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辅助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39例

2019-05-14王芳芳马丙祥牛李团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抽动症肝火耳穴

王芳芳 马丙祥牛 曾 李团结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病康复诊疗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以多发性、不自主、反复、快速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主要分为短暂性抽动、慢性运动或发声障碍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以2~15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1-2],可因转移注意力而减轻,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感冒时症状加重,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其身心健康[3]。在古代中医书籍中未见关于本病的专门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慢惊风”“筋惕肉瞤”“肝风”等病证的范畴。中药辨证治疗,无明显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逐渐被更多的患儿及家长所接受,显示了明显的优势[4]。本研究用针刺配合耳针辅助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抽动症患儿80例,按随机对照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入选的80例患儿中,未完成所规定的时间和疗程3例,加用其他治疗1例,共有4例脱落、剔除病例。治疗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7.63岁;病程1~9个月;脾虚肝亢证19例,肝火亢盛证10例,痰湿阻窍证10例。对照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7.41岁;病程1~10个月;脾虚肝亢证18例,肝火亢盛证10例,痰湿阻窍证9例。2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的情况、YGTSS评分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汪受传主编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5]制定的多发性抽动症诊断及分型标准:(1)起病大多数在2~12岁,可有家族史,病程至少持续一年;(2)可出现不自主的眼、面、口、颈、肩、腹及四肢肌肉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抽动时咽部可发出异常怪声或粗言秽语;(3)抽动呈慢性反复过程,有明显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4)有的还有性格障碍,性情急躁,冲动任性,胆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5)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 脾虚肝亢证:证属本虚标实证,抽动症状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常伴纳差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稀溏或干结,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2)肝火亢盛证:肝主筋,肝火亢盛型患儿以躯体的不自主运动为主,抽动动作的幅度较大,动作较频繁。常伴有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患儿可表现为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遇到情绪刺激症状可加重,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白,脉弦数或滑数;(3)痰湿阻窍证:患儿多为痰湿体质,形体偏胖,喜食肥甘,肝风与痰湿夹杂上窜清窍发为本病。脾主肌肉,因此本型多以肌肉的抽动为主要症状,病势较缓,常伴精神倦怠、闷闷不乐、多卧少动等表现,舌淡胖、有齿痕、苔滑腻,脉濡滑[6]。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脾虚肝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阻窍证标准的患儿;(2) 年龄6~12岁的患儿;(3)入组前未进行其它相关治疗或至少己经停用其它治疗本病的中西药物1月以上的患儿;(4)无心、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者;(5)《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 scale,YGTSS)》评分≥6分,≤59分者[7];(6) 依从性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本病诊断及证型标准者;(2)年龄在6岁以下,12岁以上者;(3)正在参加其他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患儿;(4)合并其它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的,如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病变、心血管病变、代谢类疾病等可能对本临床试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者;(5) YGTSS 评分 6~59 者[7];(6) 治疗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仅中药治疗:中药配方颗粒(江阴天江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4022286)。(1) 脾虚肝亢证(18例):治以扶土抑木,熄风镇惊。方用四逆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柴胡6 g,炒白芍10 g,炒枳实10 g,炙甘草6 g,天麻10 g,钩藤10 g,蝉衣6 g,全蝎6 g,木贼10 g,白蒺藜10 g;(2) 肝火亢盛证(10例):治以清肝泻火,熄风止痉。方用千金龙胆汤加减。龙胆草15 g,柴胡10 g,黄芩10 g,钩藤10 g,天麻10 g,胆南星10 g,远志 6 g,赤芍 10 g,僵蚕 10 g;(3) 痰湿阻窍证(9例):治以疏肝泻胃,清火涤痰。方用二陈汤加减。陈皮9 g,黄芩10 g,姜半夏10 g,炒枳实10 g,生牡蛎30 g,龙骨30 g,桑叶10 g,菊花12 g,生甘草6 g。水冲服,每日1剂,分3次服[8]。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中药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灸和耳针治疗。(1)针刺主穴:取百会、印堂、风池、合谷、神门、三阴交。配穴脾虚肝亢取足三里、肝俞,肝火亢盛证取内关、太溪、太冲,痰湿阻窍证取中脘、足三里、丰隆。眨眼、犟鼻加丝竹空、迎香;口角抽动加地仓、颊车;发音不清、秽语加廉泉、金津、玉液。穴位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采用0.35 mm×25 mm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百会平刺0.3~0.5寸;印堂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3~0.5寸;风池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5~0.8寸;合谷直刺0.3~0.5寸;神门直刺0.3~0.5寸;三阴交直刺 0.5~0.8寸;足三里直刺0.5~0.8寸;肝俞斜刺0.3~0.5寸;内关直刺0.3~0.5寸;太溪直刺0.3~0.5寸;太冲直刺0.3~0.5寸;中脘直刺0.5~0.8寸;丰隆直刺0.5~0.8寸;丝竹空斜刺0.3~0.5寸;迎香略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地仓平刺0.3~0.5寸;颊车直刺0.3~0.5寸;廉泉针尖向舌根斜刺0.3~0.5寸;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所有腧穴不提插,行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隔日1次;(2) 耳穴贴压取主穴:交感、脑干、内分泌、心、肝、肾、眼、鼻、口等穴位;脾虚肝亢证加脾、胃;肝火亢盛证加耳尖、耳中;痰湿阻窍证加三焦、脾。每周于上述耳穴处贴压王不留行籽3次,每穴每日按压3次,每次2~3 min。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定疗效。

