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点群现下地方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019-05-15梁志华

社会科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景点景区旅游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来临,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景点群现,呈现出遍地开花式的井喷现象。2018年4月,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了《2018-2023年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称:2015年底,全国景区景点数量就达到了 21.6 万个。其中,A 级景区逾 7000 家,5A、4A 景区逾 1500 家。2016年,新增5A 级景区15 家。至2017年9月,国内已有250 家5A 级景区,其中江苏省即达23 个,位列省份排行(含直辖市)第一名。由此足见旅游景点群现的迅猛势头。

图1 2010-2017年国家5A级景区新增数量(单位:家)

旅游景点群现对旅游市场产生了双面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旅游业运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提高旅游行业经营者的收益,并带动周边闲置劳力就业;另一方面,既有的市场格局也将面临重新洗牌,行业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将会明显加大,经营环节的各类资金消耗也会相应增加,并有可能出现短期性的收支比例失衡[1]。同时,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也很容易陷入过度开发的局面,妨害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一些倚重旅游产业的地区,恰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使得其区域旅游近距低价的先天优势难以凸显。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秩序则尚未整顿到位,存在无序竞争与欺诈等不当行为。专项化的政策优惠制度也有待强化,主动引入全新旅游模式的商户占比不高。在景点遍地开花、市场压力增大的背景之下,这些都成为制约地方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所在。有鉴于此,应当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植制度,完善旅游交易博览会推介机制,增加更为人性的旅游观光新模式的宣传手段,变换旅游经营的形式,健全旅游市场的监督、举报以及处理机制,支持周边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开发新产业项目,推行多系列、多线路的体验式玩乐,主打娱乐活动的休闲性、健身性以及互动性,推进文明景区稳步创建,推出各类以地方标志性景点为主题的创意品,进而稳步提升地方旅游市场竞争力,逐步完成地方旅游产业的转型、革新。

一、景点群现对地方旅游市场的双面性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益于相关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导,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我国各地旅游产业平稳实现了从分散粗放式到聚合集约性的重要转变,逐步形成了广布局、多层次、立体化的运作格局,继而成为带动地方经济高效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其他具备同样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地区,也开始集中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大力开辟全新景点,这就造就了当前旅游景点群现的行业态势,其效应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一)积极影响

1.推动旅游业运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先天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积淀,国内不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形成了以原生态风景观光为主、人文特色景观为辅的旅游产业运营模式,注重在本地区的山地、水源以及林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基础之上,增添人工化痕迹较淡的建筑群落元素,以完善其玩赏、餐饮、起居以及消费等产业功能。如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均构建了具备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运营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朝向多元化趋势的拓展,受众的消费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游山玩水、购买纪念品等,而是希求能够获取更为多样的娱乐体验,譬如感官刺激性、心理释放性等等,这种消费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旅游景点的大量增扩。对于寻求转型、升级的地方旅游产业而言,如果继续坚持既有的相对单一的运营模式,则无疑很难在剧烈的竞争之中占得先机,建立优势。所以,近年来,不少旅游大省也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其原有的旅游产业运作导向,引入了更为丰富、人性化的运营模式与玩乐项目,不仅满足了时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而且也推动了本地旅游产业模式的转变、革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升级转型,我国旅游业也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内与国际旅游共荣的市场格局。[2]

2.提高旅游行业经营者收益,带动周边闲置劳力就业

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旅游业一直是各地重点扶持的产业类型。在经济相对发达、旅游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一些具备经营头脑、资金较为充盈的民众,也在旅游业市场化的早期,大批量投入到旅游产业的运作之中,成了经营者,形成了带有区域性、家族化的产业链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随着其他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景点数量极速扩充。地方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本地旅游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放宽了市场准入资质,这就为旅游产业的高速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经营者来说,景点的增加,也拓宽了其经营渠道,可以推出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自然也增加了其营收所得。而大量新景点的建造与运营,又必然需要相对应的工作设置与人力操作,这就促使旅游行业需要招聘更多的劳动力群体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营销以及各类服务的提供,景点的持续增多、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自营零售、保洁巡视等景区工作,而且由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刺激了当地建材与原料等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带动了附近地区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发展,这也自然为当地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充分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乃至创业。

图2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例如,2017年,全国旅游业对GDP 的综合贡献达9.13 万亿元,占GDP 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825 万,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7990 万,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3]

