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军师”向警予

2019-05-17

传记文学 2019年5期

汗 尘

河北省高阳县文化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有一个如女神般存在的人物,她就是美丽的湖南女子,人称“溆浦一枝花”的向警予。

向警予(1895—1928),原名向俊贤,土家族,湖南溆浦人。1919年参加新民学会,同年10月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之一,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底回国,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主任,同年10月到苏联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坚持斗争,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卖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同年5月1日被杀害。

向警予来了

向警予和蔡畅是湖南女子师范的同学,也是新民学会最早的一批会员。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传到湖南,她马上和蔡畅等人一起建立了女界的“留法勤工俭学”组织。在蔡和森远赴布里村学习法语之后,她也迫不及待地从南方追到了北方。在她的行囊里,装满了御寒的衣物以及治疗哮喘的药物。因为她知道,蔡和森在严寒的北方,正经历着炼狱般的艰苦日子。

蔡和森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北方的严寒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的气管经常像风箱一样吱吱作响。他发明了一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抵抗严寒的方法:在操场上挖了个半米深的土坑,每天纵身往下跳,如是反复几次,身上就汗津津的了。他每天早晨坚持打太极“八段锦”,仿佛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就是这个难耐的季节,一个风姿绰约的南方女子迈进了布里村凹凸不平的街巷,她就是蔡和森的妹妹蔡畅的同学、新民学会的新科会员向警予。她趁考察北京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机会,来看望这位心仪已久的新民学会的掌门人。

向警予在布里村小住几日,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页丰富、神秘的史料。蔡和森和向警予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向警予如何来到布里村?他们曾经怎样在这个穷乡僻壤促膝长谈?是在这个寒冷冬季擦出爱情火花的吗?我们不得而知。其时,湖南溆浦的小军阀周则范正疯狂地追求着向警予,想纳“溆浦一枝花”为自己的继室,而向警予的继母也答应了这位外表看来还算文雅的小军阀。所以,当她得知向警予要嫁给穷书生蔡和森的时候,生气地说:“放着现成的军官太太不当,非要嫁给一个做豆腐的!”当时他们听到传说,蔡和森在布里村学做豆腐,以后将去法国的豆腐公司做事。

春天的铃声

没有人知道向警予也会跳舞——当然不是交谊舞。

也许在湖南周南女校的时候跳过体操,但那时她还是青青涩涩的女生。后来,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的时候,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神情举止一丝不苟,被党内同志称为“中国的蔡特金”和“革命的老妈妈”。陈独秀曾说:“在我们党内有两位清教徒:男的是李季,女的就是向警予。”一次,中央机关举行新年联欢,大家都表演了节目:陈独秀表演了安徽家乡戏《刘海砍樵》,彭述之跳起了高加索舞。最后大家一致要求向警予表演一个节目,实在拗不过大家,她就给大家朗诵了一首古诗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把新年气氛弄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实,向警予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就在1920年3月21日,那时候还是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生们的蜜月期内,在法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枫丹白露城内的伯禄大戏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留法学生游艺大会正在举行。附近的华人和法国观众情绪热烈,一派和谐相处、开怀陶醉的动人气氛。

向警予和蔡畅、李自新、萧淑良、舒之锐、范新顺、范新琼等留法勤工俭学的一班女生,为游艺大会赶排了一个名为《春天的铃声》的女生集体舞蹈。白衣、青裙、高跟鞋,向警予的舞姿最为婀娜,整场演出非常成功。这些来自东方神秘国度里的青春少女,为时尚艺术之都的巴黎人展现着自己的美丽和热情。热烈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24岁的向警予在演出后的合照里,那么腼腆、那么温柔、那么羞涩地微笑着,不能不让人心里泛起美丽的涟漪。是的,这些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女子,才是第一代天足妇女,有的甚至刚刚放足就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遥远之途,真好像是在姹紫嫣红的花园里刚刚萌芽的野花。“花不知名分外娇”,她们踏上了最为自由浪漫的土地,散发出无限的生机……

这个《春天的铃声》的场景片段,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最为温暖多情的写真剧照,镶嵌在法兰西最美丽的土地上,刻印在中国勤工俭学生的心坎里。

