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砒霜名实考辨

2019-05-15任定成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毒砂三氧化二砷砒霜

王 锦 任定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砒霜”一般指含三氧化二砷的矿物及其制品。“晚吃姜,赛砒霜”“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民间俗语把砒霜作为毒药的代名词。但是砒霜及其相似物在历史上也曾用于痢疾、咳喘、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界近年来对砒霜的药用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张亭栋、王振义和陈竺将砒霜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斩获多项大奖[1]。这些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对砒霜的重新认识。

但是,古籍文献中对砒霜和相关物质的记载非常混乱,爬梳中国基本古籍库,我们整理了关于砒霜应用的有效记载共有867条。其中,医学方面的记载共有483条,占总数的约56%;其他占比较多的是涉及军事、科技、农业等方面应用的记载。不包括砒霜本身,与砒霜相关的概念共计21个。包括砒、生砒、死砒、砒石、鹤顶红、红砒、黄砒、白砒、明信等等。本文就将梳理砒霜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记载,主要致力于厘清砒霜的名实关系,澄清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甚或误用问题。

根据笔者对SCI、Medline、中国知网以“砒”“砒霜”“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等词为关键词做了全文搜索,整理出2390条文献(含硕博士论文271篇)。这些研究,一方面是砒霜在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方面的现代医学研究,包括张亭栋、王振义和陈竺对砒霜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没有对砒霜的命名与定义做出专门的研究和系统的梳理,也没有对砒霜一词所指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说明。另一方面是关于砷的历史研究,不少文献提及砒霜异名问题。赵匡华指出砒霜的异名除了明信外,还有天母乳、太一雄黄、卧炉霜这三个名称[2]。朱晶和任定成提出,雌黄为黄砒,雄黄为红砒,砒霜为白砒[3],也提及欧洲中世纪有“arsenic”“arsenicum”等不同名称[4]。但是,他们都没有详细分析这些名称与砒霜的关系,大多也没有指出这些名称的出处。

1 今古砒霜概念

按照中药的命名规则[5],砒霜的得名兼取典故与药物形态两项。从词语结构来分析,砒霜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砒”指原生矿石,“霜”指这种矿石作为霜状呈现。其原生矿石——砒石的砒字,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因其药性凶猛而来:“砒,性猛如貔,故名。”[6]貔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用来比喻砒石凶猛的药性。“霜”是中药制剂的一种,指药物以天然形态呈现或经加工而产生的松散粉末或析出的细小结晶,因形态与寒霜相似,故名“霜”,相应的加工方法在中药炮制学上称为“制霜法”。制霜法大致分为:去油成霜、升华成霜、风化成霜和副产物得霜。药物制霜是为了缓和药性或者增强疗效[7]。

结合古籍中的记载,砒霜中的霜指制取过程中采用升华方法制取的产物。北宋寇宗奭所著的《本草衍义》中有对炼制方法的详细介绍,这里通过加热冷凝生成的做法与现代科学试验方法升华与结晶有类似之处:

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大块者已是下等,片如细屑者极下也,入药当用如乳尖长者。[8]

最早的砒霜记载,源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凡见疟,白驴蹄二分(熬),大黄四分,绿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黄一分,捣蜜丸如梧子,发日平旦冷水服二丸,七日内忌油。”([12],页60—76)

除了这个治疟的方剂,书中另一个治疗白虎风的方剂中也提到了砒霜:“斗门方治白虎风所患不以,积年久治无效,痛不可忍者。用脑麝,枫、柳皮不限多少,细锉焙干,浸酒常服,以醉为度,即瘥,今之寄生枫树上者,方堪用,其叶亦可制,砒霜粉尤妙矣。”([12],页76)

《肘后备急方》最早记录了砒霜,但只提到了用法,未涉及来历。首次涉及砒霜来历的,是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玉石部下品卷第四第75条中的记载:“砒石未经炼制名砒黄,经过炼制名砒霜。”[13]这里称炼制过的砒石、砒黄为砒霜。

如果把所有含三氧化二砷的药物作为一个范围,那么笔者发现有21个相关概念:砒、生砒、死砒、红砒、红矾(礬)、鹤顶红、白砒、黄砒、信石、人言、信豆、信砒、明信、砒石、砒黄、礜石、毒砂、砷华、天母乳、卧炉霜、太一雄黄。这些概念与“砒霜”以及与三氧化二砷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 砒、生砒、砒黄与死砒

从最直观的方式来看,砒是砒霜或砒石的简称或代称,但在近代化学传入过程中,曾一度被用来指元素“砷”。现代汉语对砒的解释是:“磇”,药石名,“砷”的旧称[14]。后来As正式定名为砷,砒又重新回归本意。砒霜成为了砷的氧化物的代称。