3.引导旅游产业的长效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合力

我国各地区普遍都具有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消费能力差异化相对明显,加之对于各类优势资源,尤其是农村的土地、林木、矿藏以及动植物等,仍缺乏科学、长效的统筹与管理。因此,在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之后,尽管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地区的资源配置,取得了值得肯定的经济效益,不过并未充分释放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随着度假旅游逐渐取代观光旅游、非景点旅游项目成为营收主力,强调选择形式多样、内容差异化明显的全域旅游,开始主导当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原本依赖固定观光客、侧重园区景点与配套项目获取收益的旅游模式,已经明显难以充分适应新时期消费市场的主流需求。

而在国内各地景点激增的背景之下,地方则可以重新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导向,系统统筹本地区的各类资源。通过多元化地进行本地旅游业的开发、运作,借助供给侧改革、全面优化现有的运营体系,地方旅游产业能够利用相关利好政策与环境,全方位调整原有的产品、服务供给格局,加强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共享利用、联动开发,顺势带动餐饮、娱乐、休闲、运输等行业进行重新布局,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体系,形成精细高效、循环多元的全新生态,无疑能进一步激发、提高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助推全域旅游的有序发展。而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建筑业、物流业、餐饮业、制造业等等,都可以得到更为合理、充分的发展契机,继而形成彼此协助、交互推动的运作格局,这就可以高效引导旅游产业的持久发展,也能够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合力。

(二)消极影响

1.既有的市场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行业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

经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探索,二十一世纪初的结构调整,近年以来,地方的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且成熟的运营体系,而同时,也造就了其固定的市场配置模式。而随着国内各地景点的快速激增,与地方具备相近区位优势的省区,也开始推出大量的景区与景点,其不仅与前者的品牌景区、景点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且消费门槛更低,体验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地方原有的市场格局遭遇了抢占与分解,不得不面临剧烈的市场竞争,只能跟风推出模仿后来者景区与景点的新项目,然而由于已经在先机上错失了最佳的进入节点,所以短期则很难突破其他同行的低价竞争,导致市场竞争更为白热化,随之而来的压力也集中显现。

在一味追求景点数量与景区规模的发展理念的刺激下,地方旅游产业缺乏对整个市场的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以及全面论证,无疑会导致大量资源浪费、闲置。尤其是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不断升级,不少地方的旅游业的经营者依旧倾向于引入耗资巨大的大型休闲度假项目,不重视特色化、中小型、经济型休闲度假项目开发与建设,导致景区、产品以及服务都出现了明显的雷同性与重叠性,并未达到调动、刺激消费的预期效果。加之当前地方旅游市场的治理仍存有法律空白、管理力度也有待提升,因此也让低价、削价等不当竞争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使市场态势趋于混乱、收益前景愈发模糊,降低了投资者对于旅游业的投资意愿,由此也让吸纳资本扩大生产、完善经营的资金支持更显乏力。

2.增加经营环节的各类资金消耗,有可能出现短期性的收支比例失衡

在旅游行业市场化的初期,由于产业模式较为固定,各个经营环节的资金成本消耗也相对稳定。尤其是地方的旅游产业具备资源开发难度小、经营环节较少等特点,所以,其整体的成本消耗也能大体维持在较低的区间。

随着国内各地新兴景区与景点的井喷式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骤然增加。为了避免流失游客资源、降低资产负债率,地方的各个旅游景区系统则加快了规模扩充速度,新增了诸多景点与职能机构,这就在对应增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扩充了其经营流程的操作步骤。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旅游业也开始降低对于传统观光经营项目的依赖,寻求更为多样化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制于资金匮乏、发展观念滞后以及缺乏市场精准定位等因素,当前不少地方的旅游业仍存在产品与服务单一、精细化经营不完善、侧重围绕“农家乐”进行重复建设等问题,产品雷同性高、品位不强,并不能有效满足时下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而在产品的精度、服务的人性化上,时下不少地方的旅游景区,也普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小幅度调整,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特色不够鲜明、人文质感较差,难以充分增强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4]

而为了维持新职能机构的有序运转,又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显然增加了经营环节的各类成本消耗。而考虑到部分景区之前已经出现了收益下滑,在加大投入成本之后,又难以在短期实现成本回收与盈利,所以,也就会导致短期性的收支比例失衡,这就更加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调整、更新。