“女军师”向警予

向警予不仅是蔡和森的军师,也是在法国的新民学会的军师,更是工学世界社的军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前半段,几乎没有一个运动的开展,没有一个口号的提出,没有一个决策的形成,能离得开向警予的参与和筹划。“二二八”运动,围绕如何把更多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吸引到斗争的前沿,蔡和森、李维汉、张昆弟、李富春等大男人们多从宏观角度提主张,无法引起更多勤工俭学生的共鸣。向警予信口提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口号,一下子使大家茅塞顿开,仿佛登山时的柳暗花明,又恰似花草间的曲径通幽,这个口号一提出,一下子四百多人涌向街头,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向警予的鼓动能力非同一般!

进占里昂中法大学时,又是向警予联合几个女留学生蔡畅、劳君展、熊淑彬、魏璧、范新琼等率先成立了“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争得了大多数华人和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同情,使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真有“未出隆中,先三分天下”的味道。

向警予这个女军师,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二二八”运动中,10名请愿代表手无寸铁地进入驻法公使馆和陈箓谈判,她是唯一的女代表,并和陈箓主谈。失败后,她和蔡和森等一起被关押起来,这个日后坚强的共产党人第一次尝到了铁窗的滋味。

进占里昂中法大学时,向警予已身怀有孕,但仍然冲锋在前,时而在里昂刻写传单,时而在巴黎居中调停,内引外联,奔波不止,险些流产。

蔡和森、向警予这对蒙达尼的“夫妻档”,在这次要求“生存权、求学权”的行动中,合作写下了情真意切、充满感性的《告留法同学宣言》:

……亲爱的同志:我们的生命问题来了,3月1日就要饿死了……我们在……的同学,是不肯坐守待毙、甘心饿死的,决定要直接行动,不达到我们的目的不止。我们怎样直接行动呢?一、即日向公使、领事下一个哀的美敦式的呈文;二、如到本月28日对于我们的要求,还没有满意的答复,则全体到公使馆、领事馆去……做工的同志呀,我们对于我们的根本要求,表不表同情,感不感需要,年龄老了,头脑越简单了,俭学的目的何日才能达到?并且要求生存权、求学权,决不是可鄙的事,这是社会革命的发动点。工读主义的旗帜,我们不要老老实实捧他了……

一篇檄文唤起四百青年,浩浩荡荡地向中国驻法国公使馆进发了。

在这个义愤填膺的方阵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在前面领队,她一双中国妇女的小脚,奔走得格外吃力而豪迈,她叫葛健豪,是蔡和森的母亲,留法勤工俭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学生,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和未来的女婿,行进在愤怒的人群里。

这是一个鲜明的象征:中国赤色革命的新阶段来到了!

血色的信仰和激情燃烧在年轻的胸膛里。

他们高喊:“我们要生存!我们要上学!”

蒙达尼的圣女

向警予能写能讲,是中国女界少有的奇才。

不必去她那些字字警句的文章中寻觅,仅从她为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起草的简章,就能感受到发自一个青春少女心底的热流穿越时空,击中了人们的胸膛。

这份简章总共七条,文字简约,没有一句废话,像向警予的为人和性格一样干脆利落,明快犀利。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

第二条 本会以赴法勤工俭学,学成回国振兴实业教育为鹄的。

第三条 本会所奉之信条为工读神圣。

第四条 本会认定体力工作与脑力工作兼营并进。

第五条 本会会员随时随地组合二人以上交互工读。

第六条 本会会员每月须互有一次以上之阅读报告。

第七条 本会会员须随时提出关于女子之问题互相研究,以其结论,作为本会同人之主张,由会印刷发行之。

一则原本普通的启事也被向警予的生花妙笔描绘得言简意赅,饶有生趣。

向警予是一个感情外向、一眼能望穿的晶体,蔡畅这样形容她的嫂子:“她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生性十分仁慈的人。她不但对朋友和同学这样,对其他的人也如此。”

