊科的抢救人员进行培训。使抢救人员熟悉心肺复苏的整个流程,提高抢救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保证患者在最佳的抢救时间内接受治疗。并培养抢救人员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对患者负责。
1.3 效果评价:
统计并分析患者的急救质量及护理质量均使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分析,满分100分,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数据分析:
本文中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护理质量及急救质量优于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3 讨 论
心脏骤停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成功后仍需要继续治疗,但是在抢救的环节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而心肺复苏的成功意味着为患者赢得了最佳的治疗时间[4]。但是,这并不代表患者就完全脱离危险,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6]。实验结果显示,实施了急救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护理质量及急救质量,与实施了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对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数据显示,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