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砒作为单字出现的检索结果有159条,主要与医药学相关(153条)。

最早关于砒的记录是唐代《四时纂要》中:“朱砂一分,麝香一分,黄丹二两,砒半分……”[15]通过对砒霜与砒功效方面的对比,发现除治疟外,它们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可以用来治咳、治痢、袪疮、蚀腐、治鼾、治走马疳、治寒症、治肾元虚。另外砒的产地在信州,如《证类本草》中提到:“砒,又信州近年出……”[16]再如《医方丛话》中提到:“砒又名信,畏羊血冷水绿豆……”[17]《本草纲目》中提到砒霜的产地在信州,二者在产地方面也一致。同时,砒霜和砒的记载中都提到“畏羊血冷水绿豆……”,这自然不能以巧合予以解释。另外,李约瑟指出近代所说的砒就是指三氧化二砷。他同时指出五代时炼丹家所著的《丹方鉴原》中所提到的砒也是三氧化二砷[18]。因此,药用中的“砒”可视为砒霜简称。

生砒与死砒似乎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前文提到生砒可以用来炼制砒霜,如果生砒是指没有炼制过的砒石的话,那么作为对应的死砒是否指的是炼制过的砒制品呢?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发现生砒的检索记录有47条,其中39条与医药有关,2条与炼丹有关;死砒的记录有19条,其中16条都与炼丹有关,只有1条与医药有关。

从产地与制取方法来对比,生砒产于信州。《本草衍义》《本草纲目》《证类本草》《江西考古录》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今信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锁。坑中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取生砒,谓之砒黄,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谓石非石,谓土非土。”“取法将生砒就置火上……”“生砒黄以赤色者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为良。”([6],页50)这里同时提到生砒的开采方法。从砒井中直接凿取出的原生砒石就叫做生砒,也叫砒黄。

死砒的19条记录中并未说明其产地,只说明了制取方式。这也说明了死砒并非原生矿物,而是经加工而成。根据赵匡华的观点,死砒是中国古代炼丹家的特殊叫法,指的是用来炼制丹药的金石药物通过“伏火”的方法,使得药物的本性发生改变,从而更加适合炼制丹药([2],页413)。古代炼丹术除了炼制仙丹外,黄白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据赵匡华考证,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成功炼制出了砷白铜,砷黄铜,最早从文献上证实中国古代成功炼制出砷白铜的是东晋时期的《神仙养生秘术》,其中用胆矾、雄黄、雌黄、硝石等炼制砷白铜的基本反应如下[19]:

2As2S2(雄黄)+4KNO3(硝石)+7O2=2As2O3(砒霜)+4K2SO4+4NO2

(1)

As2O3+3C=2As(单质砷)+3CO

(2)

As+3Cu=Cu3As(砷白铜)

(3)

《丹房奥论》也中提到:“砒霜草伏真死,可点铜成银。”[20]按此说法,第(2)步反应,应该就是“砒霜草伏”的过程,“真死”是反应的结果,得到的产物就是单质砷。第(3)步单质砷与铜反应产生了“银”,即“点铜成银”。如果“伏火”后要做到去毒的效果,那么将氧化砷转化为单质砷是去毒较有效的方法。另外,已经证明中国炼丹家最早制备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单质砷([4],页1087)。《本草衍义》《先醒斋广笔记》《炮炙大法》等书中也有石脑油、青盐、鹤顶草、消石、蒜、水蓼、常山、益母、独帚、木律、菖蒲、二角酸、鹅不食草、波棱、莴苣等“伏砒”的记载,还有宋代的炼丹书籍《庚道集》中提到的两个“死砒法”:(1)“猫儿眼睛草、铁脚婆罗门草、取汁煮砒,却用草柤球砒,外用盐泥固济干,掘地坎,坐球之在坎内,一半用灰尽掩,用炭五觔煅,候炭略消,更添三觔,后又添二觔,一般,寒炉真死……;(2)以苦杖晒干,烧灰不以多少,用水煮砒一日可倒,最妙之法。”[21]都与前文的论述相符。除此之外,《太古土兑经》中提到“伏汞”后所得产物变白,“伏雄黄”所得的产物变黄,也可以从侧面反应汞和雄黄在“伏炼”后变成单质,其变白、变黄正是生成汞单质和硫单质的表现。