法国蒙达尼小城的“夫妻档”开得红红火火,工学世界社、劳动学会两支留法勤工俭学队伍中重要派别后来的团结与合作,与向警予的工作都密不可分。1920年12月29日,新的一年就要来到的时刻,向警予在寄给她远在湖南溆浦的父亲的一封感情真挚、微言大义的家书中写道:

今天晚上九点钟,新从世界工学社旁听回来,捧着你老人家的相一看,忽现愁容,两个眉毛紧紧地锁着,左看也不开,右看也不开,我便这样说: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的人,志趋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二十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二十世纪的小孩子。

是什么事让向警予这样高兴、这样抒情,甚至有些娇憨的感觉?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在这次蒙达尼工学世界社的聚会上,大家终于认定了“社会革命”的宗旨。不管是主张暴力革命的蔡和森,还是主张温良改革的萧子升、李维汉,都认为中国必须“革命”。向警予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找到了革命的知音,又联络了这么多可爱的同志,至真至纯的向警予像孩子似的欢呼起来。

向警予无疑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最得“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内核的女神,更是追求真理、不惜为之献身的圣徒。

她三十多年的生命时光里,没有多少像这封家书里所流露的幸福时刻,大都在奔波、煎熬、期待。她和蔡和森结婚时,她的婆母葛健豪赶制了件红绸子新衣,她却要让给毛妹子蔡畅。当葛健豪执意让她穿上时,她不好拂老人的心思,于是说:“那好,我就穿一个钟头吧。”

真的,只有一个钟头,向警予就把她崭新的嫁衣脱了下来,还是换上了那身永远不变的青衣布裙。

她的侄女为她买了洋纱袜,她从未穿用,一直是布袜平鞋。她不会做饭,不会带孩子,更不会说客气话。当她于法国归来后从上海到达广州时,一些太太、小姐纷纷前来围观,争着看这个著名的女革命党是个什么模样。向警予大大方方地放下行李,走上高处,随口演讲起了中国妇女的改造问题。

模样清秀可人,意志坚贞如钢。向警予,青春靓丽的中国妇女偶像,在美女如云的时尚之都巴黎为中国人放了一个特别的“光明”。

蔡和森、向警予夫妇

对法国人来说,蒙达尼小城是一座圣城,这座小城因为圣女贞德而名扬法兰西;对中国人来说,东方的女神向警予也同样是一个圣女,一个赤光照耀下的中国革命的圣女,她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了异国他乡,留在了蒙达尼,留在了法兰西……

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爱情,是标准的革命婚姻,是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晶。这对蒙达尼公学的“夫妻档”,为千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开辟了奔向社会革命的通衢大道,“向蔡同盟”的爱情佳话早已成为中国青年向往真理、追求幸福的爱情标本。

向警予,她是中国女性的自由之神,最得法兰西“自由、民主、博爱”精神之神韵,她是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者,她以自己33岁的青春之躯为信仰慷慨赴死。她早年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作:“云横胭脂岭,波涌白马涛。千秋恩遇在,旷代英风高。”她诗中的胭脂岭,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她光一样炽热而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含义,写出了一代女中人杰对爱、对生命充满热烈向往的烂漫情致,谱写了极致、精美的生命乐章。

向警予被捕之时,蔡和森动用了自己的一切关系,包括请求他的老同学、已在南京政府做高官的萧子升来挽救向警予的生命。

昔日曾一起留学法国的女同学结伴来探监,劝说向警予为了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考虑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法,保住自己的生命,但向警予没有听从。在她的心中,死,是对自己的信仰,对自己如山如海般的爱一个最好的了断。她把两个孩子的照片一直带在身上,临刑前还拿出来深情地吻着;她写给孩子的儿歌,抒发着至真的母爱。临刑前她高唱《国际歌》,在长江边,在龟山下,扑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向警予,在劳动人民神圣的“五一”劳动节到来的时候,被敌人拉出去枪决。她的嘴被勒上皮带,里面塞满了石头,以防她向沿途群众演讲。

蔡和森在向警予遇难后,深情地写下了《向警予同志传》,为他们伟大的爱情招魂。他在此传中写道:

伟大的警予,英雄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法兰西归来的中国女神,与祖国大地千秋恩遇,留下了旷代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