3.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容易陷入过度开发,不利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

毋庸讳言,盈利是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优先、政绩效益至上的市场化初期,地方的旅游产业也长期处在粗放式统筹的低阶阶段,尽管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却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本地自然地理、人文资源的原貌。而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面对来自其他景区的巨大压力,地方也只能通过继续开发本地资源来跟进。

打造精品系列、凸显品牌价值,是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增强市场知名度以及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地区都拥有储量丰富、开发成本低以及经营难度小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前景颇为广阔。然而在精品化、品牌化经营的探索上,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则长期处在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规划、规范经营以及专业人才,加之在设计创意、人文内涵挖掘上又局限于模仿,原创性、新颖性不足,并未打造出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品牌。在市场定位、潜在消费用户挖掘上,相当一部分旅游业经营者也过于被动,缺乏对于消费趋势的把握,并未对消费群体的选择偏好产生导引性影响,加之急于求成、盲目比拼等偏颇理念的制约,地方旅游产业的管理层并未对本地的各类自然、人文资源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的速成做法,模仿其他热门景区进行景点扩建,并未考虑到其对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容易引发过度开发的冒进发展主义,透支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营收与支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失衡,严重挫伤了经营者的发展积极性,最终制约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5]。

二、景点群现下制约地方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自然地理条件不便于互通往来,区域旅游近距低价的先天优势难以凸显

自然条件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之一。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性极为明显。尤其是一些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普遍都集中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其整体地貌都以山地为主,丘陵、平原点缀其间,大小江河纵横交错,传统的交通往来主要依赖牲畜驮运与步行。尽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陆续开建了川藏、川滇等公路路线,宝成、川渝等铁路路线,从整体上改变了西南、西北地区交通落后的格局。然而在甘南、川西、滇北等地区,其交通运输条件并未得到充分改善。尤其是在临近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西部与西南部地区,山地密集,道路崎岖,汽车、火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难以发挥其功能。而地方的西部与西南部地区,又是各类自然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绝佳基础要件。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得本地与外地的互通往来难以有效开展,以上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处在待开发阶段,这就制约了其近距低价先天优势。[6]

(二)本地旅游市场的秩序尚未整顿到位,存在无序竞争与欺诈等不当行为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四川、贵州、云南、湖南等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成了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的典范,制造了极具吸引黏性的文化轰动,迅速催化了本地区旅游产业朝向规范化与多元化的转变。而随着经济效益的荒蛮积聚,尚未完成则制度转型的旅游产业则在二十一世纪初放缓了其改革进程,转向大规模地开发新景区、新景点。而在国内其他地区景区、景点集中扩张的背景之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现代化管理与运营机制不完善的西南与西北地区,则进一步暴露了其经营粗放、管理松散、市场混乱等弊病。尤其是在大规模开发期积存的各类矛盾,也在市场洪流的荡涤之下集中显现,景区管理粗放化、人性化服务缺失、经营不透明等等问题都暴露无遗。加之受到各方利益的博弈、地方保护主义与排外主义等的影响,均使得不少地方尚未规范的秩序更加混乱。市场秩序的有待完善,也催生出了低价恶性竞争、暴力拉客、欺诈买卖等一系列乱象,严重损害了地方旅游的公众形象,造成了颇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进而严重干扰了诸如吸引投资、跨区域合作等事业的发展,最终让本已处在瓶颈期的旅游产业的改革显得更为举步维艰[7]。

近年来,云南旅游乱象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旅游从业者曾言:“一些地方购物、餐饮商家会给导游40%至50%返点,在云南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地接社将整段行程‘卖’给导游,或者是分段‘卖’给不同的导游。导游最终通过诱导、胁迫等强制消费办法赚回扣来‘填坑’。”根据昆明警方打掉的违法案例,短短一年多,一个购物店返给一家旅行社回扣近2000 万元;游客购买的翡翠、银器等商品,回扣低则30%、高则90%。其中,一家涉案旅行社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购物回扣。正是靠着高额回扣,这家只有12 人的旅行社2017年净收入达1200 余万元。[8]