赵匡华认为,“伏法”包括四个步骤:(1)以火炼杀金石毒;(2)用火改造药物本性,使其通灵;(3)克服有些药料经不住高温会挥发的“飞散性”;(4)防止炼丹时发生燃爆([2],页412)。我们认为“伏法”很可能就是古代制备单质的一种方法。炼丹家们有各种独特的“伏法”,加入的成分不同,产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当然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是本文叙述的重点,此处不展开论述。可见,死砒是中国古代炼丹家们将砒矿石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产物,笔者推断应该是单质砷。

3 红砒、红矾(礬)、鹤顶红与黄砒、白砒

中药命名时会考虑药物的颜色因素。把红砒、红矾(礬)、鹤顶红与黄砒、白砒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都与药物所呈现的颜色有关。朱晶和任定成认为雌黄就是黄砒,雄黄为红砒,砒霜为白砒([3],页162),但是没有对红矾做出解释说明。从字面上看白砒、红砒、信石、红矾是否都与砒霜有关?古时候所制砒霜是否因混有大量硫或硫化物呈红色故而称为红砒或红矾(礬)呢?

笔者对《现代中药大辞典》进行检索发现现代药物中并无红矾的记载,只有白矾、砒石和砒霜。白矾指的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与我们讨论的砷化物无关。中国基本古籍库有关红矾的记载共有22条,其中与医学相关的9条,红矾入药可治的疾病有痢疾、痔疮、翳病,它与巴豆、朱砂配伍治疗痢疾,也可与明矾、紫矾、白矾等配伍制成五矾散治疗痔疮,与莺白、蛛黄、沙青配伍治疗翳病。红矾虽然也可治疗痢疾、痔疮,但与砒霜的配伍完全不同,且砒霜没有记载可以用来治翳病。没有证据可以表明中国古代所说的红矾与砒霜有任何关联。

红砒不同于红矾。中国基本古籍库关于红砒的记录28条,其中医学类的6条。这6条记录都记载了同一个方剂,即红砒与红枣配伍治疗走马疳。这个方剂无论是治疗疾病或者配伍都与砒霜完全相同。除了医学类记载,军事类记载所占的比例也较多。《兵录》《武备志》等军事类古籍中均有红砒和川乌、草乌、狼毒等制备兵器的记载,这一点与砒霜记载的用法也相同。《天工开物》中记载:

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凡烧砒,下鞠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息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釡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恼气有闪成者。[22]

这里对红砒和白砒做了一个说明,二者因为砒石所含杂质不同所以呈现出的颜色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砒霜。

黄砒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只有一条记载:“生黄砒不及炼白砒,燥烈纯热,劫痰善吐,但炼砒毒能伤人[23]”。这里对黄砒和白砒做出了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黄砒不同于砒黄,砒黄是从砒井中直接凿取出的原生砒石,而黄砒则是雌黄As2S3([3],页162)。黄砒和白砒正如红砒和白砒的关系那样,都属于“砒霜”的范畴。

“鹤顶红”与砒霜是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传记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毒物,经过对比研究发现“鹤顶红”其实也属于砒霜的范畴,其组成也是三氧化二砷,但是不纯。因为中国古代的诸多忌讳,对砒霜采取了一种隐晦的说法,又因为这种不纯的砒霜外表呈现红色,所以称为“鹤顶红”。根据明代《七修类稿》第四十六卷中记载:

鸩,毒鸟也,鸦形,大如鹗,毛紫绿色,头长七八寸,雄名运日,雌名阴谐。范成大曰:闻邕州朝天铺及山深处有之。亦曰:如鸦大。黑身赤目,音如羯鼓,惟食毒蛇并橡实,遇蛇则鸣声邦邦然。蛇入石穴,则于穴外禹步作法,有顷石碎,啄蛇食。山有鸩,草木不生。秋冬之间脱羽,人以银爪拾取,著银瓶中,否则手烂堕。以之沥酒,饮人即死也,所谓阿鸩酒。今以为鹤顶红毛,非也。矢集于石,石亦裂。《尔雅翼》曰:“矢石即变为雄黄。”今诸书云雄黄治蛇毒,有由然也。”[24]

这段话对探究“鹤顶红”究竟是什么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说明“鹤顶红”并非鸩毒,鸩毒是传说中鸩鸟的羽毛浸在酒中所形成的鸩酒使人所中的毒。“鹤顶红”并非鸩鸟头顶上的红毛,而是含雄黄的矿石。雄黄在自然界中往往和砒石、雌黄、铅矿等有毒矿石共生,未经处理的雄黄含毒杂质较多[25]。如果经过高温处理则毒性倍增。古书记载“雄黄见火毒如砒”,就是说与雄黄共生的有毒矿石,通过一定的不当加工会形成砒霜一样的毒物。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鹤顶红”指丹顶鹤头上的红色丹顶,在古人朴素的世界观里,大概认为所有艳丽的东西都有危险,但是经过现代实验证明,丹顶鹤的红色丹顶不具有任何毒性。由此可以推论毒药“鹤顶红”是一种对砒霜隐晦的说法。

