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分析
2019-05-17蔡娟
蔡 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心血管内科患者存在年龄大、病程长的特点且病情比较复杂,需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从我院2016年8月20日至2017年8月21日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正文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收治时间:2016年8月20日至2017年8月21日)。性别: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4例、26例;年龄范围:下限值为45岁,上限值为74岁,年龄平均值(58.57±4.69)岁。
科室中共17名护士,年龄范围:下限值为23岁,上限值为50岁,年龄平均值(34.57±3.70)岁。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5名。文化程度:专科7例,本科10例。
1.2 方法
床边责任制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人员配置:将60例患者分为5组,一组12例,安排一名固定的床边责任护理工作人员负责一组患者,同时还包括一名主管护师和经验丰富的护师,责任护士不参与夜间值班。其他护士根据排班时间合理安排至患者的护理中,配合床边责任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白天白班时每组患者需保有两名床边责任护理工作人员。采用轮流休息制。
(2)排班方法及原则: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人员使用三班轮换的排班制度,白班(7:45-16:45)由两至三名床边护理工作人员负责每组患者,再安排一名给药护士,中班(16:45-0:30)和晚班(0:30-7:45)各安排两名值班的床边护理工作人员。
(3)床边工作内容:①健康教育:床边护理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心血管内科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多鼓励、关怀患者,将成功治疗病例向患者介绍,减轻患者不良情绪;②互相监督:督促组内其他护士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根据临床标准严格进行护理操作和护理记录;③协助管理: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工作繁忙时,在其分配下协助进行管理,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记录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考评成绩,与全院平均考评成绩进行比较。
(2)统计心血管内科患者对治疗相关信息的认知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计数资料-认知情况和计量资料-考评成绩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用%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当2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考评成绩同全院各科室护理人员的考评成绩相比明显更高(P<0.05)。
见表1所示:
表1 考评成绩的对照(分)
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治疗相关信息认知度较高,详细信息 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相关信息认知情况[n=60,n(%)]
3 讨 论
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指的是综合医学、心理、护理等学科对患者机体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护理模式[1],应用在临床护理中需合理分配患者,能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2],并满足患者合理心理需求,使护理措施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能够提升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便于指导患者配合护理工作,进而对护理计划进行调整。床边责任制护理的应用能够使床边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客观地了解,因此需要其多与患者沟通,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信息的了解,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依从性,还能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热情的提高,增加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4],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床边责任制护理适合推广应用在心血管内科,其护理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