1.6 观察指标 所有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的疗效评定。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 疗效评定标准 (1)利用YGTSS评分[9]和中医证候改善表示,YGTSS评分改善率=[(治疗前量表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分)/治疗前量表评分]×100%。痊愈:评分改善率≥95%;抽动症状基本消失,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基本完全改善。显效:评分改善率≥60%,<95%;抽动症状明显减轻,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明显改善。好转:评分改善率≥30%,<60%;抽动症状有所减轻,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均有好转。无效:评分改善率<30%;抽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总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疗效=[(治疗前评定分数-治疗后评定分数)/治疗前评定分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患儿YGTSS总积分比较 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总积分进行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2组方法均能改善小儿抽动症患儿YGTSS总积分。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YGTSS总积分比较 ()

表1 2组治疗前后YGTSS总积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9 33.32±3.16 7.10±4.15对照组 37 31.43±2.19 13.90±2.11 P值<0.05<0.05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疗程比较 治疗组达到显效和痊愈疗效所用平均疗程(1.66±0.3)个疗程;对照达到显效和痊愈疗效所用平均疗程(2.27±0.4)个疗程。治疗组达到痊愈或显效所用平均疗程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组达到显效和痊愈所用疗程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发现TS病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遗传[10]、神经递质失衡[11]、免疫[12]以及心理和环境[13]等多因素有关。西药治疗的副反应较大,使得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西药治疗,如氟哌啶醇、硫必利、丙戊酸钠等不良反应较多;虽然有新的疗法(如免疫调节、心理行为治疗、脑刺激等)在不断涌现,但缺乏大量临床研究[14]。中医药治疗本病标本兼顾,疗效不亚于常规西药治疗,且带来的不良反应更少,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15]。针灸治疗既有调节经气、疏通气血的作用,还有调神醒脑、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其中风池为足少阳经穴,与肝经相表里,可补益脑髓,以利正气;三阴交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足三里为足阳明经要穴,针之可健脾益气,调理脾胃,而百会、印堂均为局部取穴,为治疗面疾的常用穴,合谷远道取穴,为治疗面口疾病之要穴,以上腧穴共奏疏经通络之功。贴压耳穴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选取眼、鼻、口,属于按部位取穴;交感、脑干和内分泌穴有调节神经和脑垂体功能的作用;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取心穴意在补心安神;取肝穴意在疏肝理气以;取脾穴意在健脾化湿。

结合本次临床观察,对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辅助中药治疗(治疗组)和单一中药治疗(对照组)抽动症患儿治疗前后YGTSS总积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方法均能改善小儿抽动症患儿YGTSS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35.9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达到显效和痊愈疗效所用平均疗程为(1.66±0.3) 个疗程小于对照组(2.27±0.4)个疗程,表明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辅助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较单一中药治疗可减少治疗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针灸、耳穴贴压法辅助中药的治疗抽动障碍,可明显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显著具,且有操作简便、经济价廉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抽动症肝火耳穴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微信在线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