所以,中国古代所说的红矾与砒霜没有任何关联;红砒、白砒、黄砒、“鹤顶红”就是所含杂质不同呈现不同颜色的砒石,都可以归入砒霜范畴。

4 砒(磇)石与信石、人言、信豆、信砒、明信

砒石是炼制砒霜的原矿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但含有杂质,呈现出发红、黄或者灰白色的现象。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因产地在信州,砒石又叫信石。也有说砒石并不仅仅出于信州,而是信州出产的最佳,所以称信石。比如《本草图经》中“唯信州者佳”[26]。信石又因中国古代注重各种忌讳,所以隐晦地说为人言:“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6],页51)类似的描述还有宋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砒石释名信石、人言。”([22],页300)清代的《事物异名录》卷三十药材部下:“信石、人言,《本草纲目》砒石,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27]由此可知,砒石、信石、人言所指相同。

中国基本古籍库中信砒的记录共有80条,全部是医药类的记载。治疗疾病与配伍方面,均与砒霜相似或相同,如治疟、治痞、治疮、治走马疳、治痢、治喘、蚀腐,都畏冷水、绿豆、鸭血。可以推断为产于信州的砒霜。

与信石名称相类似的还有信豆、明信,但未见直接记载可证明与之相同。关于信豆的记载只有2条,全部与医学有关。一条是《玉机微义》中关于信豆与硫黄配伍治疗疟疾的方剂,这一条与砒霜相类[28]。另一条是《普济方》中信豆与粉霜、甘漆等配伍治疗疼痛的,这在砒霜的应用中鲜有记载[29]。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信豆与砒石、与砒霜有直接的联系,从第一条记载中或许只能做出推测:信豆可能属于“砒霜”这个范畴。

明信的记载共有8条,也全部属于医药类的记载。其中,与雄黄、椒目配伍治疥疮,与雄黄、蛤蚧、巴豆等配伍治疗哮喘,与明丹配伍治疗痢疾,与雄黄配伍治疗恶疮,与蟾酥、轻粉、乳香、雄黄、巴豆配伍治疗痈疽均与砒霜的使用相似或相同。据此也可以推断较有可能是砒霜的同质物。

5 礜石、毒砂与砷华

礜石即今天矿物学中的毒砂,为硫砷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AsS([2],页342)。也就是说礜石和毒砂是同一种物质的古今异名。中国基本古籍库关于毒砂的记载共有9条。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送人贬信州判官》一文:

地僻山深古上饶,土风贫薄道程遥。不唯迁客须恓屑,见说居人也寂寥。溪畔毒砂藏水弩,城头枯树下山魈。若于此郡为卑吏,刺史厅前又折腰。[30]

巧合的是,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砒石的产地信州,提到了古上饶,也提到了毒砂。但是这里的毒砂没有查阅到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就是现代所说的毒砂。“溪畔毒砂藏水弩”是说信州的水泽中都有一种毒虫,在水中含沙射人,被射中的人都会因此生病。成语含沙射影即由来于此。这里是用来借此形容信州的恶劣环境。在关于毒砂的9条记录中,5条都与这条类似。其余除清末刘锦藻所著《清续文献通考》中的记载,均与现代毒砂意义无关。《清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九十,实业考十三中提到:

含砒矿物重要者有三,雄黄雌黄采作药用,产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毒砂为炼砒及氧化砒之原料,湖南产最多。[31]

这里可以看出毒砂概念从清末开始就与现代毒砂的意义相同了,确为炼制砒霜的原材料。

礜石是最早可考的矿物药之一。礜石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早于砒霜、砒石等相关的所有概念。周代的《禽经》中就有礜石的记载:“取礜石周卵以助暖气,故方术家以鹳巢中礜石为真物也……”[32]。这里可以看出礜石与砒石药性上相同的一点,即性暖。《山海经》中共记载了124种药物,其中矿石类只有两种:礜石与帝台之棋[33]。唐代《石药尔雅》中,对礜石是这样解释的:“礜石,一名白虎,一名白龙,一名制石,一名秋石……”[34]不过根据已有的考证,礜石之所以称为“白虎、白龙、秋石”,可能是因为礜石性质猛烈、有毒,金丹大药中一般对炼丹所得的大药都这样称呼的缘故[35]。《本草纲目》中提到:“礜石性气与砒石相近,盖其类也。”([6],页61)席文也在分析“六乙泥”时提到过礜石,他明确指出礜石就是三氧化二砷[36]。