(三)专项化政策优惠制度有待强化,主动引入全新旅游模式的商户占比不高

旅游业属于前期投资成本较大、中期过渡较慢、后期爆发充足的产业类型,需要依赖大量软硬件资源的基础性堆砌,接着在观光消费的扩散作用之下,才能逐步完成受众吸引、消费激增、成本回笼,继而完成创收、盈利[9]。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如西南部的贵州、云南、广西,西北部的甘肃、新疆、青海等,政策往往对地方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旅游这一产业的长效发展也必须得到相关制度的支持,尤其是专项化的引导与统筹。然而粗方式发展思维的根深蒂固,统筹理念的急功近利,则使得地方政府普遍将这一产业行政化处理,作为等同于重工业的产业类型进行一刀切式的规划,不仅没有建立专项化的统筹与管理机制,而且也并未推出利好的优惠扶植政策。

在意识到其他地区景点激增对于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之后,不少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也仅仅是放宽了旅游产业的从业准入资质审查,并未健全以上制度。所以,即使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投资,共同进行旅游业开发的政策背景之下,也并未有较多的响应呼声,不少有意进入这一市场的经营者也大都持观望态度,并不积极进行新模式的开发、新项目的引入,自然也并未有效扭转当前旅游产业陷入迟滞发展的不利局势。

(四)对于本地品牌景点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市场的整体反馈效果较为一般

对于地方旅游产业的领导管理层而言,既往极高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口碑,即是最佳的、既成的广告推广,这就使得其认为无须再投入额外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进行宣传,充其量是建立了形式主义化的宣传小组,通过张贴海报条幅、电台广播等固定形式进行敷衍,并不单独进行更为多样化的推介。此外,对于本地品牌景点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市场的整体反馈效果较为一般,旅游观光的运作形式也相对单一,缺乏具有独特性与性价比高的玩乐项目。

而随着受众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演变,其他地区景区、景点的高速扩张,低价消费品与服务的相继推出,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在同等质量、较低价位的选择下,消费者自然不会愿意支付较多的货币,而去获取相近、甚至更低的消费体验。加之宣传投入的不足,也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误以为其不再重视景区建设,当然也会产生其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下降等臆断,这就引发了地方各地景区游客数量锐减的消极现象。[10]

(五)旅游观光的运作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具有独特性与性价比高的玩乐项目

在运作定型、创收稳定之后,地方旅游产业开始进入减少投资、回笼资金、伺机扩建的阶段调整期。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产生了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为了确保受众数量的持续黏性,避免大规模改建之后流失消费群体,不少景区都在既有的景点系统上进行了局部微调,并不进行全局化的更新。这就直接降低了其接触新模式、引入项目的热情度,依旧保持其旧有的运营模式与玩乐内容。而在国内其他地方景区扩建的浪潮冲击之下,为了求得生存,不少地方也都被动或主动地进行了模式革新,但是考虑到潜在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上依旧维持了其原有的运作态势,并未引入具有独特性与性价比高的玩乐项目,很难调动受众群体的消费热情。所以,其后续出现的萧条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三、景点群现下地方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植制度,鼓励民间投资、开发新产业项目

首先,要重新确立多元化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强化市场竞争力的中心策略,由省、市、区三方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牵头,共同组建更为规范的旅游产业更新机制,完善发展激励奖励公示制度、旅游商户专项审查绿色通道、各项税收浮动减征机制、中小额旅游创业基金信贷等;其次,要加快健全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速度,进一步放宽第三方资本投资地方旅游产业的审核条件,陆续推出更具优惠性的扶植引导政策,允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孵化等,大力引入、开发更为新颖的产业项目,增加各个运作渠道的联动协作性,强化地方旅游产业的抗风险与造血再生能力;第三,进一步整合区域、跨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全面调研、评估本地旅游资源,借助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环境保障,深度挖掘、开发独具特色的潜力项目,形成全新的发展思路与运营模式。以强化区域、跨区域的联动发展为切入点,加快市场营销机制的再优化、再变革,促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方联动运营格局,充分释放合作创新的发展内生力,驱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创新、协同、多元发展。

