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
2019-05-16薛琼芳
薛琼芳
(重庆市永川区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2160)
前 言
精神病患者是指有重度心理障碍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狂躁妄动、多疑等,有些病程较长,情绪不稳定,或可主动伤害他人。有研究表明[1],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有利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健康问题。因此,本人做出关于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影响的分析,具体探讨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例。其中,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9.51±4.1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2±1.21)年;对照组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2.52±3.1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81±1.5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本方面,无特殊差异(P>0.05),可以进行试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健康状况以及身体潜在不良因素②护士应遵从医嘱给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下,增加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1)语言沟通:①医护人员在与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之前,应首先与患者建立信任,有利于患者康复。②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多进行医学带有鼓励意义的暗示,增强患者的自信心。(2)心理护理:①医护人员应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些是沟通患者、治疗护理的基础元素。②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及病症特征,做好对比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依据满意度[2]评判护理疗效。护理满意度评价包括: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术后护理措施和业务熟练度,各25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为满意,<70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x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两组SF-36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s)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观察组 40 62.20±4.30 70.35±4.31 62.50±3.75 68.33±3.55 58.90±4.56对照组 40 57.89±4.78 65.55±5.73 58.32±3.48 59.60±3.25 46.89±3.75 t 4.240 4.234 5.167 11.472 12.86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5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对于精神病患者,常规护理时要有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监视患者用药,仔细观察是否服下,必要时可检查患者舌下、腮下是否藏有药物。
语言沟通目的是与患者建立信任,对精神病患者多予语言上的支持,使患者相信医护人员,配合治疗。这种语言暗示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是精神上的鼓励,对患者增加心理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心。为防患者情绪不稳定时自取自服,护士应妥善保管好药物,避免发生意外。
心理因素主要部分是情绪因素,它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调节患者情绪,以维持好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的协调与平衡。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及时疏导、调控患者的不良情绪,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刺激患者,并在患者面临刺激时予以及时的关怀与帮助。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避免消极情绪,达到病情好转的目的。经试验对比分析表明,观察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病患者治疗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可以发挥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疗效显著。语言沟通与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加大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