礜石也曾与砒石相混用。清代刘岳云的《格物中法》认为砒石就是礜石。因为《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礜字无砒(磇)字,砒(磇)字最早见于《集韵》中。《说文解字》中认为礜石是一种出产于汉中的毒石,这一点《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另外,有炼丹家们认为,礜石和砒霜化水服都可以长生不老,这里也相同。还有记载,有温泉的地方一定会有礜石,有的记载则说是砒石,这都说明两者性质相近。只是礜石的名字出现的比较早,砒石的名字出现的较晚:

又案有以含铁与砒与硫之一种毒沙指为礜石者,然其色黑与各书言白色者不同。毒沙亦有白色者,而鸡冠石即雄黄之红者,急含砒与铁但色红不似毒沙,研成灰黑色,含砒之金石矿甚多,钴砒矿或红或白,钴多则红,砒多则白。铜砒矿或黑或绿亦杂于镍矿银矿锑矿铅矿锡矿,率皆炼取其金属砒则从火飞散惟砒硫同产者,采供取砒之用。则礜石为砒矿,砒为提净之质矣,有天生砒矿,已上形性功用。[37]

根据各种已有的文献,笔者推论在砒石及磇石概念出现以前,作为最早的矿物药,礜石其实包含了很多种矿物药。因为名称划分粗略,所以统称礜石。但是随着后世越来越多的矿物药被发现和使用,礜石这个名字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了,细分之后,可以炼制出砒霜的礜石有了自己专属的名称——砒(磇)石。而礜石也渐渐有了更明确的含义,即硫砷铁矿石,也就是毒砂。

砷华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并无任何记录。近代西方的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后,砷代替砒作为As元素的名称,可知砷华这个名称应该近代才出现。现代认为天然产出的三氧化二砷叫砷华,人工炼成的叫砒霜([18],页162)。砒霜的生成,一种是天然形成于岩石裂缝中,另一种是原生砷矿物(如雄黄等)在地表风化后产生粉末状砷华。李约瑟认为砷华(As4O6)是天然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他同时提出《山海经》《神农本草经》《抱朴子》《石药尔雅》《本草纲目》《三才图会》中提到的礜或礜石就是砷华([18],页164)。《石药尔雅》中提到的秋石和鸡矢礜石也指砷华([34],页11)。

概而言之,毒砂与礜石是古今异名物;礜石是最早的矿物药,在更多的矿物药出现之前,礜石的概念包括砒石;砷华是一个近代提出的概念,指天然三氧化二砷As4O6。

此外,赵匡华在分析中国古代使用的砷化合物时,提到砒霜的异名除了明信外,还有天母乳、太一雄黄、卧炉霜这三个名称([2],页343),但没有明确给出这些名称的来源。

6 结语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在与砒霜有关的21个概念中:砒、鹤顶红、红砒、黄砒、白砒、明信、信砒、天母乳8种物质与砒霜均为同质异名物,也就是含三氧化二砷的矿物制品。砷华、砒石、毒砂、礜石、生砒、砒黄、信石、人言与砒石属同质异名物,均属于炼制砒霜的原生矿物,砷华是指天然的三氧化二砷(As4O6)。除了这些可以确定的概念外,我们还推断死砒即单质砷,而红矾(礬)、信豆、卧炉霜、太一雄黄因为证据不足,暂时无法判断其与砒霜的关联性。

与砒霜、砒石属同质异名的砒、砒石、红砒、黄砒、信石、人言、信豆、砒黄的文献记载中,砒霜及其相似物虽然也用于炼丹、军事和农业,但主要是医药用途,一般是对痢疾、瘰疬、疟疾、疮癣、走马疳、咳喘、皮肤外伤以及不孕症的治疗。现代医学中,除了治疗白血病之外,也用来治疗疑难杂症[38]。历史上砒霜的药用功能,还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研究。系统梳理历史记载中含砷药物的用法,对于用科学方法研究砷化合物的医疗价值也能提供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毒砂三氧化二砷砒霜
三氧化二砷三元复合物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氧化对毒砂可浮性的影响①
鹤顶红到底是什么毒药?
三氧化二砷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三氧化二砷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含砷硫化铜矿浮选除砷研究进展
老寿星吃砒霜式的恋爱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矿理论认识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
银器不管放在什么毒里都能变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