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30例

2019-05-14孟雪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压豆天麻白术

孟雪莲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脑病一科,河北 玉田 064100)

眩晕症不是独立的疾病诊断,是由许多病因引起的一系列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后循环缺血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多由椎动脉血管痉挛、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供血不足使小脑、脑干、前庭系统缺血所致。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性加重,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尽管目前认为此病是一种可控制的疾病,但具有反复发作、病情复杂等特点,且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尽早控制防范于未然很重要。西医治疗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调脂、止晕、止吐、镇静等治疗,但治疗效果差强人意,易于发作。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医治疗有较突出的优势和发挥潜力,治疗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63岁;平均病程(17.67±7.16) h。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53岁;平均病程(18.13±6.38) h。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临床诊断标准,经颅多普勒检查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2]判定,辨证属痰浊中阻,证见: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裹,胸脘痞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舌质淡或淡红,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

1.3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年龄40~70岁。

1.4 排除标准 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肿瘤、有新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者;血液病、耳科及眼病等引起眩晕者;眩晕其它证型;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处方中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 6 mg口服,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耳穴压豆,取穴:肾、神门、枕、内耳等穴位,配穴肝、脾,单耳压豆隔日更换另一侧,中度刺激,3~5次/d,每次2~3 min。中药处方:法半夏10 g,炒白术10 g,天麻12 g,陈皮10 g,茯苓10 g,泽泻15 g,川芎10 g,生姜10 g,大枣6枚,甘草5 g。随症加减:若眩晕较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呕吐频作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芳香和胃;若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郁金、葱白以通阳开窍;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用法:浸泡上述诸药30 min后,水煎取汁400 mL,1剂/d,分2次口服。用药期间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后循环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主要发病机制包括[1]:(1)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小动脉起始段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主张“治痰为先”的方法。李东垣从虚痰论治本病,认为脾胃气虚,痰湿内生,痰浊上犯清阳之位,而见眩晕。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失宜,损伤脾胃;或情志失调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浊阻滞中焦,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养,而见头目眩晕。若风阻夹痰上扰清空,眩晕更甚。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法,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法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两味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佐以陈皮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泽泻利水渗湿,《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鸣”;川芎辛温行散,入血走气,上行头巅,善活血行气。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诸药合用,可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现代药理研究: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天麻素有改善脑循环、抗眩晕、镇痛及镇静安神作用[4];法半夏中有效成分法半夏生物碱通过抑制中枢起到止吐作用[5];白术具有增强脾胃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及降脂等作用[6];泽泻有降压、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7]。川芎中的川芎嗪有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8]。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药物,具有改善内耳循环障碍,消除内淋巴水肿,改善脑内血流量的作用。耳穴压豆疗法历史悠久,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黄帝内经》中有“耳者,宗脉之聚也,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有终于耳者”。人体五脏六腑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部位,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应穴位出现反应。现代研究表明刺激耳廓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有调节脏腑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补肾健脾等功效,从而达到镇静安神、止晕的功效。刺激穴位神门、内耳、枕具有调节情志、保护前庭系统的功效;刺激耳穴脾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刺激耳穴肝、肾具有疏肝解郁、渗水湿的功效。耳穴压豆的特点有,(1)贴敷后可持续多日按压,刺激效果持久而稳定;(2)以耳穴压豆代针,无创伤,易于接受;(3)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显著,易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压豆天麻白术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来源白术中5 种有效药用成分测定与比较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