(二)完善旅游交易博览会推介机制,推行多系列、多线路的体验式玩乐

一方面,强化交易博览会的立体化、多层次的交互适配策略,依照各个景区、景点的行业级别,分别采取灵活性的操作模式,如5A、4A 景区进行重点的铺设,扩大交易博览会的室内外的占地面积,增加各个展台的对接项目,扩大品鉴会、交流会以及品评会的下设数量,并对应增扩各类宣传、引导途径,激活现场的互动氛围;另一方面,应该在旅游交易博览会推广的同时,推行多系列、多线路的体验式玩乐模式作为呼应,利用博览会的交流平台,集中推广地方各个景区的新增景点,重点突出具有独特性的高性价比产品与服务。利用技术手段实时分析、掌握消费市场动态数据与需求概况,依据需求趋势导入定制式的经营机制。针对差异化的消费要求,同步进行旅游周边产品、服务的调整和创新,创制出品质过硬、定价实惠的品牌,推送动态化的个性定制服务,由此去巩固与强化对于受众的吸引力,重塑地方旅游产业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三)增加更为人性的观光新模式的宣传手段,开展各类优惠、回馈活动

可以采取与重大节日、休假时间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利用当地的传统庙会、集会、节日、双休日等人群流动量大的时间节点,在景区的中心广场、主干道旁,组织开展说唱评书、小品相声、影音播放等形式,来阐述引入全新旅游项目、增加市场竞争力所具备的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整体收入的切实益处,并将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附带讲解,以调动本地经营者群体的投资热情。此外,也要同时完善各类优惠、回馈活动机制,采取诸如有奖问答、租金与税收减免等形式,重点吸引个体商户投资旅游新项目,鼓励其率先进行新开发模式的投产与运营,以积累相应的运作经验。[11]

(四)变换旅游玩乐的形式,主打娱乐活动的休闲性、健身性以及互动性

地方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地势错落有致,适宜进行较为适度的自由化的肢体运动。鉴于此,就可以引入主打健身娱乐的新项目,依托丘陵、岸坡以及林丛等进行各类轻量化的游戏玩法的拓展。而通过将这种健身娱乐式的新式旅游玩乐项目进行单独化剥离、独立化操作以及商业化包装,逐步脱离之前与餐饮、观光相互捆绑的关系,单独划定时间进行山地健身娱乐项目的细化规划、设置以及调节,并进一步细分项目的层级、档次以及品类,围绕具体项目进行更具话题性、玩乐性的元素添加,对应设定人性化服务,着重凸显娱乐休闲、互动健身的核心特色,则可以充分吸引游客群体参与其中[12]。

(五)健全旅游市场的监督、举报以及处理机制,推进文明景区稳步创建

需要建立省区主管部门监督、指导,地方主管部门监测、上报交互结合的方式,集中查处、公示一些典型的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不当行为,突出威慑性、督导性,同时,则要同步加强对于合理经营理念、良性竞争模式的引导。进一步细化各个景区内部的监督、举报流程,除了借助监控资源的布置架设,重点监测一些个体商户的经营行为,实时记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不当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同时,也要鼓励商户、游客进行积极举报,实行适当的奖励制度。而在进行监督、举报的同时,也需要即时进行广播提醒,督促景区经营者迅速改正自身行为,以释放文明、和谐的人文气息。此外,也要继续推动专项立法、加强整治力度、细化监督手段等途径,规范当前地方旅游业的市场秩序,引导旅行社进行有序竞争,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参与各类经营与管理,为地方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牢固的制度保障。

(六)支持周边配套产业发展,推出以地方标志景点为主题的各类创意品

旅游业是一种兼具文化延伸性与产业可塑性的综合型产业类型,驱动其周边配套产业同步发展,逐步推出多样化的衍生产品,投放以全新旅游项目为主题的各类创意化产品,无疑是促进其长效拓展的可行路径。要准确把握全新旅游项目的自身特色,顺带将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征的各类曲艺表演、歌唱舞蹈等适时引入,并对应开发出带有物质奖励性的观众试玩、竞猜以及表演。可以附带生产销售一些基于带有本地标志性的山水文化旅游、主打人文健身的衍化类创意产品,涉及衣帽、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小物件,选择在本地节假日进行集中投放、免费试用、多购优惠等。地方政府要正视旅游业作为综合型产业、需要周边行业提供资源供给的这一属性,强化其与餐饮、住宿、娱乐、消费、康体等相关联行业之间的联结,形成相互促进、彼此助益的交互发展生态,不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投入,提升整体的经济收益水平。注重从管理模式、市场营销上进行全面创新,主动推广更具前瞻性的消费观念、方式,寻求与相关伴生产业间的深度合作、联合创新,打造更具新颖性、推广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经营项目以及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立体化格局,以此来有效带动相关联产业的联动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景点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旅游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