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共享游戏区材料的投放策略
2019-05-14许雪芳
许雪芳
摘 要: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传统的幼儿园根据功能把区域划分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生活区、表演区、建构区等。这样的区域活动会出现区域游戏环境及材料投放重复的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减少区域材料的重复投放、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作者尝试开展有关幼儿共享游戏区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共享游戏区;操作材料;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125-02
一、引言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打破班级、年龄界限,采用班级即馆室、馆室即班级的形式,开设了花艺馆、手工馆、音乐馆、赛车馆、摄影馆、茶艺馆等15个游戏馆室,供全园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馆,混班、混龄进行游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共享游戏区活动注重幼儿自主操作。操作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材料是操作的载体,是共享游戏区活动实施和开展的核心,是共享游戏区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共享游戏区活动研究的重点内容。那如何投放共享游戏区材料,支持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呢?
二、深思熟虑“巧投放”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共享游戏区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体现。材料是共享游戏区中显性的元素,操作材料是幼儿游戏的支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在游戏中学习。这就要求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丰富适宜,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因此,教师对共享游戏区材料的提供应进行仔细研究,全方位地考虑。
(一)考虑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
共享区域材料投放時要考虑高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相结合的原则。高结构的材料教育目标指向性强,幼儿容易体验成功感,但是玩法单一;低结构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两类材料相结合,使投放的材料更加适宜。例如,数学馆中“数字区”材料投放时,除数字卡片、点卡等高结构材料外,还提供石头、纽扣、雪糕棍、各类果核等大量低结构材料,幼儿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分一分来计数和认识数量。高低结构材料的灵活投放,为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
(二)考虑材料的多功能性
开展共享游戏区活动,教师应分析现有各种材料的不同特点及教育功能,探索和挖掘每一种材料的多种玩法,从而能随机地启发幼儿操作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种功能。例如,纸箱投放在戏剧馆,可以成为戏剧馆舞台,也可以做成舞台道具;投放在美工馆,幼儿可以在纸盒上涂色、装饰纸盒、用纸盒塑形,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投放到建构馆,纸盒是幼儿用来建构的玩具,幼儿可建构高楼、宝塔,掌握垒高等建构技能。再如,在美术区投放纸盘、半成品风车叶片、风筝白胚,幼儿通过涂色、装饰、动手制作完成后,可拿到户外运动区使用。
(三)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
选择立体性强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可使幼儿的兴趣更持久地保持。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应关注材料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材料或者同一材料有不同层次的使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选择和需要。例如,在科学馆“力实验区”桥的承重实验中,提供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积木当“桥墩”,不同厚度的纸张当“桥面”,幼儿可以选用不同的纸张做桥面,感受“桥面”的承重程度;可以通过改变“桥面”的形状(平面、拱形、瓦楞状),尝试哪种形状的“桥面”承受能力更强;还可以改变“桥墩”之间的距离,感知“桥墩”距离与力的承受之间的关系。再如,在语言馆中,教师将语言活动内容物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并富有趣味性的材料投放于区域中,供幼儿操作,如三只蝴蝶、拔萝卜等。视听区里提供讲故事的MP3、点读机、录音机等材料,让幼儿在可看、可听的双重感官感受中发展语言能力;文字区里,“古诗接龙”“字卡找朋友”“同组文字接龙”“儿歌拼图”“故事盒”“百变拼字”等,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对文字产生兴趣;书写区里“趣味刷字”“粘贴字”“沙写字”“拓印字”“自制图书”等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通过多种有趣的书写游戏培养幼儿对书面表达的兴趣和能力。幼儿在语言馆“拼一拼”“玩一玩”“认一认”“说一说”“写一写”的操作中,身体的协调性、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材料的可操作性可以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
(四)考虑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他们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维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挑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又如建构馆的材料,教师提供给小班幼儿的操作材料体积偏大、品种相对较少,但是每个品种的材料有多份,操作的要求比较低,倾向于ー些建构活动中的方法感知和学习,关注建构经验的积累和兴趣的培养;供给中班幼儿的材料则更加丰富,墙面上提供大量的延展、垒高、连接等相关的图片以及操作方法的展示,增加大量的环保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为主题建构的操作提供了保障;供给大班的建构材料更加多元,除了沿用中班的游戏材料外,还增加大量的精细材料、连接工具以及幼儿自制的辅助材料,并且在建构馆里创设了设计区,提供了笔、纸,尺子、绳子等工具,满足幼儿更高规格的游戏需要。
三、独具匠心“巧布阵”
共享游戏区活动只有为拥有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游戏材料才能更好地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在不断操作、探究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发展。
因此,材料投放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原则,以更好地增强材料对幼儿游戏的有效性。
(一)循序渐进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在材料的投放上注意有序递进,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小班数学馆中“拼图区”投放七巧板,最初可只投放巧板框和七巧板,让幼儿尝试将七巧板拼装进框里;一段时间后添加七巧板的拼图范例,让幼儿按照上面的图示进行拼图;再过一段时间后,添加图形操作单,请幼儿根据操作单上的图示拼图,并给操作单上的图形涂上颜色。再如“茶艺馆”前期先投放制茶饼工具,让幼儿先学会如何将茶叶制成茶饼,待幼儿学会后,添加电子秤、塑封袋、茶叶罐让幼儿称重、装袋、打包等,这样循序渐进地提供材料,能使幼儿长久地保持对拼图的兴趣。
(二)及时更换
及时更换指的是及时根据发现问题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调整幼儿游戏操作的环境及材料。幼儿对新鲜、好玩的操作材料往往兴趣比较浓厚,但如果材料一成不变,时间久了他们也会失去游戏的兴趣。因此,提供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以及观察到的幼儿活动现象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更换与补充。例如,大班语言馆中的“文字区”,如果前阶段提供的沙池写字、字卡、拓印汉字等材料的时间过久,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更换、调整材料,将字卡改成偏旁部首组字,将拓印出来的汉字用吸管、棉线、黄豆贴字;补充报纸、砂纸、白纸、彩笔、小黑板、粉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等材料;进行剪贴汉字、装饰汉字、拼贴汉字、尝试书写汉字等活动。有了新材料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操作兴趣也增强了。
(三)交互使用
共享游戏区各馆中提供的材料应尽量满足不同区域活动的使用需要,即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中交互使用。例如,矿泉水瓶的瓶盖,可以在数学馆中用来练习计数,还可以用于排序;在美工馆里,矿泉水瓶盖可以用来粘贴成瓶盖树、作为动物的眼睛,还可以串起来用于装饰环境等;在娃娃家,可以用来当饼干、饺子等食品。可将投放在数学馆“测量区”中的皮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绳子等测量材料放置在“木工坊”中,让幼儿根据所要制作的产品规格用工具进行测量、制作。材料的交互使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制作区域材料的负担,还可以节省资源,减少各区域材料投放的重复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作為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为不同年龄阶段、个性特征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不同层次、适宜其使用的活动材料至关重要,投放适宜的材料,可明显提高区域活动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活动材料的种类、数量、外在特征和可转换性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使提供的游戏材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之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
同时,教师应基于幼儿发展需要,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分层次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法,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或更换难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参与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鱼冬芳.让材料与幼儿对话——浅谈大班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好家长,2018(62):40-41.
[2]王秀萍.浅谈大班探索性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策略[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